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社區作為城市治理的基本單元和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其應急響應建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立足這一現實背景,深刻剖析了社區應急響應在韌性城市建設中的核心地位,全面闡釋了制度、資源、科技、隊伍、文化等要素在提升社區應急能力中的協同作用,為推進韌性城市建設提供了兼具理論性與實踐性的思路。
日前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部署城市工作七個方面的重點任務,其中之一是“著力建設安全可靠的韌性城市”。社區作為城市基本構成單元,其應急響應是安全韌性城市建設的基礎和關鍵課題。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深刻認識社區應急響應的重要意義,探索切實可行的實踐路徑,提升城市安全韌性和可持續發展。
社區作為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城市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其應急響應能力強弱直接決定災害初期的處置效果和后續救援效率。在應急場景中,社區需要統籌協調居民、物業、社會組織、基層政府等多元主體,整合人力、物資、信息等各類資源,這一過程本質上是對社區組織力、協調力、服務力的綜合考驗。加強應急響應建設,社區需要進一步完善組織架構、優化運行機制、提升數字化水平,推動治理模式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防范轉變。這將有助于提高城市應對突發事件的整體水平,繼而提升城市在風險面前的抗打擊力和恢復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構建全域聯動、立體高效的國家安全防護體系”,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完善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下應急指揮機制”,《“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更是將社區應急響應達標率列為約束性指標,這些都為加強社區應急響應建設提供了頂層設計和政策支持,也為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堅實保障。社區是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場域,也是突發事件發生后最早接觸風險、最早開展處置的“前沿陣地”,我們必須將社區應急響應建設擺在突出位置,筑牢居民生命財產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全面提升社區應對突發事件的“早發現、早處置、早恢復”能力。
2025年7月15日,在深圳市福田區梅豐小型消防站,消防車出警歸來。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健全應急管理體系,夯實制度保障基礎
制度保障是社區應急響應的“骨架”,只有體系健全、權責清晰,才能確保社區應急處置有序高效。
一要完善應急預案體系。這需要結合社區的風險特點,如老舊小區側重火災、低洼社區側重內澇,制定專項應急預案、應急處置流程圖、責任分工表,明確預警響應、人員疏散、物資調配、醫療救助等關鍵環節的操作流程和措施。同時,定期開展預案演練,通過演練發現漏洞并動態修訂,確保預案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二要建立常態化組織架構,依托社區黨組織,優化整合網格員、物業安保、社區醫生和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建立“多網合一”的風險防控體系,形成統一指揮、分工協作的工作格局。三要完善平急轉換機制。通過深化全周期管理理念,在社區網格化管理中嵌入風險排查、隱患整改等職能,明確在日常預防、急時處置中的職責,推動應急管理與日常治理深度融合,使社區兼具日常服務和應急指揮雙重功能,確保應急物資、人員隊伍在突發事件發生時可以快速激活。
優化應急資源配置,強化基礎設施建設
資源是社區應急響應的“血肉”,只有物資充足、力量到位,才能確保社區應急處置有章可循、有物可用。
