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通信標準組織3GPP近期在印度班加羅爾召開了首次6G無線接入網(RAN)工作組會議,標志著6G技術的標準化研究進程正式啟動。此次會議于8月25日至29日舉行,匯聚了全球科技界的目光。
據人民郵電報報道,會議期間共收到了來自17家全球領先科技企業的19篇技術提案,這些提案主要聚焦于近場通信技術的標準化落地。會議精心設置了兩大核心議程,形成了技術探索與標準細節完善的雙重驅動力。
其中,6G專題議程著重探討了6G無線接入(6GR)空口的基礎設計。會議明確了6GR空口的整體技術框架,并確定了空口評估假設的核心維度,將近場特性納入其中,使其成為衡量6G空口性能的重要指標。這一變化意味著近場技術不再是附加選項,而是6G設計之初就必須考慮的核心要素。
另一大議程則是3GPP信道模型的修訂,特別是針對7-24GHz頻段的近場信道模型參數進行優化。作為5G NR Rel-19標準中相關項目的延續,此次修訂解決了現行標準中的模糊之處。會議通過補充參數定義和校準仿真假設,為近場技術的統一研發提供了清晰的標準指導。
會議還確立了近場技術與大規模天線陣列、高頻段傳輸之間的緊密聯系,為6G實現超高速率、超低時延等目標奠定了堅實的標準基礎。這一決策對于推動6G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企業層面,華為與海思聯合提出了針對頻段協議的明確需求,特別強調了7-24GHz頻段近場信道模型的適配性,為高頻段近場通信提供了協議層面的重要參考。中興與盛科則建議將近場信道模型納入6GR評估體系,并將近場通信列為6G初期多天線技術的核心方案之一。
終端廠商的關注點更多集中在用戶體驗上。例如,小米提出了“細粒度波束管理”方案,建議為近場用戶設計專用碼本,并推動將FR3信道建模納入近場特性。vivo則強調了“空間非線性效應”對提升6G頻譜效率的關鍵作用,而OPPO則明確提出FR3應成為6GR的新評估場景,需重點測試大規模MIMO與近場技術的協同效果。

芯片與設備巨頭則更關注技術底層的突破。英偉達聚焦于大規模MIMO(mMIMO)的增強,建議研究近場與遠場用戶的分布切換機制,并優化參考信號設計以適應“距離-角度”的相互依賴性。蘋果針對7GHz頻段提出了差異化建模思路,認為近場MIMO設計需考慮球面波傳播,而遠場則可靈活選擇。高通則強調“場景適配”原則,認為遠場模型仍是基線,近場模型需結合實際部署需求進行啟用。
聯想提出了“模塊化XL-MIMO設計”、LG探討了“AI/ML優化CSI/BM信令開銷”、夏普則對TR 38.901更新后的碼本設計進行了探索。這些從不同維度出發的創新思路,進一步豐富了近場技術的落地路徑,為6G技術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24-180129-0.html6G標準化研究正式起航:全球科技巨頭共探近場通信技術新方向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