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T?5 來了,讓 AI 第一次像「隨身博士」—— 不只答題,更能協同完成多步驟任務。奧爾特曼在最新對談中給出一份可執行的未來清單:年輕人要學什么、創業護城河怎么建、內容過載時代為何「真實人」更稀缺……
GPT-5 的發布,或許不只是一場喧囂的技術秀,更是一份冷靜的未來清單。
更強的推理,更自然的多模態,更智能的協作方式,讓 AI 從「工具」開始邁向「同行者」。
在播客節目中,OpenAI CEO 奧爾特曼談到:算力與資本的再分配,創業護城河的真正構建,甚至教育與家庭在 AI 沖擊下的重新定位。

這不是一段熱鬧宣言,而是一份可執行的未來清單。
這次播客的主持人 Nikhil Kamath 也不簡單:
高中輟學,如今身家為 26 億美元,與兄弟尼廷一同入選了《福布斯》2024 年印度 100 大富豪榜。
用戶超 40 萬的 MedialApp 聯合創始人、《福布斯》30 歲以下精英榜入選人 Harsh Dwivedi 整理了播客的核心內容:


體驗過 GPT-5 后再回到舊模型,奧爾特曼會感覺「非常痛苦」,因為在幾乎所有方面,舊模型都表現得更差。
GPT-5 是一體化模型,也就是說用戶無需選擇模型,它可自動適應任務。
在流暢度、深度、可靠性及多步驟任務處理等方面,GPT-5 的能力顯著提高。

奧爾特曼直言:相比 GPT-4,GPT-5 感覺像口袋里的隨時可求助的博士。

總之,奧爾特曼認為 GPT-5 是次更大的飛躍,而 AI 在塑造未來:
有了 AI 工具為你開掛,一個 25 歲的年輕人所能達成的成就,可能超過歷史上任何同齡人。
而這一切的背后,最關鍵的是具有「AI 原生」思維,即凡事都要思考如何用 AI 工具解決。
真正精通 AI、用 AI 工具思考一切,將是最大的時代杠桿。奧爾特曼認為類似于他年輕時學習編程的重要性。
對這一代年輕人而言,當前最重要的技能是熟練掌握 AI 工具。
無論你想創業、當程序員,還是想進入其他行業,大模型讓一個人利用這些 AI 工具、只要擁有了好點子,就會有將其付諸實踐的能力。
奧爾特曼認為 GPT-5 讓個人創業成為可能:
利用 GPT-5 來幫你更高效地編寫產品軟件、處理售后服務、制定營銷和溝通計劃、審閱法律文件等等。
所有這些事情過去都需要很多人和大量的專業知識才能完成,而現在你可以利用 GPT-5 來幫你做這一切,這真是太棒了。
AI 時代具體學些什么呢?
奧爾特曼認為最重要且具體的事情就是學習真正熟練掌握使用新的 AI 工具。
學習本身就有價值,而學會學習是一種元技能,會讓人終生受益,無論你學的是專業,但對工具的熟練使用非常重要。
在今日瞬息萬變的世界,要學習的第二項通用技能是學會如何適應和保持韌性。

而如果選擇創業,最重要的可能是:學會理解人們想要什么。

19 歲時,奧爾特曼從斯坦福大學退學,開始創業。
2011 年,他加入了創業加速器 Y Combinator,并在 2014 年到 2019 年擔任總裁。
在成立 OpenAI 之前,Y Combinator 創始人 Paul Graham 的一句話讓奧爾特曼感觸頗深,那就是
做人們想要的東西(Make something people want)。
這一點看似很容易,但很多創業者雖然很努力,但卻始終找不到那關鍵的鑰匙。
那問題來了:到底要怎么學會適應和改變并更快地學習 AI 工具?有什么路徑嗎?
奧爾特曼認為:「現在有了大模型,便可以快速試錯。」
而且在快速創建小型軟件方面,GPT-5 做得相當出色。生活中遇到小問題,可以用它快速創建一個軟件,快速解決問題。
但這并不是終點,在這個變化巨大的世界上,要保持開放的心態,正如奧爾特曼常言道:「沒人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么。自認聰明,自認為知道用戶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只會帶來糟糕的決策。」
擁有開放的心態,好奇心,愿意根據新數據適應并改變主意,奧爾特曼認為這很重要。
奧爾特曼的自我認知2009 年,Y Combinator 創始人 Paul Graham 談到了五位需要關注的創始人,即喬布斯、TJ Rodgers、拉里和謝爾蓋、Paul Buchheit、奧爾特曼。

當時奧爾特曼只有 19 歲,初出茅廬,而史蒂夫?喬布斯、拉里和謝爾蓋等人早已成名。為什么當時的奧爾特曼能和這些人相提并論?奧爾特曼有什么與生俱來的技能,如此與眾不同?
奧爾特曼當時就像一個天真的年輕人,并不真正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這不是假謙虛。
他認為:「現在,自己做的一些事的確令人印象深刻。但 19 歲時的自我認知非常不確定,而且非常不起眼。」

如果明天的世界將成為某種 AI 王國,Nikhil Kamath 相信奧爾特曼絕對是某種意義上「君主」。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作家尼科洛?馬基雅維利,在《君主論》中寫道:
君主可能被視為仁慈、忠誠、人道、坦率、虔誠,但最重要的是表面上擁有這些品質。

