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手機到筆記本電腦,再到桌面顯示器,我們的眼睛幾乎每天都暴露在各種電子屏幕前。隨著人們對數字健康的關注度不斷提高,防藍光貼膜市場也蓬勃發展。
這些產品聲稱能夠過濾有害藍光,保護視力,改善睡眠,但是防藍光貼膜真的能如宣傳般濾除藍光嗎?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藍光的本質,自然光由不同波長的光線組成,藍光指的是波長在380-500納米之間的高能可見光(HEV)。在自然界中,藍光主要來自太陽光,幫助調節我們的生物鐘。
電子屏幕確實會發射藍光,但強度僅為自然陽光的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問題不在于藍光本身,而在于我們與屏幕的近距離接觸時間和頻率。長時間近距離接觸屏幕可能導致數字眼疲勞,癥狀包括眼睛干澀、頭痛和視力模糊。
市面上的防藍光貼膜主要采用兩種技術途徑:
一種是吸收型濾光,通過在膜層中添加能夠吸收特定波長藍光的材料,減少藍光通過率;
另一種是反射型濾光,利用光學涂層選擇性反射藍光,使其無法到達用戶眼睛。

多項獨立研究對防藍光產品的效果進行了測試。2019年發表在《視光學與視覺科學》期刊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市面上的防藍光貼膜確實能夠減少10%-30%的藍光透射,不過具體效果因產品而異。
然而,減少藍光透射是否直接轉化為健康益處則是另一個問題。美國眼科學會(AAO)指出,目前沒有科學證據表明電子設備發射的藍光會對眼睛造成實質性損傷。數字眼疲勞的主要原因更可能是長時間聚焦屏幕導致的眨眼次數減少(從每分鐘15次降至5-7次),而非藍光本身。
對于睡眠問題,研究確實表明夜間暴露于藍光可能抑制褪黑激素分泌,影響睡眠質量。但在這方面,簡單的解決方案可能是使用設備的夜間模式或減少睡前屏幕使用時間,這同樣有效且成本更低。

和貼膜這樣的“硬件”相比,軟件解決方案在減少藍光方面同樣有效,操作系統中自帶的藍光過濾功能就能調整屏幕色溫來減少藍光,比如iOS的“夜覽”、Android的“夜間光效”、Windows的“夜間模式”。軟件方案可以根據時間自動調整,不會降低屏幕清晰度,且完全免費。
當然,不管是借助防藍光膜,還是用夜間模式來減少藍光,都不能完全依賴它來保護眼睛。
眼科專家建議采取綜合措施保護眼睛健康,遵循20-20-20規則:每20分鐘,看20英尺(約6米)外的物體,持續20秒,和屏幕保持適當距離,盡量減少屏幕與環境的對比度,定期進行眼科檢查。
對于大多數用戶而言,采取良好的屏幕使用習慣比依賴所謂的防藍光產品更為重要。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22-182258-0.html一文看懂:防藍光膜到底是不是智商稅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