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手機電池容量仿佛陷入了瓶頸,3000mAh-4000mAh是市場主流,大家只能靠充電寶“續命”。
如今6000mAh、7000mAh甚至8000mAh的大容量電池在手機市場頻頻現身,讓人不禁疑惑:手機電池為何能越做越大?這背后藏著諸多因素,涉及技術革新、市場需求與競爭等多個維度。
技術突破:為大容量電池奠基
負極材料變革:從石墨到硅碳
手機常用的鋰電池,其負極材料對電池容量影響巨大。長期以來,石墨作為鋰電池負極的“主力軍”,有著規整的結構,穩定且成本低。但其對鋰離子的容納能力有限,理論比容量僅約372mAh/g,這極大限制了電池能量密度的提升,進而束縛了電池容量的發展。
為突破這一瓶頸,科研人員將目光投向硅材料。硅對鋰離子的吸附能力超強,理論比容量高達4200mAh/g,約是石墨的11倍。這意味著使用硅負極的鋰電池理論上能大幅提升能量密度,顯著增加電池容量。
但硅材料有個致命缺陷,在充放電過程中,其體積膨脹可達300%,遠高于石墨的10-12%,這會嚴重影響電池內部結構穩定性,甚至引發自燃或爆炸。
為克服這一難題,科學家研發出硅碳復合材料,把納米硅顆粒與碳材料結合。碳材料的穩定性抑制了硅的體積膨脹,其導電網絡還能提高整體電導率。
雖說該技術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通過可行性驗證,但因需精確控制納米結構,確保硅和碳均勻分布,研究進展緩慢。直到2023年,穩定的硅碳負極材料才大量應用于消費級終端。自2023年起,硅碳電極含硅量突破6%,有效解決傳統石墨負極容量不足問題,為電池密度提升奠定基礎。
2025年,手機廠商采用硅含量提升至15%的電池,進一步突破能量密度上限,推動手機電池容量攀升。
電芯密度與封裝技術協同進步
即便正負極主材料不變,電芯密度每年也能提高約3%。別小看這看似不起眼的提升,多年積累下來效果顯著。
廠商通過優化電芯制造工藝和結構設計,讓電芯內部空間得到更有效利用,在有限體積內實現更高能量存儲。比如,部分廠商改進電極涂層工藝,使電極更薄且均勻,增加相同電芯體積內活性物質的裝載量,提升電芯容量。
在電池封裝技術方面,BMS(電池管理系統)的集成化設計是一大亮點。部分手機將BMS直接與電芯封裝在一起,不僅減少電池整體占用空間,還能讓BMS更好發揮功能,提升電池性能和安全性。
這種集成式設計縮短BMS與電芯間信號傳輸路徑,使BMS能更快速、準確響應電池狀態變化,及時調整管理策略,延長電池使用壽命。
市場需求:推動大電池普及的動力
功能增多,電量消耗加劇
如今手機已成為人們生活的“百寶箱”,功能日益豐富。5G網絡的普及,讓數據傳輸速度大幅提升,但同時也帶來更高的功耗。高刷新率屏幕為用戶帶來流暢視覺體驗,可屏幕每秒刷新次數增多,耗電量也隨之增加。
還有各種高清視頻播放、大型手游運行等,都對手機電量提出嚴峻挑戰。以玩熱門手游《原神》為例,持續運行一小時,電量消耗可達20%-30%。用戶對手機使用頻率和時長不斷增加,對手機續航能力的要求自然水漲船高,大容量電池成為滿足使用需求的關鍵。
用戶對續航焦慮的“零容忍”
在這個手機不離手的時代,電量不足帶來的焦慮感如影隨形。想象一下,外出旅行時手機電量告急,無法拍照記錄美景、查詢路線;工作時手機突然沒電,錯過重要電話和信息。
為擺脫這種困擾,用戶在選購手機時,越來越傾向于電池容量大、續航時間長的產品。市場調研機構數據顯示,超70%的消費者將續航能力列為購買手機的重要考量因素。手機廠商為吸引消費者,滿足市場需求,紛紛加大在電池容量提升方面的投入。
競爭壓力:廠商的“大電池”競賽
差異化競爭的關鍵
在競爭激烈的手機市場,各廠商都在尋找差異化競爭優勢。當處理器性能、拍照能力等方面逐漸趨于同質化時,電池續航成為新的競爭焦點。
擁有大容量電池,意味著手機續航時間長,能讓用戶在不充電的情況下使用更久,這對消費者具有極大吸引力。例如某品牌推出搭載7000mAh電池的手機,宣傳續航時間比前代產品提升50%,一經推出便在市場上引起廣泛關注,銷量可觀。
其他廠商為不落下風,也紛紛跟進,加大電池容量,形成了一場激烈的“大電池”競賽。
快充技術保駕護航
以往大容量電池雖能提升續航,但充電時間變長,這讓不少用戶望而卻步。然而,快充技術的飛速發展改變了這一局面。如今安卓用戶早已用上100W甚至120W的超級快充。以配備120W快充和7000mAh電池的手機為例,從電量耗盡到充滿,僅需短短半小時左右。
有了快充技術加持,即便電池容量一再提升,充電時間也不會明顯變長,甚至可能更短。這消除了用戶對大容量電池充電慢的顧慮,讓廠商在增大電池容量時沒有了后顧之憂,進一步推動了手機電池向大容量方向發展。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22-176433-0.html手機電池都卷到8000mAh了:背后原因揭開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