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要把觸控按鍵、單踏板、智駕、狂暴加速等等反人類反直覺的東西一鍋端了?
這個汽車新國標有點狠。
6 月 10 日,博主 “轟鳴的小跑 SVM” 在微博爆料,全新汽車國標正處于提案階段,其中不少新標準全是近的網絡熱點,比如:
禁用虛擬操縱開關,部分功能要求有實體按鍵
禁止單踏板模式
行駛的過程中禁用零重力座椅
限制汽車的加速性能
強化駕駛者疲勞的監控
......
諸如此類的還有很多,近年來各式各樣的汽車 “創新”,基本都被納入到這次新國標提案的討論當中。
脖子哥也問了一位知情人士,他透露此次討論的國標是 《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GB 7258),歸公安部管,目的是給車企們劃一條底線,保障民眾的安全。
不過他說很多細則存在爭議,車企們尚未達成共識,估計年底才會有結果。
毋庸置疑,這次公安部的會議,加上之前工信部征求制訂門把手強制性國標的意見,這些舉措脖子哥真的是舉雙手雙腳支持,一般法規制訂得一年左右,接下來咱們將持續關注。
可是,汽車技術飛速發展,政府出手規管,此事在我們隔壁的日本亦有記載。
其中出名的就是上世紀 80 年代日本車企們的 “君子協定”。
我們今天就借著這個機會,帶大家看看隔壁的 “測試服”,挖挖能給到我們什么啟示。
“君子協定” 指當初 80-90 年代,日本交通部約談了日本汽車工業協會(JAMA),在 JAMA 的主導下,日本車企們互相約定好,生產的汽車的馬力不超過 280Ps。
可差友應該都聽說過上世紀日本盛極一時的汽車文化,像頭文字 D、《速度與激情3:東京漂移》,包括近跟小米開展合作的游戲 《GT賽車》,都受到了那個年代的熏陶。
為什么車企們要自斷雙臂呢?
只能說測試服就是測試服,看上去規規矩矩的日本人,曾經也亂的一比。今天的秩序,是他們花了數十年時間,無數人力物力才建立的。
戰后,日本經濟在國際援助下快速發展,GDP 的增速一度在 10% 左右,被稱為日本戰后經濟奇跡。乘上東風的日本汽車也是直接起飛,千人保有量從 1950 年的 2.7 輛,一路上漲到 1970 年的 170 輛。
日本1946-1974年汽車保有量
但是與汽車的快速普及不同,日本這段時間的道路鋪設極其落后,路是走不了的,當時有個廣為流傳的說法,從勝浦市運新鮮草莓去東京(120公里左右),還沒到呢,就顛成草莓醬了。
1954 年的東京早高峰,道路約等于沒規劃
除了草莓醬,“嘔泥醬” 的司機們也不是省油的燈,那個年代的日本自卸卡車跟出租車都被冠以 “神風” 之名。
野蠻生長的年代,賺錢要緊。管你紅綠燈、斑馬線?直接開飛機。
1958年2月朝日新聞《神風タクシー》
其他車輛也是不遑多讓,NHK 視頻下面,直接有觀眾表示他的祖父開車之前都會小酌一杯。
總之,東京大舞臺,有膽你就來。
而讓行人提心吊膽過馬路的,還有形同虛設的日本的交通設施。
以繁華的東京為例,斑馬線也是在 1963 年之后才慢慢修建,日本總理府安全對策室監修的《80 年代交通安全対策のビジョン》中提到,1965 年東京全市只有 359 處信號燈。。。
在上面的背景下,日本的交通事故不斷增多,死亡人數也不斷上升。從 1950 年的 4000 多人死亡,到了 1959 年超過了 1 萬(我國那么大的人口基數,24年數據為6w),1970年達到峰值16765人。
這樣觸目驚心的數字,日本人給那段日子起了個名字 —— “交通戰爭”。
1955-2004年日本道路交通事故數及死亡人數變化趨勢
所以,面對日益嚴峻的交通安全問題,日本政府從教育、法制到工程三個方面入手,開始整頓日本交通狀況。
首先是從娃娃抓起,1959 年開始,東京政府安排了專門的學童保護官在學生們的上學路線上引導交通。到了 63 年,東京都將中小學生的上學必經路線設置為 “通學路”(拓寬人行道、增加護欄,地面涂上彩色的瀝青警示)。
通學路修建前后
同時,文化科學省(相當于我們的教育部)在 62 年也下發了《關于防止交通事故》的通知,要求將安全教育融入到學校的課程內。
警察也會定時到校內給學生們做安全教育科普,日本小學生過馬路招手、鞠躬致謝就是那個時候開始的。
在法規上,1960 年制訂了他們的道交法,期間不停的加大懲處力度,比如醉駕入刑、駕照計分、簡化處罰流程以跳過冗長的日本司法機關等等。
