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乘用車、多用途汽車(MPV)或是其他形式的載具,朝第三生活空間的大方向邁進已經是不變的趨勢。在此情況下,智能座艙對于使用者來說是體驗升級的機會,對于車廠與供應鏈來說,則是車體設計與成本控制的挑戰。
智能座艙的演進可以大致分為電子座艙、智能助理、人機共駕、第三生活空間等四大階段。而每一個階段代表的都是愈來愈多的電子產品或芯片進到車艙之內。其中,在第三生活空間階段,基于信息融合、互連,以及由外向內的視覺感知發展,芯片與傳感器成為重中之重。
根據車輛中心(ARTC)所提供的數據,SoC基于中央處理器基礎,將不同功能的芯片整合于單一芯片之上,使其在不增加功耗的狀況下提升運算效能,達到多工任務控制的效果。
隨著車輛自動化等級提升與智能座艙發展,車輛搭載傳感器數量與待處理信息進一步增多,加上電子電氣架構(EEA)域控制器集中化發展,未來自駕芯片將與智能座艙主控芯片進一步整合,借以提升運算效率并降低成本,帶動車用控制芯片朝向運算力更高的SoC轉型發展。
Garmin亞洲區汽車事業群總經理沈致瑋也在2023年國際半導體展(SEMICON Taiwan 2023)微機電暨傳感器論壇時分享,Garmin在CES 2023發表的Unified Cabin Experience無疑是里程碑。有別于現行大多數智能座艙解決方案需要至少2顆SoC才能完整地運行整體系統,Garmin所展出的解決方案則只需1顆。雖然從數量來看,只是數字的改變,但這一小步卻是智能車產業的一大步。
沈致瑋表示,在汽車供應鏈每個等級的分界不再明顯的時候,「OEM try to manage everything」,因為用了多少顆芯片、用了哪些零組件,對于整車的成本都有極大的影響。再加上隨著電動車、未來車的出現,Tier 1的角色逐漸式微,取而代之的是Tier 0.5,這凸顯出不僅座艙的陳設與功能在改變,產業的樣貌也在轉變。
同樣的SoC在不同的Tier 1手上,能夠發揮的效果、以及做出來的成品都不盡相同之外,成本也會因此出現差距,而這就是考驗每個供應商功力虛實的時候。智能座艙雖然是目前汽車科技產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領域,許多業者都在全速推進中,但是每一個成果的發展,對于供應鏈或是車廠來說都不容易。
除了SoC之外,智能座艙與自動駕駛不可或缺的傳感器也是牽動整車成本的關鍵,尤其隨著智能化的提升,一輛車所需要的傳感器絕非1~2種即可應付,不同的應用場景,都需要有對應等級與功能的傳感器。
這樣的情況也可以反映在擡頭顯示器(HUD)。沈致瑋認為,HUD已經發展多年,但是一直未能有效地打開市場,最大的原因除了成本之外,體積過于龐大也使得車廠在設計產品時頗受阻礙。正因如此,愈來愈多業者朝C-HUD、W-HUD、AR-HUD等方向發展,但各廠都還在尋找不同機會。而Garmin也選擇回歸老戰場,玩出汽車導航新花樣。
沈致瑋指出,AR導航(AR Navigation)是Garmin內部已經開發接近2年的產品,一樣只用了1顆SoC即可運作,其中還需要結合鏡頭將外部的景象搜集回來,同時再做數據與影像的處理,充分展現傳感器融合的重要性。事實上,和泰車旗下車美仕在2023年臺灣國際智能移動展發表的進化版Toyota Drive+ Link 3.0智能車載系統中的AR導航,就是出自Garmin之手。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27-8380-0.html智能座艙趨勢重塑產業話語權 成本控管成供應鏈挑戰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FCNT手機不再 硬件部門讓渡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