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溫州首富李丐騰,交出了一份“逆行業”趨勢的半年度業績報告。

近日,飛科電器發布2025年上半年報,營收21.16億元,同比下滑8.76%;歸母凈利潤3.21億元,同比上升1.77%。《BUG》欄目發現,自2024年以來,所有單季度的營收均為同比下滑。
這一數據與“大盤”相悖。根據奧維云網線上全渠道數據,上半年的國內電動剃須刀品類,行業零售額49.1億元,同比上升10.5%。
值得注意的是,飛科是一家典型的“重營銷、輕研發”企業。
在2021年至2024年及2025上半年間,銷售費用依次為7.698億、11.42億、14.77億、14.86億、7.04億,但研發費用依次為1.32億、8883萬、9928萬、9641萬、3888萬。以今年上半年計算,其銷售費用已達到研發費用的18倍。
此外,上半年飛科電器還進行了大幅度的經銷商隊伍調整,半年內減少83家經銷商,下滑比例高達18.16%。
在董事長李丐騰的帶領下,飛科電器已累計現金分紅55.748億元,分紅率接近81.03%。作為合計持有公司89.99%股份和表決權的李丐騰,常年壟斷賬公司分紅近90%,因而備受爭議。
多季度營收同比負增長,“雙品牌”失效?
根據財報,2025年上半年,飛科電器營收21.16億元,同比下滑8.76%。
要知道,就在四個月之前,飛科電器剛交出過一份“慘”的年度報告——2024年全年,公司營收41.47億元,同比下滑18.03%;歸母凈利潤4.58億元,同比下滑55.10%。
這是公司2016年上市以來,營收和歸母凈利潤下滑幅度都大的一次年度業績發布。

據此次財報,上半年營收下滑的原因是:“公司結合市場環境對運營策略和費用規劃進行了適度調整,以提升公司盈利能力。”但下滑8.76%的營業收入,卻僅只實現1.77%的歸母凈利潤提升,顯然缺乏說服力。
《BUG》欄目注意到,如果把時間拉長可進一步發現,按照單季度業績表現來看,自2024年以來,已連續6個季度單季度營收同比負增長。

具體來看,2025年上半年,飛科電器中高端產品銷售占比56.37%,較去年同期下降8.51個百分點;子品牌博銳營業收入4.11億元,同比下降18.07%,銷售額占比為19.48%,較去年下降2.22個百分點。
早在2022年,飛科電器曾對“博銳”和“飛科”的品牌定位進行過優化調整。在推動“飛科”品牌進一步年輕化、高端化升級的同時,對“博銳”的定位進行提升,賦予其承接“飛科”品牌部分原有性價比市場的戰略功能,并對營銷策略和營銷渠道進行了相應調整。
自從對“博銳”“飛科”雙品牌定位進行調整后,2022年-2024年間,飛科中高端產品銷售占比呈現出持續提升狀態,逐年占比分別為45.22%、50.95%、60.78%。
不過今年上半年,這一比例卻出現了下滑,降至56.37%。同樣,“博銳”子品牌銷售占比也在經歷2023、2024年的連續提升后,今年上半年開始下滑。
這在一定程度上預示了,飛科電器長期堅持的“雙品牌戰略”,正面臨著高端化和性價比兩條路線均增長承壓的尷尬。
剃須刀和電吹風,更賣不動了?
具體到產品和業務層面,多元化乏力和主營產品營收下滑,也正在成為飛科連續多季度下滑的主要原因。
2019年至2024年間,飛科電器前兩大核心業務為個護電器和生活電器。
其中,個護電器為公司大營收收入來源,具有絕對份額優勢——長期高居90%以上,其中又以公司早拓展出的電動剃須刀占比高;相比之下,生活電器歷年貢獻的營收則份額較小,且呈逐年縮減下滑趨勢。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飛科電動剃須刀的銷量開始出現下滑趨勢。
自2020年起,飛科電器電須刀銷量已經從5655.8萬臺銷量,波動下滑至4190.67萬臺;此外,新拓展出的電吹風產品同樣增長乏力,長期徘徊在1300萬臺左右,去年跌至877.65萬臺。

