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art_content" data-v-2db172e6>
據報道,蘋果近年來因創新疲軟而面臨外界對其未來發展的質疑。盡管黃仁勛在中國接受訪問時表示,蘋果在AI領域有自己的推進節奏,但市場對蘋果的擔憂并未消除。
在第三屆中國鏈博會上,蘋果連續三年參展,由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葛越和亞洲采購及營運管理副總裁崔玉善帶隊,展示了智能制造成果。然而,蘋果CEO Tim Cook罕見缺席,引發關注。
長期以來,中國是蘋果供應鏈的核心,約50%的制造合作伙伴位于中國。但近年來,蘋果與中國廠商之間的依賴關系逐漸演變為“危機”。一方面,中國廠商試圖“去蘋果化”,另一方面,蘋果也在加速“去中國化”。例如,立訊精密、歌爾股份、藍思科技等廠商雖努力擺脫對蘋果的依賴,但仍未找到能替代蘋果的大客戶。
相比之下,富士康表現突出。據報道,富士康不僅與蘋果深度綁定,還成功抓住了NVIDIA的機遇。富士康董事長劉揚偉曾表示,公司服務器業務收入將在兩年內超越iPhone業務收入。這表明富士康在“果鏈”之外找到了新的增長點。
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歌爾來自第一大客戶(蘋果)的營收占比從2023年的43.38%降至31.96%;藍思的占比也從2023年的57.83%降至2024年的49.45%。然而,立訊精密的“去蘋果化”成效有限,2022至2024年間,其來自蘋果的營收占比仍高達70%以上。
le728資訊網——每日最新資訊28at.com
為了尋找新的增長點,藍思、立訊、歌爾等廠商紛紛布局新能源汽車領域。藍思自2015年起研發車載電子玻璃及智能駕駛艙相關產品;立訊則通過收購德國汽車線束制造商萊尼公司等,進一步切入汽車產業鏈。
盡管新能源汽車產業前景廣闊,但短期內難以復制蘋果帶來的造富神話。價格戰和整車廠商向供應商轉嫁壓力,使得汽車產業鏈利潤空間被大幅壓縮。
總體來看,中國果鏈巨頭雖在“去蘋果化”方面取得一定進展,但要找到下一個“蘋果”仍需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