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鴻蒙4一發布,人機交互又有新花樣了。
接入大模型的智慧助手小藝,不僅能流暢對話,還能直接推薦美食APP里的餐廳。
或者是剛走到商場,就看到手機推送了附近商家的優惠券。
再或是想要開車加油,只需點一下服務入口,就能看到周邊加油站信息。
加完油后無需下車,手機一鍵完成支付。
以及現在收到繳費提醒,也能直接從短信界面跳轉到繳費入口,不用再自己找APP。
總之全新的鴻蒙4,不僅智能味兒超級濃,而且還變得非常“貼心”,仿佛能讀懂我們拿起手機那一刻要干啥。
在新一屆華為開發者大會(HDC.Together)上反復提及了一個概念,它就是服務分發。
服務分發是什么?
從普通用戶角度來看,服務分發可以簡單理解為將APP的內容拆分,融合在整個操作系統中。
通過服務分發,生活繳費可以單獨被放置在負一屏上,手指一拉即可看到;或者是收到繳費短信提醒后,從這一界面即可跳轉到付費入口。
這樣一來,就不用再自己悶頭找對應APP和功能,省去很多繁瑣步驟。
對于行業伙伴和開發者來說,服務分發則是讓應用內容更容易被普通用戶看到、使用。
比如銀行APP,日常被使用的頻率相對較低,很多人都不熟悉其操作界面。
這就導致即便APP中提供了更加豐富完善的功能,但是普通用戶能感知到的還是其基礎功能。
基于服務分發,可以將APP中的功能入口直接放置在對應使用場景里,比如收到銀行卡的賬單信息后,系統會同步給出記賬、借錢等服務入口。
這樣一來,銀行APP各類功能被使用的概率,就能得到明顯提升。
△通知消息下方設有辦理信用卡、借錢、記賬、客服電話服務入口
所以,服務分發是基于HarmonyOS、軟硬件入口及場景感知的能力,面向伙伴/開發者打造的業務分發方案,能將服務連續直達給用戶,以提升日常使用體驗。
它圍繞大家的需求主要分為兩類:
-中心化入口分發:負一屏服務宮格
-場景化入口分發:負一屏實時狀態、小藝建議、雙擊電源鍵等
其中,中心化入口是為各類服務提供了一個“集中地”,方便直接查找。
鴻蒙系統中,只需在屏幕上向右一滑,就能調出負一屏。
其中,發現界面提供了多種常用服務,包括手機充值、掛號、加油等,并對不同服務進行了分類,展現上更直觀。
場景化入口就是以各個實際使用場景為中心,根據對用戶使用習慣和意圖的判斷,將不同服務融入到整個場景中。
假如今天要坐一班航班飛往深圳,系統會首先將航班信息以實時狀態欄的形式,固定在負一屏“我的”界面,并把優先級設為高。
實時狀態中會展示航班的基本信息及進度。
這樣一來就無需在趕飛機時,手忙腳亂自己從APP里找信息,也不容易錯過航班變更提醒。
而基于對航班實時狀態欄的分析,系統也會感知時間、地點等信息,給用戶推送目的地天氣、落地打車等服務。
而且實時狀態卡片支持分享,家人朋友也能即時知道航班信息和進度。
這樣一來,到外地旅行這一場景中可能涉及到的各種服務,就被自然串聯了起來。
另一個比較典型的場景是停車繳費。
基于鴻蒙系統的服務分發,可以實現在車輛進入停車場后,就通過實時狀態形成強提醒,告知用戶停車場收費標準等更多信息。
當車輛停好后,這個卡片也會保持在負一屏上,方便隨時查看停車時間費用、車輛位置等,并且提醒即將跳費、快捷跳轉到繳費界面。
還有在醫療場景下,在收到掛號短信后,就能直接跳轉到醫??ń缑妫换蛘呤请p擊電源鍵,也會彈出醫??ǘS碼,方便快速就醫繳費。
值得一提的是,如上這些體驗并不局限于手機端。
如華為手表也推出了弦月窗,可以展示實時狀態。汽車端同樣可以顯示各種服務情況。
那么問題來了,鴻蒙系統中的服務分發,是如何實現的?
