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國人工智能初創公司Builder.ai正式對外宣布破產,這一消息震驚了整個科技界。就在去年,該公司還成功完成了2.5億美元的D輪融資,一度逼近獨角獸企業行列,風光無限。
破產申請提交前數周,Builder.ai經歷了一場大規模的內部重組,員工人數從770人銳減至220人,這一舉動預示著這家曾經備受矚目的低代碼/無代碼平臺提供商正面臨嚴峻困境。
Builder.ai的故事始于2016年,當時它以Engineer.ai的名字成立,懷揣著一個宏偉的目標:讓應用開發變得像點外賣一樣簡單。其基于人工智能的平臺宣稱,無需編寫代碼,只需用自然語言描述需求,即可構建移動應用和網站。
在卡塔爾投資局、軟銀DeepCore和新加坡Jungle Ventures等知名資本的加持下,Builder.ai的估值在2023年達到了10億美元。同年,它與微軟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將其人類輔助AI系統“Natasha”集成到Microsoft Teams和Azure OpenAI服務中。
然而,光鮮亮麗的背后,隱患早已悄然浮現。早在2019年,就有指控稱Builder.ai夸大其AI能力。據《華爾街日報》調查報道,該公司(當時名為Engineer.ai)在開發應用時嚴重依賴印度的工程師,而非真正的AI。報道援引舉報者的話稱,公司誤導了客戶和投資者,關于其開發過程中自動化的程度。
Builder.ai的創始人薩欽·德夫·杜加爾對這些指控予以否認,稱該報道是由一名心懷不滿的前員工“策劃”的。但隨后,《The Ken》和《金融時報》也相繼曝光了類似的問題,引發了對公司財務誠信和杜加爾在印度法律糾紛的擔憂。
到了2024年3月,內部審計發現Builder.ai的營收被夸大了20%至25%。杜加爾因此辭去CEO職務,由前亞馬遜和Flipkart高管拉蒂亞接任,同時他還擔任Jungle Ventures的管理合伙人。
財務披露的數據令人堪憂。2024年10月,公司負債5000萬美元。到了2025年3月,即便獲得了7500萬美元的資本注入,其每日虧損仍超過50萬美元,年收入僅能覆蓋不到9%的支出。
Builder.ai目前欠微軟3000萬美元,欠亞馬遜8500萬美元,這些科技巨頭成為了其破產的最大受害者之一。
Builder.ai的隕落,再次引發了人們對AI初創企業的質疑,這些企業的承諾往往超越了其技術現實。隨著投資者對AI的熱情不斷推高估值,該公司的崩潰為創始人、投資者和客戶都敲響了警鐘。
“這不僅僅是一家創業公司的失敗,”一位行業分析師表示,“它反映了人們對AI的過度期望,以及炒作如何迅速轉變為深刻的教訓。”
Builder.ai的破產并非個例,越來越多的AI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面臨著商業化和透明度的雙重壓力。隨著創新步伐的加快,投資者和消費者被不斷提醒,即使是最有前景的AI工具,也需要人類的判斷和可行的商業模式才能取得成功。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45-13111-0.htmlAI獨角獸夢碎!Builder.ai破產,微軟等巨頭成受害者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