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中國經濟“半年報”。本文聚焦上半年消費市場的發展態勢,從其多元特征、政策與市場的協同、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完備的工業體系及創新潛力等維度,深入剖析消費作為經濟增長“主引擎”的核心作用,充分闡釋其穩健增長不僅是中國經濟韌性的生動注腳,更是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中注入了確定性力量,為全球經濟復蘇貢獻更多“中國動能”。
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不確定性因素增多的背景下,中國經濟猶如一艘穩健的巨輪,破浪前行。7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中國經濟“半年報”。初步核算,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660536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3%。這份亮眼的數據,來之不易,彰顯了中國經濟在復雜多變的全球格局中的強大韌性和蓬勃活力。
其中,消費市場在上半年展現出蓬勃的發展態勢,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5.0%,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52%,再次印證了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引擎”,凸顯出中國經濟內生動力的強勁。
消費市場的“量質齊升”,是中國經濟結構優化的生動注腳。從數據看,服務消費與商品消費協同發力,2025年上半年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5.3%,商品零售額增長5.1%,服務消費占比持續提升,折射出消費結構從“物質滿足”向“品質追求”的升級躍遷。
假日經濟成為激活消費的重要支點,春節、“五一”、端午等假期出行人數屢創新高,帶動文體休閑、交通出行等服務消費保持兩位數增長,形成“假期消費熱——市場信心漲——經濟活力增”的良性循環。升級類消費展現強勁動能,限額以上單位金銀珠寶類、體育娛樂用品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11.3%、22.2%,折射出居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不斷升級。綠色消費蔚然成風,上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達汽車新車總銷量44.3%,新注冊登記新能源汽車同比增長27.86%,新能源汽車消費需求持續攀升既彰顯內需大潛力,又折射出消費新趨勢,為消費市場注入新活力。“中國游”“中國購”持續升溫,上半年外國人入出境數量同比上升30.2%,其中,免簽入境外國人同比上升53.9%,免簽“朋友圈”擴大也拉動了消費市場。新業態新模式火熱,“蘇超”、演出、文化展覽等有力激活文旅、餐飲市場;二次元、國潮等方興未艾,成為吸引年輕人的“流量密碼”……不僅豐富了消費場景和消費內容,滿足了消費者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還為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推動了消費市場的創新發展。
2025年6月29日,市民、球迷在南通市內一處商場觀看比賽直播。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消費市場的持續向好是政策紅利持續釋放與市場內生動力共同作用的結果。今年以來,從《關于2025年加力擴圍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的通知》到《優化消費環境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再到《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等一系列政策舉措密集出臺,從短期刺激到長期培育、從供給端優化到需求端引導,構建起了全方位的政策支撐體系,形成了“頂層設計——專項行動——具體落實”的完整政策鏈條。這些政策聚焦當下,通過直接有效的措施快速拉動消費,如發放消費券、補貼以舊換新等,激發了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同時又著眼長遠,致力于完善消費基礎設施、優化消費環境,為消費持續增長夯實基礎。截至8月1日,今年第三批690億元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已下達完畢,并將在10月份按計劃下達第四批690億元資金,屆時將完成全年3000億元的下達計劃。同時督促地方分領域分時段細化資金使用計劃,優化補貼發放方式,確保政策實施更加平穩有序、資金均衡用到年底。這種精細化施策的思路,讓政策效果從紙上落到地上、從宏觀惠及微觀,既激發了企業創新的新活力,又增強了消費者的獲得感,為消費市場的持續繁榮提供了有力保障。未來,我們要繼續強化政策與市場的協同作用。一方面,要持續完善消費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農村電商、冷鏈物流等領域的投入,縮小城鄉消費差距;進一步優化消費環境,加強市場監管,保障消費者權益,增強消費信心。另一方面,市場主體要積極響應政策,加大創新投入,提供更多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和服務。
