近期,久違的馬云再次現身,為阿里云站臺,他的亮相發生在阿里云的KO會上。馬云身著一件特別的阿里云15周年紀念衫,他在演講中強調,阿里云所擁有的豐富資源和頂尖技術人才,不僅是其發展云計算和人工智能(AI)的信心源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隨著大模型競爭的第三個年頭到來,以及云廠商們提出“AI戰略”滿兩年,中國的云廠商們正寄望于“AI+云”的模式來引發一系列變革,從云產品的升級、商業模式的創新,到生態格局的重塑以及市場份額的爭奪。
無論是互聯網巨頭,還是運營商云和中型云廠商,都將AI視為一條關鍵的增長路徑。這一趨勢在財報數據中得到了體現,AI的驅動使得營收增速回暖,資本支出增加。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從2025財年第一季度起,阿里云的收入和利潤率呈現出顯著的提速趨勢。阿里云AI相關產品的收入已經連續六個季度實現了三位數的增長,公有云收入也實現了雙位數的增長。百度智能云同樣披露,其AI相關收入同比增長近三倍。華為云在2024年的銷售收入達到688億元,同比增長24%,其中昇騰云服務更是實現了六倍的增長。
然而,在增長的背后,“AI+云”模式也面臨著諸多挑戰。一方面,DeepSeek的出現降低了大模型落地的成本門檻,眾多云廠商迅速跟進,不斷推出新產品和新解決方案,這不僅為中小云廠商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引發了業界對模型即服務(MaaS)模式的質疑。另一方面,開源浪潮正在重塑模型能力的格局,新的場景競爭已經拉開帷幕,云廠商之間的競爭已經從單純的模型能力比拼,轉向了“產品+服務+資源”的綜合實力較量。
DeepSeek無疑是2025年云廠商面臨的最大變量。這一技術不僅帶動了大模型云端調用的需求,還為云廠商提供了新的收入增長點。云廠商可以借助DeepSeek服務,推動營收的增長。同時,DeepSeek和阿里通義的開源開放,進一步降低了模型部署的門檻,加速了應用開發的進程,從而推高了大模型MaaS平臺的調用量。然而,DeepSeek效應也帶來了副作用,比如對MaaS商業模式的沖擊,以及一體機市場的價格戰,這些都引發了市場對云廠商盈利能力的擔憂。
在MaaS模式下,DeepSeek的沖擊使得大廠原本的模型定價模式受到挑戰。云廠商要么繼續降低模型部署成本,要么直接在DeepSeek的基礎上進行微調。DeepSeek還迫使云廠商的MaaS服務走向差異化,例如通過升級大模型周邊工具、提供配套服務來支持二次開發和定制等。
關于“AI云”,中國云廠商的理解正在出現分歧。一些云廠商將重心放在AI上,利用“AI+云”來改造或重構產品,以獲取更高的毛利;而另一些云廠商則更看重算力,倡導“云+AI”,其產品和服務定價主要基于算力資源,追求規模效應,本質上仍然是算力的提供者。華為云是典型的“云+AI”代表,它聚焦于算力底座,發布了CloudMatrix 384超節點,旨在將AI算力標準化為像水電煤一樣的服務。
與此同時,騰訊云和百度智能云則更傾向于“AI+云”,它們經歷了深度調整期,從曾經的“集成商”角色轉變為強調打造AI原生云產品,豐富PaaS層產品種類,以提升自研產品的高毛利。阿里云則采取了雙管齊下的策略,一方面大筆投資擴大公有云的規模優勢,另一方面通過高毛利產品降低潛在的盈利壓力。
在后DeepSeek時代,中國云廠商正在比拼兩大能力:更強的規模效應和AI基礎設施(infra)能力。規模效應指的是云廠商通過資源整合或工程優化,提升資源利用率,降低單位計算成本,實現更高的投資回報率。AI Agent已成為確定性趨勢,各大云廠商紛紛擁抱這一技術。而AI infra能力則關注于存儲瓶頸、通信效率、計算單元效率等方面的優化,以進一步挖掘GPU性能,避免算力浪費。云廠商正在積極發力AI infra,一方面互聯網云已經積累了較強的AI Infra能力,另一方面,頭部云廠商也在與AI infra企業展開合作。
盡管大模型與云的融合才進入第三個年頭,但中國的云計算市場卻是一個典型的“慢變量”市場。在經歷了流量紅利消退和深度調整后,國內云廠商的格局并未發生顯著變化。在新的周期下,對于云廠商而言,這是一場考驗耐心和毅力的長跑,而非追求速勝的短跑。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45-12300-0.htmlDeepSeek效應下,馬云力挺阿里云,AI云競爭步入新階段?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