以意圖框架為底層深度感知場景
從一系列展示效果中不難感受到,鴻蒙系統想做的服務分發,連續、智能化、深入場景是三大要素。
想要實現這些,從技術維度來看,也需要3方面支持:
-場景感知
-意圖框架
-服務本身
首先來看場景感知,具體包括行為偏好、位置、環境等。
這些感知信息會被輸入到意圖框架中,輔助意圖判斷。
華為強調所有的場景感知都是在端側進行、不會上云,可以很好保護用戶隱私。
其次來看服務本身。
針對不同垂直領域,需要服務方來提供對應的服務內容頁、服務參數,才能和意圖框架進行匹配。
后,重點是意圖框架。
它基于對多維系統感知、大模型等能力構建全局意圖范式,實現對用戶顯性與潛在的意圖理解。
并且能及時、準確地分析出的意圖需求傳遞給服務方,以匹配合時宜的服務,由此提供進階場景體驗。
它包括意圖學習、理解、分發三個過程。框架可分為3層:
-多維系統感知:位置、多設備感知,用戶習慣、意圖共享;
-全局意圖范式:AI大模型、AI推理框架、端云協同;
-進階場景體驗:多入口協同、服務智能組合、場景編排執行。
具體功能包括意圖調用和意圖共享。
一方面,HarmonyOS可通過意圖調用,調用API請求(查詢、拉起、執行)服務;
另一方面,服務方也可將意圖共享給系統,如內容數據實體、用戶事件和用戶習慣等。
在交互上,意圖框架現在也和小藝打通,能夠支持多模態輸入。比如詢問小藝旅游攻略時,她可以根據大模型的回答內容分發旅游服務卡片。
以智能推薦視頻服務為例,意圖框架的具體工作機制如下:
端側會記錄用戶觀看視頻的習慣,掌握其中的規律。
比如經常觀看視頻的時間、位置、設備狀態(是否戴耳機)、運動狀態(靜止/乘地鐵)、習慣標簽等。
然后系統通過信息學習到用戶觀看視頻的規律,在合適的時機以小藝建議向用戶推薦續播卡片,用戶點擊卡片后通過意圖調用拉起視頻播放頁面。
據了解,鴻蒙系統首批發布的意圖范圍,包括13個垂域、32意圖項。主要包括視頻、游戲、旅游、音樂、銀行、電影票等常用場景。
如同程旅行、健康160等作為首批共建伙伴,加入華為鴻蒙生態,相關應用即將登陸鴻蒙系統的多個使用場景和設備平臺。
實際上,服務分發帶來的好處不僅體現在直接的用戶體驗上,對于行業伙伴也是一次新增長機會。
在2023華為開發者大會(HDC·Together)大會主題演講上,華為終端BG CEO余承東分享,新浪財經元服務活躍用戶增長了6倍,喜馬拉雅元服務活躍用戶增長11倍。
今年旅游行業全面爆發,同程旅行作為國內兩大旅游平臺之一,也在這一時刻全面擁抱鴻蒙生態。
同程商旅副總裁白志偉表示,旅游行業本身就是服務業,這種強服務屬性對時間有更高要求。
隨著時間變化,服務的價格也會發生很大波動,所以旅游服務天生就對服務分發有更迫切的需求。比如同一趟航班的價格,在半個小時內就可能發生變化,消費者需要及時接收到相關信息。
換言之,在旅游行業內,服務需要更加主動找人。
基于鴻蒙生態下的服務分發,同程旅行提供的機票、酒店、火車票等服務,可以展現在負一屏的服務宮格里,也可以通過負一屏的搜索精準直達。
同時,在華為日歷、華為天氣等與旅行相關的場景里,基于用戶操作和意圖分析,推薦相關旅行內容。
總之,通過鴻蒙系統中的服務分發,同程旅行能夠更快一步實現“服務找人”。
這也滿足同程當下的自身發展需求。經過10年移動互聯網發展,旅行APP的基本服務都已搭建完成,如今大家比拼的正是如何觸達更多用戶、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務。尤其在旅行需求爆發的當下,主動、快速、連續響應,都格外關鍵。
當然同程方面也表示,如果在使用過程中發現用戶不喜歡推薦功能,更愿意手動查找,系統則會降低主動推薦的頻率。
這也是華為對服務分發的解讀里,始終在強調一件事:怎樣既保障服務又不打擾用戶?
華為終端云服務支付BU總裁馬傳勇已經有了明確答案:即點即用,用完即走。
但想要實現這一點并不容易,這意味著鴻蒙系統需要構建一套全新的操作系統、一套全新的調度機制,才能實現從“人找APP”到“服務找人”的絲滑轉變。
目前華為和廣大行業伙伴合作共建,正是為了加速這一路徑的探索。
但改變也不會局限于此——
用馬傳勇的話來說,這不僅僅是將常年的技術積累在鴻蒙操作系統中全面落地,更是大家一起搭建服務新架構、新操作邏輯的一個機遇。
新技術周期帶來新商業繁榮
想要解析如何重新定義互聯網服務,還得先回到初的問題:
為什么“服務找人”模式會是未來?
