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至31日,2024中國具身智能大會(CEAI 2024)在徐匯西岸舉行。此次大會主題為“具身共生,智塑未來”,首日開幕式上,上海具身智能產業與創新聯盟正式啟動,初始成員涵蓋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及政府、高校和研究機構。
根據中國計算機學會的定義,具身智能(Embodi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涉及人工智能、機器人學習、計算機視覺等學科,實質是強調有物理身體的智能體通過與物理環境進行交互,從而獲得智能的人工智能研究范式。
眼下,作為人工智能領域的前沿熱點,具身智能正逐步從理論走向實踐,從實驗室走向現實。但對這一潛力巨大的“藍海”市場,很多人尚覺得陌生。具身智能可以做什么、改變什么,與大模型之間有怎樣的關聯?這些疑問的背后,預示著代表了軟硬件耦合共生、相互賦能的具身智能,正飛速走進人類的生產和生活。
大會現場
為何是當下
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成為絕對主角,“具身智能”的關注度也扶搖直上。但非業界人士則一頭霧水,“第一次聽說。”
具身智能是一種怎樣的“智能”?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盧策吾提供了一種定義。“通俗說,就是具有身體的智能,電腦可視作‘沒有身體的智能’代表。”在他看來,聚焦具身智能,現在恰逢其時。從科學角度看,人類對自身、對視覺的理解以及運動控制技術達到的水平,集合起來已經能形成一個圍繞具身智能的科學范疇。而從產業角度看,目前具身智能涉及的軟硬件技術已初步成熟,整個產業正蓄勢待發。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CAAI)理事長戴瓊海表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將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能 ”行動。具身智能恰恰是當前人工智能技術走向物理世界的前沿方向,既是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等技術的集成應用,更是對類人能力和類人智慧的挑戰與探索。
爆發點就在當下。中國工程院院士蔣昌俊表示,以OpenAI為代表的企業利用大量互聯網文本和圖像數據,構建了ChatGPT等大語言模型,首次展示了AI解決多種任務的能力,也讓人類看到了跨越領域限制、實現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潛力。
“雖然ChatGPT等大模型已展現出處理多模態數據和滿足人類需求的交互能力,但這種交互仍局限于數字世界。”蔣昌俊表示,要實現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需要賦予AI在真實物理世界中交互的能力。這意味著要讓AI擁有實體,像人類一樣具備感知、思考和行動能力。
松靈機器人
作為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兩大前沿技術的結合,具身智能被視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去年5月,芯片制造商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勛也曾表示,人工智能的下一個浪潮將是具身智能,即能理解、推理并與物理世界互動的智能系統。
對于具身智能目前的“隱隱爆發”之勢,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蔣樹強認為,ChatGPT、Sora等依靠互聯網數據訓練的模型偏向“離身智能”,具身智能需要走進真實的物理世界,對從民生到航空航天的各類產業進行賦能,并對現實環境進行反饋,這就意味著千行百業都會有具身智能的用武之地。
與大模型的關聯
在具身智能大會舉辦前一周,全球開發者先鋒大會也在同一地點徐匯西岸舉辦。一周前的大模型討論熱度還未散去,具身智能的“新爆點”又接連亮相。具身智能與大模型之間,有怎樣的關聯?
