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全國科普月期間,一場以“科技改變生活,創新贏得未來”為主題的科普活動在楊浦區圖書館舉行。上海交通大學主動健康戰略與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吳家睿教授作為特邀嘉賓,通過解讀其著作《新科學時代的思考》,帶領聽眾走進當代科學發展的前沿領域。
20世紀的科學研究以“還原論”為主導,這種將復雜系統拆解為簡單要素的研究方式,曾深刻影響了生命科學領域。科學家們認為,只要將生命活動分解到分子層面——如DNA和蛋白質,就能從微觀推及宏觀,實現對生命現象的全面理解。基于這種理念,現代醫學長期致力于在分子水平上尋找疾病根源,通過靶向治療解決健康問題。
然而,這種碎片化的研究模式逐漸暴露出局限性。吳家睿教授指出,傳統生命科學專注于個別基因或蛋白質的功能,卻忽視了生命體作為復雜網絡的整體性。這種局限在腫瘤研究領域尤為明顯:盡管人類投入40年努力,仍未在“攻克癌癥”的戰役中取得決定性勝利。
當前科學界已形成共識:生命不是零件的簡單拼湊,而是由多層次、多維度相互作用構成的動態系統。這種認知轉變推動了研究方法的革新。吳家睿形象地將現代科研手段稱為“十八般武器”:既包括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等傳統工具,也涵蓋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等新興組學技術,更依賴計算機科學和數學建模來處理海量數據。科學家們正嘗試從全局視角解析生命規律,而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則為此類整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范式。
大規模生命研究產生的數據洪流,正推動生物學進入大數據時代。這一變革帶來了研究范式的根本轉變:從假設驅動轉向數據驅動。過去,科學家通過提出假設、設計實驗來獲取單一結論;如今,單個研究項目產生的數據可能衍生出多項成果。以英國生物銀行為例,該數據庫收集了50萬志愿者的健康信息,自2011年建成以來已支持全球6000多個研究項目,產出上萬篇學術論文,顯著推動了生命科學進展。
中國科學家也在積極參與這場研究變革。吳家睿透露,其團隊承擔的中國科學院戰略先導專項,計劃收集100萬中國人的基因組、蛋白質組和代謝組數據,通過多維大數據驅動開展精準健康研究。這種研究模式不僅改變了科學發現的方式,也重塑了學術交流的格局。
“大數據驅動的研究具有天然開放性。”吳家睿解釋道,這種開放性體現在兩個方面:大型研究項目的成果共享,以及“預印本”等新型發表形式的普及。科學家可以在研究尚不完備時提前公布發現,促進全球學術合作,加速科學突破的進程。
在吳家睿看來,互聯網技術已深刻改變了人類社會,而大數據驅動的人工智能將帶來更劇烈的變革。面對日益復雜的世界,培養復雜性思維成為應對挑戰的關鍵。只有理解系統的多層次互動,才能在這個快速演進的時代中找到方向。
本次活動由楊浦區圖書館“靜思講壇”與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哲人石七堂課”聯合主辦,通過學術分享與公眾對話,搭建了科學傳播的橋梁。
更多>同類資訊優必選與云智匯科技達成合作,共推人形機器人研發落地及全球市場拓展09-21OpenAI CEO奧特曼:AI重構職場,編程客服首當其沖,部分崗位仍需人類09-21上海發布人形機器人數據集標準與“浦江X”平臺,加速產業規模化落地據了解,這套標準體系在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上海市市場監管局指導下,上海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牽頭聯合19家產學研機構,內容涵蓋人形機器人數據集分類與編碼、人形機器人數據集數據標注規范、人形機器人數據質量評價…09-21清華孫富春教授:具身智能時代,機器人如何“發育”成“生命體”?孫富春認為,機器人也需要在與環境的持續交互中,讓“感知”與“行為”共同“發育”,構建起對物理世界的深刻理解——即“世界模型”。 孫教授展望,未來具身智能的發展需聚焦四大要素:本體技術(尤其是人形)、世界模型(…09-21百度AI:從技術深耕到生態構建,中國AI的“多邊形”領航者崛起09-21鴻蒙5 AI全場景能力升級:“天工計劃”十億助力,共建AI驅動新生態09-21?戴國浩談AI算力挑戰:無問芯穹如何打通“科研-產品-產業”全鏈路?09-21中科創星米磊:AI算力需求激增,光子技術成下一代計算關鍵走向黃金期09-21浦江創新論壇上,周伯文提出“AGI for Science之六問”引深思09-21華為HarmonyOS 5終端超1700萬臺,“天工計劃”10億助力鴻蒙AI生態創新09-21中科創星米磊:光子技術賦能AI,“光+AI”布局引領科技產業新未來09-21美的與華為強強聯合,于多領域攜手共進,借AI之力開啟合作新篇章09-21山東港口“諸葛智能”發力:“木牛”領銜,七大類AI產品重構港口智慧生態今年以來,山東港口科技集團著力打造“諸葛智能”系列人工智能品牌體系,共規劃“孔明”大模型、“神機”小模型、“妙算”專家算法、“木牛”四足機器人、“流馬”輪式/履帶式機器人、“羅漢”人形機器人和“木鵲”無人機等…09-21水下“精靈”來襲:“海龜”機器人開啟精準高效環保探測新篇這是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與工程學院王剛教授團隊研發的敏捷型水下機器人“海龜”的真實工作場景。王剛團隊將目光投向海洋生物,仔細研究了數十種海底動物后,從海龜的推進方式中找到了靈感。 在實海測試中,科研人…09-21浙大校友領銜!華人團隊獲巨頭投資,具身智能賽道再掀熱潮09-21點擊查看更多 +全站最新
領途微型車慕尼黑車展登場:以性價比與智能,開啟歐洲市場新征程
12.28萬元起售!iCAR V23S攜119項升級登場,6處專屬標識彰顯運動本色
新款蓮花EMEYA與ELETRE上市,配置升級,多重權益助力購車新體驗
務實突圍高端市場,蔚來全新ES8配置怎么選?深度解析來了
復古方盒子造型+強勁動力性能 iCAR全新超級V23上市 滿足個性化需求
十萬級精品SUV新選擇!寶駿云海純電插混雙動力,續航實用空間出色熱門內容
OpenAI加速“搶人”布局硬件:從蘋果招攬超二十名工程師,首批產品或2026年底登場
北楊AI小鎮啟幕,百萬平米創新地蓄勢待發,志在引領全球AI新潮流
蘋果2025年盛事:庫克攜零售高管與粉絲齊聚第五大道,共賀iPhone 17系列發售
華為全聯接大會2025:提出“ACT三步走”路徑,發布9大行業智化方案
第22屆東博會AI元素亮眼:數字智能體引路 機器人炫技展風采
金陵美術館邂逅AI“在在”:劉婷婷個展開啟人類與AI情感交互新圖景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45-27897-0.html全國科普月:吳家睿談復雜科學時代 倡導用復雜性思維應對未來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