直接原因來自用戶需求。
移動互聯網時代下,我們的生活幾乎已經離不開APP,聊天、購物、繳費、就醫等生活場景,都關聯著至少1個APP。
所以現在也是一個“APP爆炸”的時代,一部手機上動輒裝了幾十個應用。
這其中,大約只有不到10個APP,是我們經常會使用且熟悉操作的。另外很大一部分都屬于剛需但小場景應用。
典型的就是銀行類APP。
雖然內部服務也非常豐富,但是我們很少主動去使用。
不過這部分沒有觸及到的應用,不一定就是不需要的,只是海量應用服務太過讓人眼花繚亂,用戶自己去感知的成本太高。
這就是“人找APP”模式當下面臨的挑戰。
更為深層的原因來自行業方面。
隨著各類APP層出不窮,整個社會如今都在進行IT化,各個行業都進入“不APP化就會掉隊”的現狀。
但并不是所有場景,從一開始就適合線上化。
比如加油場景,現狀仍以線下支付為主,用戶付完即走。
可是汽油價格、加油優惠等又是車主非常關心的信息,它們具有較強的時效性,完全適合融入到應用服務里。
這反映出,傳統的“貨架式”APP模式,并不適用于所有場景,新的模式亟需出現。
與此同時,AI在互聯網應用中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推薦算法助攻APP完成新一輪升級。搜索引擎也在向著智能化、個性化趨勢發展。如今隨著大模型趨勢爆火,更讓人看到了應用服務“千人千面”化的可能。
由此也就不難理解,“服務找人”模式為何被熱議推崇。
搜索技術興起,帶來互聯網廣告的商業繁榮,正式拉開“人找服務”模式的大幕。
推薦算法的流行,帶來了移動互聯網時代下APP全方位爆發和商業繁榮。其中一些APP摸索出了服務找人、服務分發、推薦機制,開辟出一條新道路,抖音正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之一。
不過這種“服務找人”還只局限在APP內。
現在,大模型時代開啟,不僅是所有APP值得用AI重做一遍,甚至是更底層的OS系統,也值得接入大模型。
因為這樣能讓服務找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局全場景,讓服務更加精準被分發到需求者手中。
而對于應用服務方,想要贏在這個時代、迎來新一輪商業爆發,就必須要抓住趨勢。
怎么做?找到靠譜的伙伴很重要。
如何判斷誰靠譜?標準無外乎技術硬、場景全、生態好。
在這幾個方面,華為都有深厚積累和優勢。
首先華為鴻蒙已經在服務分發上打下了一定基礎:全球終端云服務月活用戶超5.8億,其中負一屏擁有2.9億月活用戶,日均服務總分發量達18億次。
其次在底層技術上,華為鴻蒙向來以快速迭代、接入前沿技術著稱。
以這一次鴻蒙4發布為例,華為將自研大模型接入智能助手小藝,成為首個接入大模型的操作系統廠商。
第三在場景方面,鴻蒙操作系統從誕生起,就是為全棧全終端全場景而來。
鴻蒙系統面向“1+8+N”全場景。
其中“1”代表智能手機;“8”代表PC、平板、手表、智慧屏、AI音箱、耳機、AR/VR眼鏡、車機;“N”代表鴻蒙智聯生態設備。
去年,華為還首次提出“鴻蒙世界”概念,余承東宣布,將圍繞五大場景,以八大創新技術為鴻蒙底座,30000+API為鴻蒙磚塊,全鏈路自研開發套件為鴻蒙工具,構建鴻蒙世界。
五大場景指智能家居、智慧辦公、智慧出行、運動健康、影音娛樂,八大創新技術則是指分布式技術、AI、原子化服務、圖形渲染等。
第四在生態方面,華為鴻蒙“朋友圈”如今包括220萬+注冊開發者、40萬+DevEco活躍用戶、300+高校、10萬+學生等。
截止當前,鴻蒙底座已有1億多行代碼,2萬多個API,超過7億的鴻蒙生態設備。
正是這些數字的構成,讓余承東感慨,華為鴻蒙已過萬重山。
華為表示,鴻蒙系統經過四個版本迭代,已經構建了差異化的用戶體驗,接下來重要工作就的是構建繁榮的鴻蒙應用生態。
在首屆鴻蒙生態峰會上,華為終端云服務總裁朱勇剛表示:
鴻蒙正在致力于打造一個“一切皆服務,萬物可分享”的新生態。
在AI加持下,服務可以像語言一樣更方便地被大模型理解,結合用戶意圖理解,形成服務動態組合,為用戶提供“服務合時宜”的創新體驗。
通過服務連續化,鴻蒙生態為伙伴帶來連續、智能、實時的“場景流量”,成為全場景服務分發的新入口,助力伙伴觸達高端用戶,帶來新商機。
一言以蔽之,新一輪技術周期往往伴隨著新一輪商業繁榮期。
這一規律也已被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發展歷史所證明。
那么在新一輪趨勢下,要做的就是布局好、選擇好“大船”。
而華為鴻蒙,就是那張船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