為強化社區應急基礎設施建設與政策保障,一方面,要加強應急物資儲備。按照“實用、夠用、易保存”原則,在社區服務中心、文化廣場等場所設置應急物資儲備點,配備應急包(急救藥品、手電筒、救生繩)、防汛器材(抽水泵、沙袋)、防疫物資(口罩、消毒液)等,并建立臺賬定期更新,科學規劃應急資源要素。同時,引導居民在家中儲備必要的應急物品。另一方面,要完善應急基礎設施。通過推進社區應急避難場所標準化建設,明確學校、廣場等公共場所的避難功能,設置清晰的標識牌和物資儲備區,確保發生災情可以快速安置。同時,改造升級老舊小區的消防通道、電氣線路、排水系統等,消除安全隱患;配備簡易應急通訊設備(如對講機、應急廣播),確保極端情況下信息暢通。此外,還要推進財政投入與多元融資,建立社會、企業、志愿者參與的應急保障機制,設立應急管理公益性基金,強化應急資源優化配置,為有效應急處置提供有力支撐。
運用科技手段賦能,提升應急處置效能
科技賦能是提升社區應急響應效能的“加速器”。在當今數智化時代背景下,唯有運用新技術深度賦能應急管理,才能推動社區實現風險感知更敏銳、應急處置更精準。
第一,要構建風險感知網絡。利用物聯網技術在社區重點區域,如電梯、配電房、低洼處、高層住宅樓等安裝傳感器,實時監測溫度、水位、燃氣濃度等數據,通過“社區智慧平臺”實現風險自動預警。第二,要搭建信息共享平臺。利用大數據整合社區人口數據、房屋信息、風險隱患點等基礎資料,建立應急數據庫,實現“一網統管”“一鍵操作”,確保突發事件時能快速調取獨居老人住址、特殊病患人員等相關信息,提高社區應急響應的效率和精準度。第三,要推動區域協同聯動。依托“城市大腦”平臺,打通社區與街道、區級應急管理部門的信息通道,當社區發現超出處置能力的風險時,可通過系統向街區應急指揮中心請求支援,并同步上傳現場視頻,為上級決策提供依據。
2025年5月14日,浙江湖州市吳興區道場鄉應急消防管理站工作人員和消防隊員指導湖山府社區物業工作人員開展防汛沙袋堆砌和排水設備操作。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建強應急救援隊伍,負責初期應對處置
社區應急救援隊伍在韌性社區建設中處于核心“前臺”,承擔著不可替代的初期處置與基礎保障作用。在“市-區-街-社”四級應急指揮體系中,社區應急救援隊伍直接面對災害的“第一現場”。在災害前,開展風險預防工作,進行日常安全巡查、隱患排查整改、安全宣傳教育等,提升居民自救互救能力;在災害發生時,當專業隊伍尚未到達,利用站內設備實施緊急施救,搶占生命救援黃金時間,在專業力量抵達后從事現場引導、群眾疏散等輔助工作;在災害后,參與人員安置、物資分發及次生災害預防,縮短社區功能恢復周期。
可見,構建一支社區應急救援隊伍,可以確保在緊急情況下及時有效地開展救援工作,實現“基層輔助-專業救援”無縫銜接。按照“防抗救結合”模式,社區應急救援隊伍可以由“兩委”負責人、網格員、物業人員、社區居民、志愿者和專業人士(如醫生、電工等)組成,同時配備防汛、消防等裝備,并以轉移避險、自救互救為重點定期培訓和演練,著力提高社區基層隊伍應對突發事件的專業技能和處置能力。
培育應急文化氛圍,激發多元參與活力
社區應急響應既需要硬件建設,也需要“軟件”建設,只有社區居民具備風險意識和自救能力,才能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為此,一要加強常態化宣傳教育。通過社區宣傳欄、微信群、講座等多種形式,普及火災、地震、溺水等常見風險的預防知識和自救技能,通過開展“防災減災日”“安全生產月”等主題活動,推動應急知識“進小區、進樓棟、進家庭”,提高居民自救互救能力。二要鼓勵居民參與治理。建立社區風險隱患“隨手拍”機制,鼓勵居民上報身邊安全隱患,如消防通道堵塞、線路老化等,對有效線索適當獎勵;在應急預案制定、演練過程中邀請居民代表參與,充分聽取群眾意見。三要爭取社會力量支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區應急救援建設要通過政策激勵引入企業、社會組織等外部資源,如聯合公益組織開展應急技能培訓,協調商超、藥店建立應急物資“代儲代供”韌性機制,努力增強社區的整體應急能力。唯有如此,方能筑牢安全韌性城市的“最后一公里”,為人民群眾構建起更加安全的平安家園,也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的安全保障。
作者 | 王鎖明 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編 | 王靜靜
校對 | 翟婧
審核 | 于川、張凌潔
監審 | 彭亞南、劉斌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30-24404-0.html社區應急:城市安全韌性的第一道防線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提振消費 彰顯中國經濟強勁韌性
下一篇: 黨之砥柱擔當:從歷史深處走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