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為消費市場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我國擁有14億多人口,其中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龐大的人口基數和不斷壯大的中等收入群體孕育著無限可能。文化旅游、醫療健康、養老育幼等“幸福產業”需求旺盛,居民對高品質產品和服務的追求日益迫切,為消費市場開辟了廣闊的發展空間。隨著新型城鎮化持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城鄉消費市場將更加融合發展,進一步釋放出強勁的增長動能。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深入挖掘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對于中等收入群體,他們是中高端商品和服務的主要消費主體,對質量更優、性能更佳和內容更豐富的消費需求增長更快,要為其提供更多高品質、個性化的商品和服務,推動擴容提質,滿足他們對品質生活的追求。對于廣大農村市場,要結合鄉村全面振興戰略,開發適合農村消費者的產品,如實用型家電、農用設備等,同時加強農村電商平臺建設,拓寬銷售渠道,釋放農村消費潛力。
我國完備的工業體系為消費市場的平穩運行筑牢防線。我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具備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形成了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小到日常使用的家電、服飾,大到高端裝備、智能設備,從基礎原材料到精密零部件,豐富的工業門類能夠快速響應市場的多樣化需求,讓消費者在選擇時擁有更廣闊的空間。同時,這種全鏈條覆蓋的能力也極大提升了我國經濟的抗風險水平——即便面臨部分外部供應鏈波動,國內完善的產業網絡也能迅速補位,保障生產生活物資的穩定供應,為消費市場的平穩運行筑牢防線。同時,產業的集群效應不僅使產業鏈更具韌性,能夠有效應對外部沖擊,還對全球資源要素產生了強大的虹吸效應,吸引了更多的優質資源匯聚中國,為消費市場的繁榮提供了豐富的產品和服務支撐。
2025年5月19日,鎮江市文化館文藝演員在上海火車站站臺迎接銀發游客。新華社記者 王翔 攝
創新是消費市場持續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數字技術與消費場景的深度融合,正催生虛擬導游、沉浸式文旅等新業態;“夜間經濟”“銀發經濟”等新場景不斷拓展,讓消費時空邊界持續延伸;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等新趨勢加速演進,為挖掘消費市場潛力、增加優質服務供給指明方向,為產業發展開辟了新的路徑。未來,我們要大力推動創新在消費領域的應用,加快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在零售、餐飲、旅游等行業的應用,打造智慧購物、智慧餐飲、智慧旅游等新模式,提升消費體驗。圍繞夜間游、避暑游、親子游等消費熱點,聯動金融機構、電商平臺、媒體平臺等,推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旅活動,打造濱海休閑、森林體驗、音樂節、文體賽事等多姿多彩的新場景,創新發展夜間文旅經濟,推動有條件的文博場館、旅游景區延長開放時間,豐富國風國潮、藝術時尚、演出展覽、美食消夏等特色活動。對于“銀發經濟”,要創新“智慧+”養老新場景,運用智能技術為老年人提供更加精準的服務;發展“行業+”養老新業態,推動養老服務與物業、家政、醫療、文化、旅游、體育、教育等行業融合發展;拓寬“平臺+”養老新渠道,借力平臺經濟優勢,更好為老年群體提供便捷化、個性化養老服務。鼓勵綠色消費,加大對新能源汽車、綠色家電等產品的研發和推廣力度,引導消費者形成綠色消費理念。
在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性的今天,中國消費市場的穩定增長既是自身經濟韌性的體現,也為世界經濟復蘇注入確定性力量。隨著政策效應持續釋放、市場潛力不斷激發,消費引擎將持續強勁運轉,推動中國經濟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行穩致遠,為全球經濟貢獻更多“中國動能”。
(相關數據綜合:新華網、國家統計局官網)
作者 | 駱婷
責編 | 王靜靜
校對 | 翟婧
審核 | 于川、張凌潔
監審 | 彭亞南、劉斌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30-24290-0.html提振消費 彰顯中國經濟強勁韌性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浙江金華婺城:創新驅動主城勁
下一篇: 社區應急:城市安全韌性的第一道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