該法從制訂到現在 65 年,一共修正了 81 次,直到現在仍然以每年 1 次左右的頻率在與時俱進。
而在工程上,日本則是借助 1964 年的東京奧運會,開始大搞基建。1955年,日本投入的道路建設經費約為500億日元;1958年,此項突破了千億;1968年,則達到了萬億。
加上上面的交通罰款,以及開始征收 “揮發油稅和地方道路稅”,日本持續修建公路。到 1970 年,日本的普通國道鋪設率已經達到 75.1%。
除了車輛的基建之外,保護行人的設施也沒落下。
在 1966 年警視廳(公安部)制定的《第一個交通安全設施建設三年計劃》中,與道路管理部門合作,開始全面建設交通安全設施,包括信號燈、道路照明、過街天橋等。
效果也是顯著的,根據建設省關東地方管理局的調查,基建上來之后,1979-1982 年日本的交通事故率下降了 19%。
不過,這還只是第一次交通戰爭,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經過 1970 - 1980 年的下降后,很快就重新上升。
而第二次交通戰爭的主因,從基建、民眾意識不足,開始轉向了車企。
到了上世紀 80 年代,日本車企逐漸從致(chao)敬(xi)走向自研,強大的技術實力讓他們開始參加各類汽車賽事,什么本田進軍 F1,斯巴魯跑 WRC,豐田日產開始玩勒芒。
但是當賽車技術逐漸下放,各家車企卷馬力卷性能的時候,問題出現了:
普通人,根本沒法駕馭大幾百匹馬力的性能猛獸。
具代表性的就是 1989 年日產推出的 Fairlady Z32 和第二代 GTR R32,他們都是首批動力超過 300 馬力的日本車。
現在新能源時代馬力變得廉價,車企都不怎么提這玩意了,導致大伙可能對 300 匹沒什么概念。
就這么說吧,你去試駕一下特斯拉 Model Y,那玩意剛好就是 299 匹,路面上開得飛快的 Model Y 不在少數。
而 GTR、Z32 這些車,比起 Model Y 還要輕 300 公斤。加上跑車的外觀、6 缸的聲浪刺激,小年輕根本把持不住。
更別提這兩款機器的改裝潛力:千匹 GTR
而 80、90 年代日本處于泡沫經濟年代,一邊是汽車相對當時的人們來說變得便宜,另一邊是被時代拋棄的年輕一代,用飆車釋放壓力現象越來越嚴重,交通事故死亡人數重新突破一萬大關。
所以政府不得不再次出手整治了。
在車企側,政府施壓讓車企們定下了馬力不超過 280Ps 的 “君子協定”。
雖然車企們造的車都可以刷程序突破 280Ps 馬力,實際上并不能攔住真正的飆車黨,具體也沒啥數據證明這個舉措有什么用,但這起碼提高了不懂車民眾的飆車門檻。
然后對于改裝飆車黨,日本多部門聯合治理,一方面警察嚴打,設卡、追車抓現行、增加流動攝像頭,這些在溜溜哥、極速拍檔的視頻里都有體現。
而另一方面,面對日益增加的改裝需求,政府采用了堵不如疏的政策。
日本國土交通局在 1995 年發布了《關于汽車零部件裝配下的結構等變更檢查時的辦理辦法》,也就是媒體們常說的 “日本改裝合法”(規則內合法)。
而同時也有像稻田大二郎這種改裝泰斗從飆車黨逐漸上岸,創辦《OPTION》、東京改裝車展、D1 GP 漂移大賽,去宣傳正確的改裝觀念,多方努力去讓環境變得更好。
在多年的治理下,日本 2024 年的交通事故死亡率已經降至 10 萬分之 2,安全系數位于世界前列。
回歸開頭,這 70 年的治理歷程,“測試服” 從青少年教育,到社會基建,再到交通管制,后還有從經濟角度出發,照顧到汽車后市場的發展需求。
這樣多部門的協作,全鏈條的管理,逐步引導飛速發展的科技與社會互相適應,確實值得我們參考。
而近我們無論是從公安的汽車安全國標、工信部準備制訂的電池和門把手新國標,再到車企們響應國務院號召縮短賬期、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汽車改裝技術規范指引》激活汽車后市場,相關各方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讓業界變得更好。
熬過無序競爭的長夜,中國汽車應該會越來越好吧。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47-7695-0.html汽車技術膨脹的今天 日本就是我們的“測試服”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