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一期播客節目中,知名評論員闌夕與潘亂深入探討了中國概念股價值重估的現象,以及阿里巴巴在這場變革中脫穎而出的原因。一個引人注目的觀察點是,阿里巴巴頻繁提及人工智能(AI),而其主要競爭對手拼多多在AI領域卻鮮有動作,兩家公司的發展路徑似乎已明顯分化。
自今年年初以來,阿里巴巴的股價飆升,引發了關于其是否真正是一家AI公司的廣泛討論。盡管市場反應積極,將阿里巴巴視為這波中國資產重估浪潮的受益者,其“云+AI”的戰略轉型也在股價上得到了體現——年內漲幅已達60%——但仍不乏質疑之聲,認為阿里巴巴只是搭上了DeepSeek熱潮的便車,AI更多是被用作營銷故事。
關于AI公司的界定,投行普遍采用的價值鏈劃分方法提供了清晰框架:第一層是AI產業的基礎設施提供者,如芯片和算力供應商英偉達及各大云服務商;第二層專注于大模型研發,擁有可商用的自研模型,OpenAI即為典型;第三層則是消費級或企業級AI應用的開發者,如ChatGPT,為終端市場提供商品化服務。值得注意的是,這三層并非孤立存在,OpenAI之所以能領先行業,正是因為它在第二、三層均占據領先地位,疊加效應顯著提升了其市場估值。
按照這個框架分析,阿里巴巴無疑可以歸入AI公司的行列,且其布局覆蓋了全部三層:阿里云位于第一層,Qwen在第二層表現突出,夸克則作為消費級AI應用位于第三層。然而,阿里巴巴在每一層的位置都還有提升空間:阿里云在亞太地區領先,但全球范圍內AWS仍占據首位;Qwen雖在開發者中口碑良好,但知名度尚局限于圈內,直至DeepSeek走紅后才被廣泛關注;夸克作為阿里巴巴的旗艦消費級AI應用,仍處于早期階段,正在努力提升公眾認知度。
這種“三位一體”的布局在中國科技企業中較為常見,百度、騰訊、字節等都在云、模型、應用三大領域同時發力,而美國企業中僅谷歌采用此模式。相比之下,拼多多在這場AI競賽中顯得尤為低調,阿里巴巴在AI領域的重注無疑加劇了其與拼多多的競爭態勢。
摩根大通最近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將中國AI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并認為當前市場正處于第二階段:大模型技術正在開發和完善,大模型開始融入現有產品,互聯網服務消費激增,殺手級AI應用即將出現。DeepSeek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從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的跨越,它不僅展示了強大的技術實力,更重要的是將大模型普及化,成為公共用品。
在此背景下,接入DeepSeek成為各大產品獲取流量的關鍵。然而,對于有自研大模型能力且持續開發的公司而言,單純為了流量接入DeepSeek或許是對團隊的一種羞辱。阿里巴巴和字節跳動在這方面展現出了一定的“氣節”,對自家路線圖保持自信,未盲目跟風。
摩根大通的研究報告強調,在中國所處的第二階段,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的經濟回報備受看好。能夠提供芯片和算力的廠商將在這一階段獲得穩定收益。因此,無論阿里巴巴是否被視為純粹的AI公司,由于其擁有阿里云,它無疑將成為這一階段資本支出受益最大的公司之一。據摩根大通估算,阿里巴巴AI相關業務(包括云)的收入貢獻占比將在未來幾年內上升至38%以上,這一預測相對保守。
云計算業務具有高邊際收益的特點,AWS在亞馬遜的收入結構中占比雖小,卻貢獻了超過一半的利潤。阿里巴巴在財報會議中提到的推理算力需求在DeepSeek走紅后增長高達70%,這預示著源源不斷的現金流。
Qwen被蘋果選為國區iPhone的AI合作伙伴,夸克也開始在應用層提前布局,這些舉措進一步強化了阿里巴巴作為AI公司的屬性。摩根大通對阿里巴巴的高度評價正是基于這種確定性和全面性。
闌夕在播客中提到,中國電商市場的后半場競爭遠未結束,曾經以為的一千米終點只是賽跑的開始,真正的賽程是一萬米。阿里巴巴轉型AI的跡象表明,它正在為長遠未來做準備。在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沒有任何公司能夠提前慶祝勝利。DeepSeek雖然是一次意外的機遇,但最終還是要回歸“打鐵還需自身硬”的常識。
與移動互聯網時代不同,門票已不再是關鍵,重要的是能夠在全球80億人口的生活重塑中插下多少面旗幟。能夠主導產業替代進程的,或許只有中美兩國屈指可數的幾十家公司。
在這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代,保持樂觀的同時保持清醒至關重要。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45-11712-0.html阿里AI轉型:是實至名歸還是半路出家?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