在最近的多次采訪中,奧爾特曼反復說他自己并不可怕,多次用了「虔誠」、「謙遜」之類的詞。
主持人想知道:「這種謙遜的形象,是適合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還是你正在步入的世界?」
奧爾特曼不確定它對哪一個世界合適。
當 19 歲的時候,他假設那些運營那些科技巨頭的人真的什么都搞清楚了。房間里都是成年人,各有分工,公司運營良好,沒有太多戲劇性的事情,一切都在成年人的掌控之中。
現在,輪到奧爾特曼成為房間里的成年人了。他認為沒有人有計劃,沒有人真的讓一切順利運行。每個人,或者至少是他,都是一邊走一邊摸索。
至少,他只是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埋頭工作。
他認為:「每個人都在一邊做一邊摸索。每個人都在工作中學習。」
這不是他在假裝謙虛。他認為世界就是這樣運行的。
他經常說的一句話是:沒有人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么。
擁有那種開放的心態,以及那種好奇心和愿意適應新數據并改變想法的意愿,奧爾特曼認為超級重要。

就像 OpenAI 有多少次自以為知道某事,卻被現實多次打臉,而 OpenAI 一個優勢就是當這種情況發生時,OpenAI 會及時調整。
也許,還有其他成功的方法。
比如,虛張聲勢是有效的,但奧爾特曼近距離觀察過的創始人中,最好的那一批都更像是那種快速學習和適應的風格。
評價大模型智力水平的新方法在接下來的訪談中,奧爾特曼提出了一個新的評估大模型智力水平的指標,不同于發布會時說大模型具有了博士水平。奧爾特曼提出的新指標更加強調時間水平。
奧爾特曼說道:對于那些人類只需要幾秒到幾分鐘的任務,例如模式識別,回憶看到的知識,當前大多數大模型都能很不錯的完成任務。
但在提出問題或處理人類也需要花費很長一段時間才能處理的問題上,大模型肯定還沒有接近人類的表現水平。
例如,在數學方面,LLM 從數分鐘級進步到數小時級別的智能
幾年前,大模型能解答需人類專家用數分鐘完成的題目。
最近,GPT-5 等大模型在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獲得了金牌水平。
而競賽中的問題,大約每一個需要一個半小時方能完成。

因此我們可以說,大模型能夠模擬人類思考時間范圍已經從幾分鐘提升到了一個半小時。
而要證明一個重要的新數學定理可能需要一千個小時。人類專家需要一千小時才能解決的問題,AI 什么時候能解決?
大家不妨預測一下,反正當今的大模型完全做不到。所以,這是 AI 無法做到的另一個維度。
不過,也不必對于 AI 取代人類過于擔心。
奧爾特曼說:「盡管 AI 在智力上可能超越人類,但人類對真實人際關系的渴望是根深蒂固的。我們會繼續關心真實的人。」
例如,一個更聰明的 AI 播客主持人,很可能不會比一個真實的人類主持人更受歡迎。
在一個擁有無限 AI 內容的世界里,成為一個真實的人的價值會增加。
真實的人確實會犯錯,因此說句有些開玩笑的話:
未來變得更愚蠢會比變得更聰明更新穎。
也許,這就是我們與真實的人聯系的一部分。
未來的 AI 要提供全天候的服務現在,在大模型之上構建的「套殼應用」(wrappers)有很多,那像那樣的封裝應用會發生什么,它會在某個時候被模型本身的創新所淘汰嗎?
奧爾特曼認為視情況而定。
他的主要觀點是僅僅使用 AI 本身,并不能創造具有護城河的業務。
在每一次技術繁榮中,你都能看到一點大眾的錯誤觀念:
只因用了新技術就可繞過商業規律。
這從來都不是真的。
創業者總是必須將使用新技術帶來的優勢轉化為持久的、創造了真實價值的業務。這有點像與時間賽跑。
所以,創業者絕對可以用 AI 構建一個驚人的東西,但然后必須圍繞它構建一個真正的、具有防御力的層。

在訪談的結尾,奧爾特曼還提到了他對當下 AI 相關應用的期待,即實時在線,主動觸發。
奧爾特曼說:「你真的希望 AI 擁有盡可能多的上下文,且主動為你做事。」
一臺計算機或一部手機,它要么是開著,要么是關著。要么在你的口袋里或在你手上,要么你在使用它。
但你可能希望 AI 能一直像伴侶一樣陪伴你一整天,以不同的方式提醒你。
當它能幫你做點什么,或者當有真正重要的事情你需要知道,或者幫助你想起你早些時候說過需要做的事情,它會主動提出幫助而等非你開口。只是當前計算機的形態,不太適合這一點。
未來的 AI 需要超越手機「開 / 關」二元狀態的環境感知型硬件(如可穿戴設備、環境傳感器),以實現全天候、主動的「AI 伴侶」體驗。
參考資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fOaZIGJ_gs
https://www.paulgraham.com/5founders.html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新智元(ID:AI_era)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45-27700-0.htmlOpenAI 奧爾特曼爆料:GPT-5 重構一切,一人頂五個團隊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