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新能源車被排斥在智能立體停車設施之外的現象日益引發關注。多位車主向媒體反映,他們所在的小區或常去的商超,智能立體停車庫均不允許新能源車停放,這給他們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慧谷金色家園二期小區便是其中之一。該小區通過智能立體停車庫有效解決了停車難的問題,但新能源車車主卻被拒之門外。車庫大門上醒目的提示牌明確寫著“本車庫禁止停放電動車”,下方還加粗標注了“違者后果自負”。據居民介紹,該智能立體停車庫建于2005年,與小區同齡,而新能源車禁停的規定也由來已久。但隨著近年來新能源車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車主因此遭遇停車難題。
一位新能源車車主表示,從去年開始,鄰居中換新能源車的人越來越多,他也跟風換了車,原本以為新能源車普及后,智能立體停車庫的禁停規定會有所松動,但現實卻讓他大失所望。盡管車庫車位還有富余,但新能源車依然無法在小區內外找到合適的停車位,只能違停或停到收費較高的商業區。
停車管理單位的工作人員證實了車主們的遭遇,并坦言禁止新能源車停放是無奈之舉。他們表示,相較于傳統燃油車,新能源車在搬運入庫和停放期間都存在較大的消防安全隱患。由于車庫為封閉式結構,一旦發生火情,救援人員無法第一時間展開救援,這不僅會破壞車庫的建筑結構,還可能給其他車主帶來財產損失。
記者調查發現,慧谷金色家園二期的智能立體停車庫并非個例。在北京,類似的智能立體停車設施廣泛應用,但各停車管理單位對新能源車的態度卻不盡相同。地安門商場的智能立體停車庫前,工作人員和車主常常需要一起目測車輛底盤高度,以確保車輛能夠順利進入車庫。盡管車庫門口立著明確的限位規格提示牌,但工作人員依然堅持新能源車不能進入。
而在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內,兩座相隔僅200米的智能立體停車庫卻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管理方式。其中一座車庫允許醫院職工的新能源車停放,而另一座由第三方單位承包的車庫則拒絕新能源車進入。工作人員解釋稱,各單位對風險的把控能力不一樣,考慮問題的角度也不同。
記者進一步走訪了停車管理單位、智能立體停車設施生產廠家和新能源車制造企業。各方對于新能源車停入智能立體停車庫的消防安全隱患存在不同看法。停車管理單位認為搬運器會擠壓新能源車底盤上的電池,容易發生意外;而生產廠家則強調搬運器的作用是固定車輛輪子,不會碰觸到底盤。新能源車制造企業則表示,電池固定螺絲松動并從底盤凸出、脫落的情況不可能發生。
針對這一困局,北京市質檢院智能裝備及汽車產業研究所的專家表示,新能源車投放市場需要經過嚴格的實驗,包括電池擠壓、振動沖擊等相關測試。同時,新的電池安全標準也將于2026年7月1日起實施,對電池的安全實驗有更嚴苛的規定。她建議交通、消防等相關部門通過科學評估及業務指導,研判新能源車停入智能立體停車庫的風險情況,逐漸消除相關各方的顧慮與隔閡。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45-12884-0.html智能立體車庫對新能源車說“不”,安全隱患還是觀念滯后?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