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圈內都在傳小米汽車亦莊工廠已試生產近一個月,每周可產50輛樣車,正在為首款新能源汽車量產做最后的準備。
此前的業(yè)績交流會上,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透露,小米汽車結束了夏測且進展非常順利,2024年上半年量產的目標明確。同時,界面新聞的報道也指出,小米汽車拿到工信部的批文也就在最近兩個月,最遲可以在年底獲批。
千呼萬喚始出來,小米的“造車夢”終于走到了最后一步。那么。闖入新能源汽車的江湖,小米能否上演彎道超車的劇本,成為“黑馬”?
小米成功布局汽車產業(yè)鏈上下游,離不開中國汽車產業(yè)的積累。2023年1-7月中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442萬臺,占比世界新能源61%。
如今,中國汽車供應鏈覆蓋了從原材料到整車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能夠為小米造車提供穩(wěn)定和高效的配套服務。包括“缺芯”問題,國內供應鏈也可以滿足大部分需求。
總之,基于中國汽車供應鏈,造車的硬件難題可以解決,小米需要思考的問題主要是怎么盈利。
造車“燒錢”,虧損難題始終是擺在造車新勢力們面前的第一難關。
作為第一梯隊,“蔚小理零哪”中除了理想由于今年上半年銷量較好盈利情況不錯,其他幾家都經營壓力都不小,跨界而來的恒大汽車兩年虧840億元更是一度成為熱議話題。
盈利難的背后,是“貴電缺芯”的產業(yè)現(xiàn)狀。芯片、電池等核心零部件的供應緊張、成本上漲等問題,影響了供應鏈的穩(wěn)定。
眾所周知,在智能手機業(yè)務上,小米的硬件利潤向來不高,小米集團創(chuàng)始人、董事長雷軍更是承諾過手機利潤率不會超過5%。因此,小米的打法非常互聯(lián)網化——“賣硬件靠軟件賺錢”。
但是,這套邏輯在智能汽車領域是否奏效還很難說。
汽車是一個高價值、長周期的產品,而手機則是一個低價值、高頻次、短周期的產品。用戶對手機的更新?lián)Q代有更強的需求和動力,也更容易接受軟件的訂閱和付費。而對汽車,用戶對硬件付費的習慣更加根深蒂固,軟件產品消費的心智還需要培養(yǎng)。
小米能否在智能網聯(lián)化趨勢下,通過生態(tài)和軟件服務打造有競爭力的電動汽車,還有待探索和驗證。
結語
無論如何,從產業(yè)鏈整合和資金情況來看,小米為量產電動汽車已經做好了準備。
8月29日,的業(yè)績交流會上,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表示,小米是抱著未來進入全球前五的目標來做汽車的長期布局,做全棧自研,還自建了汽車工廠,所以現(xiàn)金流的投入要比披露的數字還要更高。而截至2023年6月30日,小米集團的現(xiàn)金資源總額達到了1132億元。
同時,這么多年智能手機、智能家居的品牌運營,已經為小米打下了品牌影響力和用戶心智的基礎。品牌現(xiàn)有的生態(tài)鏈和用戶群,與智能汽車高度重合。首款電動汽車定位“年輕人的極致轎跑”,可以充分發(fā)揮小米生態(tài)的用戶優(yōu)勢。
但是,真正跑入新能源汽車賽道后,小米要找到一條銷量和利潤雙贏的道路,才能在行業(yè)的“持久戰(zhàn)”中一路跑下去,并伺機超車。
來源:港股研究社
原文標題:小米汽車,能否在新能源汽車江湖站穩(wěn)腳跟?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22-8791-0.html小米汽車,能否在新能源汽車江湖站穩(wěn)腳跟?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lián)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