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教育改革的浪潮裹挾著技術理性與效率至上主義奔涌向前,我們是否曾停下腳步,傾聽鄉土教育深處細微的震顫?《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新范式——混合學習共同體策略研究》一書,正是這樣一部將目光停駐于“教育公平最后一公里”的沉思之作。
在喧囂時代守望鄉土教育的本真
它讓我想起自己在《守望教育》中提出的觀點:這個世界既需要雷厲風行的改革家,亦需要默默的思想者,在喧囂背后追索被浮華遮蔽的教育本質。本書作者以深厚的田野實踐與理論洞察,將“混合學習共同體”這一概念轉化為鄉土教育生態重建的可行路徑,其意義遠超技術層面的創新,更關乎教育如何回歸“人之為人”的樸素理想。
破解二元困境:從“輸血式幫扶”到“共生性生態”
本書的獨特價值在于,它跳出了城鄉教育二元對立的傳統敘事,提出以“混合學習共同體”實現雙向滋養。作者敏銳地指出,城鄉教育均衡并非簡單將城鎮資源單向輸入鄉村,而是通過“共網、共資源、共師資、共活動、共經費”的五維平臺,激活鄉土教育的內生動力。這一思路與浙江“教共體”實踐中“強校托管弱校”“教師雙向流動”等經驗不謀而合,但更進一步強調了技術賦能與人文關懷的辯證統一。書中案例表明,當城鎮學校與鄉村學校通過數字化平臺共建“同步課堂”時,鄉村學生不僅共享了優質課程,更將本土的自然景觀、農耕文化、民俗故事轉化為學習資源,反哺城鎮學生對“鄉土中國”的認知。這種雙向互動恰恰印證了我曾倡導的觀點:教育需要“形上關懷”與“形下實踐”的結合,既要提升個體世俗生活能力,更要通過鄉土文化喚醒生命的意義感。
重塑教師角色:從“知識傳授者”到“共同體敘事者”
本書對教師角色的重構尤為深刻。作者強調,混合學習共同體的核心在于構建“教師協同學習機制”,使鄉村教師從孤立的教學執行者轉化為共同體的“敘事者”與“創生者”。這一觀點與我關于“課堂高度即人性高度”的思考遙相呼應。書中描繪的教師不再是被動接受培訓的客體,而是通過“問題意識”引領學生深入鄉土情境的研究者。例如,一位鄉村教師帶領學生探究本地古建筑的歷史,并借助數字工具與城鎮師生共享研究成果。這樣的實踐正是“研究性教學”的生動體現——好的教學并非一次性解決問題,而是激發學生“屬己的問題意識”,讓他們在鄉土情境中走向思想自覺。正如書中所言,當教師成為“教育生活的敘事主體”,教育便從機械的知識傳遞升華為“心靈自由徜徉之鄉”。
技術與人性的平衡:數字鴻溝中的溫情守望
在技術狂飆突進的時代,本書始終保持著對教育本質的清醒審視。作者提醒我們,混合學習共同體若僅追求硬件堆砌,可能加劇“數字殖民”風險。相反,技術應服務于“守護教育溫度”的目標。書中引用浙江教共體案例時提到,鄉村學校通過直播賣菜、數字化農事記錄等活動,讓技術融入鄉土生活,這與《守望教育》中“故事陪伴童年”的理念異曲同工——教育需要保留“冬夜柴火、夏夜星光”般的生命體驗。這種平衡亦體現在對教育公平的深層理解上。本書批判了僅以“接入率”衡量教育信息化的淺層標準,提出“數字包容”需關注文化適配性。例如,部分鄉村學校利用本地資源開發“農耕STEAM課程”,使編程學習與節氣農事結合,讓技術賦能真正扎根鄉土。這正是對教育形上關懷的實踐回應:技術終須指向“人的成全”,而非效率的異化。
啟示與展望:走向“生命暖意”的教育未來
《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新范式》的最大貢獻,在于它為教育公平的“最后一公里”提供了可操作的行動哲學。書中提出的“共同體治理生態模型”,以學生深度學習為核心,融合學校、家庭、社會多主體力量,構成一個同心圓式的支持系統。這一模型與我倡導的“教育需要愛和樂趣”的理念不謀而合——只有當教育成為“師生心靈共同依戀之鄉”,城鄉均衡才真正觸及靈魂。
未來,混合學習共同體的發展仍需直面挑戰:如何避免共同體淪為行政化的“紙面聯盟”?如何讓鄉土文化在數字化浪潮中免于被邊緣化?本書未給出僵化答案,而是啟示我們:教育公平的終極目標,并非消除城鄉差異,而是讓每一種教育生態都能煥發“綿綿不絕的生命暖意”。正如陜西平利縣鄉村小學的變遷所示,當孩子們在煥然一新的教室中誦讀,在寬闊操場上奔跑時,教育便真正成為了“點亮生命”的旅程。
在寂靜處聽驚雷
本書的深意,或許在于它讓我們重新發現——教育改革的宏大敘事,終須落腳于每個鄉村兒童的具體人生。作者以冷靜的筆觸與熾熱的關懷,證明了“混合學習共同體”不僅是技術方案,更是一種教育哲學:在城鄉之間構建“既尊重差異又促進共生”的倫理秩序。當我們如書中期待的那般,“在樹下坐一會兒,傾聽心靈深處的震顫”,便會領悟:教育公平的最后一公里,實則是回歸教育本真的第一公里。(本文作者:劉鐵芳,系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中國發展網)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30-33187-0.html教育公平的最后一公里:混合學習共同體如何重塑鄉土教育生態?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把黨的自我革命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