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領域,當機器人從“感知世界”邁向“理解并適應世界”,具身智能正開啟全新的技術篇章。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機器人中心主任孫富春教授在2025浦江創新論壇具身智能前沿技術論壇上提出,未來智能機器人將突破傳統工具屬性,成為能在真實物理環境中自主決策、學習與進化的“類生命體”。
傳統機器人往往依賴預設指令執行任務,如同機械記憶的學生,一旦環境參數變化便難以應對。孫富春以泡茶場景為例:具身智能機器人不僅需要完成燒水、取茶、注水等流程,更需具備邏輯推理能力——當檢測到茶葉不足時,能自主規劃路徑從儲物柜尋找替代品。這種能力源于“策略泛化”與“場景泛化”的雙重突破,即通過智能魯棒性擺脫對特定數據的過度依賴,實現從“開上海的門”到“開北京的門”的跨場景適應。
機器人的“發育”過程被類比為人類成長:通過持續與環境交互,將感知與行為深度融合,構建對物理世界的動態認知模型。孫富春指出,傳統強化學習僅依賴數據訓練已無法支撐高級智能,必須轉向“具身強化學習”框架。這種模式使機器人能像人類一樣調用知識庫、記憶和經驗,通過類比遷移解決未知問題,例如從抓握蘋果的動作中推導出抓取杯子的策略。
在技術路徑上,孫富春強調“大模型+小模型”的協同架構將成為主流。云端大模型承擔高階認知任務,如任務分解、邏輯推理和知識調用,為機器人提供戰略層面的“認知高度”;部署在本體的小模型則專注毫秒級實時控制,如力反饋調節和軌跡優化,確保執行層面的“操作精度”。這種分布式架構已在工業領域驗證可行性,例如通過“云端大模型規劃路徑+邊緣小模型控制機械臂”實現精密裝配。
關于本體形態,孫富春明確提出人形機器人是具身智能的最佳載體。他列舉四大優勢:人類神經系統的可塑性支持長期技能學習;四肢協調性為動作控制提供天然基準;雙足行走對平衡感知的要求遠超輪式結構;靈巧雙手的結構設計適合復雜工具操作。其團隊研發的主動握力靈巧手已實現單臂15公斤負載能力,可完成穿針引線等精細任務,并在國際機器人操作挑戰賽中多次獲獎。
對于具身智能的未來突破,孫富春提出四大核心方向:優化人形本體設計以提升環境適應性;構建融入物理規律的“世界模型”數據庫;開發能快速適配不同任務的個性化智能體;完善基于經驗積累的自主進化機制。這些要素共同構成從實驗室到實用場景的關鍵橋梁。
更多>同類資訊具身智能關鍵何在?清華教授:如全紅嬋十年苦練,在交互中“發育”成長09-212025浦江創新論壇:周伯文稱AI在科學交叉融合等潛力未被充分認知09-21姚期智談量子人工智能:中國量子實驗室領先,AI賦能前景廣闊09-212025浦江創新論壇:青年科研者勇闖“無人區”,跨越“死亡之谷”尋新路09-21東土科技攜手海光信息,NewPre 310XC系列智能控制器助力國產替代09-21全國科普月:吳家睿談復雜科學時代 倡導用復雜性思維應對未來09-21優必選與云智匯科技達成合作,共推人形機器人研發落地及全球市場拓展09-21OpenAI CEO奧特曼:AI重構職場,編程客服首當其沖,部分崗位仍需人類09-21上海發布人形機器人數據集標準與“浦江X”平臺,加速產業規模化落地據了解,這套標準體系在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上海市市場監管局指導下,上海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牽頭聯合19家產學研機構,內容涵蓋人形機器人數據集分類與編碼、人形機器人數據集數據標注規范、人形機器人數據質量評價…09-21清華孫富春教授:具身智能時代,機器人如何“發育”成“生命體”?孫富春認為,機器人也需要在與環境的持續交互中,讓“感知”與“行為”共同“發育”,構建起對物理世界的深刻理解——即“世界模型”。 孫教授展望,未來具身智能的發展需聚焦四大要素:本體技術(尤其是人形)、世界模型(…09-21百度AI:從技術深耕到生態構建,中國AI的“多邊形”領航者崛起09-21鴻蒙5 AI全場景能力升級:“天工計劃”十億助力,共建AI驅動新生態09-21?戴國浩談AI算力挑戰:無問芯穹如何打通“科研-產品-產業”全鏈路?09-21中科創星米磊:AI算力需求激增,光子技術成下一代計算關鍵走向黃金期09-21浦江創新論壇上,周伯文提出“AGI for Science之六問”引深思09-21點擊查看更多 +全站最新
領途微型車慕尼黑車展登場:以性價比與智能,開啟歐洲市場新征程
12.28萬元起售!iCAR V23S攜119項升級登場,6處專屬標識彰顯運動本色
新款蓮花EMEYA與ELETRE上市,配置升級,多重權益助力購車新體驗
務實突圍高端市場,蔚來全新ES8配置怎么選?深度解析來了
復古方盒子造型+強勁動力性能 iCAR全新超級V23上市 滿足個性化需求
十萬級精品SUV新選擇!寶駿云海純電插混雙動力,續航實用空間出色熱門內容
OpenAI加速“搶人”布局硬件:從蘋果招攬超二十名工程師,首批產品或2026年底登場
北楊AI小鎮啟幕,百萬平米創新地蓄勢待發,志在引領全球AI新潮流
蘋果2025年盛事:庫克攜零售高管與粉絲齊聚第五大道,共賀iPhone 17系列發售
華為全聯接大會2025:提出“ACT三步走”路徑,發布9大行業智化方案
第22屆東博會AI元素亮眼:數字智能體引路 機器人炫技展風采
金陵美術館邂逅AI“在在”:劉婷婷個展開啟人類與AI情感交互新圖景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45-27891-0.html清華教授孫富春:具身智能如何讓機器人從“工具”進化為“生命體”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