盧策吾表示,相較把大模型視作具身智能的“大腦”,它更像是一種工具。“就像解決力學問題會用到牛頓定律,具身智能也會有自己的‘解決定律’,即自己的大模型。”但與大語言模型、視覺大模型不同的是,真實場景的訓練成本很高,不可能像在數字世界那樣24小時高速運轉。因而具身智能大模型勢必會有一套新的訓練框架,而這正是盧策吾和他所在的上海交大團隊正在研究的方向。
松靈機器人舒抒攝
當天大會,與會嘉賓提到,上一輪以ChatGPT、Sora等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北美取得了較為明顯的領先身位。但在具身智能領域,雖然我國的技術起步和浪潮涌現比北美稍遲了三年左右,但目前全球基本處于同一技術起跑線,都處在“爆發期開始前”。
在盧策吾看來,我國目前具備兩大優勢。其一是機器人硬件制造,其二是應用場景的數量和豐富程度。“倉儲物流、食品加工、餐飲業和醫療服務業都陸續啟用了具身智能,或許20年后,人們家中都會有家用養老機器人來照顧自己和家人,這些都是具身智能。”
如何將這些優勢變成“盛世”,則需要產學研各界共同努力。
記者注意到,在具身智能大會的展示區,不少企業都搬出了“看家法寶”,包括能夠流暢交流對話的客服機器人、適應復雜地形環境的四足機器人、匹配多種流水線作業的工業機器人等。裝有AI大模型“大腦”的機器人可從事家政服務、養老陪護、教育醫療、設施巡檢、搶險救災等多種工作,展現具身智能在通用場景、專業領域、垂直工業等賽道的最新應用成果。
在上海傅利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展臺,一臺泛著帥氣金屬光澤的深灰色機器人正在揮動手臂。這款機器人名為GR-1,即“General Robotics”通用機器人的縮寫。現場工作人員介紹,目前企業聚焦機器人本體,從硬件結構到運動控制算法都具備了核心技術優勢。
這款具身智能產品的“聰明勁”主要表現在兩方面:運動能力和大腦交互能力。運動方面可完成跳、跑等動作,招手、行走和舞蹈也不在話下,可在不同場景下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我們開放接口,客戶只需基于我們的平臺去完成上層設計,就能讓機器人完成相應的工作,在工業生產及教育等領域已開始應用。”
傅利葉通用人形機器人
更垂類領域內,咖啡機器人、冰淇淋機器人已經活躍在酒店、社餐等多個場景。上海樂白機器人有限公司銷售總監廉文杰介紹,企業推出的七軸零售機器人、六軸協作機器人等在抓取3公斤以下的物品領域已具備核心技術優勢。在萬豪、全季等酒店餐廳,樂白的煮面機器人已經累計服務8800多天,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上海如何行動
上海是國內最早發力具身智能領域的先行者。去年印發的《上海市促進智能機器人產業高質量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就提出,將重點攻關具身智能等先進技術。上海市科委主任駱大進在會上表示,上海將加快推進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等關鍵技術和底層技術的攻關突破,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邁進。
作為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的重要承載區,徐匯區近期打出了支持具身智能發展的“組合拳”,包括發布具身智能產業政策、與中國電科第二十一研究所共同打造上海具身智能創新中心,全區人工智能行業產值則突破了800億元。
今年2月發布的《徐匯區關于加快推進具身智能產業發展的扶持意見(試行)》,是上海首個區級層面的具身智能產業支持政策。徐匯區副區長俞林偉表示,去年徐匯抓住大模型發展機遇,市區聯手共建了全國首個、上海唯一的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模速空間”,半年內首期2萬平方米載體就迎來60余家企業和機構入駐。
(https://www.yyznb.com/)
模速空間舒抒攝
在此基礎上,徐匯趁勢追擊,今年緊跟智能機器人升級換代、跨越式發展的戰略機遇,在全市率先推出具身智能產業支持政策,圍繞關鍵技術攻關、開放協同創新、高質量孵化器建設、拓展“具身智能 ”應用、推動工業上樓等10個方面,支持人形機器人等智能終端及其應用領域的重大原創性科技創新,服務硬科技企業孵化成長。
“我們現在要攻克三個維度的挑戰,即把供應鏈價格打下來、把市場占比提上來、把營收業績提起來。”廉文杰提到的“三個小目標”,代表了不少人工智能中小型企業的真實想法:政府提供的陽光雨露充實了,企業負責努力茁壯成長就行。
記者注意到,徐匯此次發布的具身智能產業扶持意見,在資金支持的力度和支持領域的維度上有多處亮點,照顧到了不同規模的企業。如,對引領具身智能發展或取得顛覆性突破的項目,將給予最高1000萬元支持,同樣金額的支持也適用于取得一定商業成果的具身智能產品。對具有行業引領和示范效應的技術被應用于場景建設,或是符合“工業上樓”標準的數字化、智能化改造項目,徐匯也都將給予企業最高500萬元的補貼。經認定的智造空間優質項目,則可享受最高3000萬元市級專項補貼。
盧策吾表示,具身智能相關大模型、機器人產品的開發周期較長,需要政府部門對技術研發投入和起步階段的開發團隊給予更多扶持和關注。“‘everywhere is robot(處處都有機器人)’是一件投入很大的事情,但只要能跨過起步階段這道坎,開始規模化,雪球就會越滾越大。”
文章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40-3823-0.html英偉達CEO稱其為人工智能下個浪潮 具身智能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智能”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下一篇: 全國生成式人工智能藝術展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