雖然,今年上半年公司并未披露電須刀、電吹風具體銷量及營收變化,但結合半年報營收及飛科、博銳營收占比下滑情況可以預計,上半年飛科電動剃須刀和吹風機的銷量并不樂觀。
83家經銷商撤離,輕研發后遺癥?
在與《BUG》欄目溝通中,資深產業經濟觀察家梁振鵬曾指出:“無論電動剃須刀還是電吹風,飛科電器的小家電產品跟頭部電吹風企業或剃須刀企業相比,在品質、功能、性能、工藝、質量等方面都存在差距,質量一般,它唯一的優勢是價格便宜,但在消費兩極分化的大背景下,這種產品其實很難滿足中高端消費者需求,隨著原材料、人工成本等上漲,利潤空間便受到影響。”
事實上,從飛科電器歷年研發和銷售投入的資金力度,也可以看到飛科電器發展的局限。
2021年至2024年及2025H1間,飛科電器的銷售費用依次為7.698億、11.42億、14.77億、14.86億、7.04億,銷售費用率依次為19.22%、24.69%、29.19%、35.83%、33.27%。
與此同時,研發費用依次為1.32億、8883萬、9928萬、9641萬、3888萬,研發費用率依次為3.29%、1.92%、1.96%、2.3%、1.8%。
顯而易見,近五年間,飛科電器銷售費用近乎翻倍,銷售費用率逐年提升,但公司研發費用則呈現下滑態勢。
缺乏研發投入而只注重營銷的“飛科”中高端布局,又怎能持久呢?
此外,梁振鵬還進一步指出,伴隨小米、徠芬以及創維等品牌快速卷入飛科電器所處的賽道,飛科電器在營銷層面所受到的調整,也正在不斷加劇。
“這些品牌近幾年的創新營銷模式,配合產品的高性價比,互聯網銷售渠道和個性化、時尚化特點,受到了很多年輕消費者的青睞,也搶走了飛科電器的一部分市場份額。”
《BUG》欄目注意到,今年上半年,飛科電器出現了明顯的經銷商隊伍調整。
據飛科電器2024年業績報告,公司共有457家經銷商,但截至今年6月30日,飛科電器經銷商數量減至374家,短短半年內減少83家,較半年前下滑超18.16%。
通過大幅度削減原有經銷商模式,飛科電器正努力轉變為經銷和直銷并存,同時通過KA終端、區域分銷、飛科體驗店、禮品團購、電子商務等相結合的多維營銷渠道,進一步提高產品銷售滲透力。
但從高達33.27%的銷售費用率來看,飛科電器目前的經銷模式轉變,仍沒有實現低費用率的轉變。
“飛科電器早年發展時靠猛砸廣告打開銷量,但如今隨著互聯網等新興營銷媒介的崛起,過于依賴早期打法的飛科電器,也受到了反噬。”一位業內人士感慨道。

已累計55億,董事長李丐騰熱衷分紅
1999年,正在做剃須刀配件生意的李丐騰有感當時剃須刀行業巨大的價格差異,瞄準了百元左右的中端市場,通過改良產品并猛砸廣告賣力營銷的方式,讓飛科電器快速贏得了第一批用戶。
經過多輪行業洗牌之后,作為飛科電器創始人的李丐騰成功突圍,于2016年以“個護電器第一股”名頭成功登陸A股。2017年,憑借上市后公司市值上漲的李丐騰還登上“2017浙商百富榜”,并以238億元身價坐上溫州首富榜。
但隨后,飛科電器每年的大手筆分紅現象,都讓董事長兼總裁的李丐騰陷入爭議。
據《BUG》欄目統計,2016年以來,飛科電器累計實現凈利潤超68.802億元,每一年都進行分紅,累計現金分紅55.748億元,分紅率接近81.03%。
其中,2016年和2022年的股利支付率分別高達142.07%和105.86%。其中,作為合計持有公司89.99%股份和表決權的李丐騰,也常年壟斷公司分紅近90%。
大手筆分紅背后,公司的利潤,也通過分紅形式大量流入了李丐騰的個人賬戶。
多個年度“清倉式”分紅的同時,飛科電器也曾通過發行股票募集數億元資金用于公司主營業務相關項目建設并補充流動資金。
而這,也多次引發業界對于其發展的擔憂——高比例分紅可能導致公司留存收益減少,進而影響未來發展和投資。
伴隨行業競爭不斷加劇,長期重營銷而輕研發,同時熱衷大手筆分紅的李丐騰,或許真的需要改一改公司的經營策略了。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17-180410-0.html愛分紅、砍渠道、重營銷、輕研發!李丐騰的四板斧砍傷了飛科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