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現在把手里的智能手機換成只能打電話、發短信的傻瓜機(Dumb Phones),你能想象自己的生活會變成怎樣嗎?
對于我們來說,可能這種生活根本無法想象。然而,有些人卻選擇過上了這樣的生活。根據外媒近日報道,很多的民眾開始告別智能手機,用起了那些僅有通話和短信功能的傻瓜機。很多數碼媒體紛紛為人們推薦“2024 年佳傻瓜機”,這儼然成為了一股新時代的逆流。
今天,我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探討一下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人做出這樣的生活選擇,這對我們有什么好處?
手機過度使用,到底有多普遍?
早在 2013 年,就有研究者將這種與電子產品劃清界限的做法定義為“數字排毒(Digitally Detox)”,指的是一個人一段時間內避免或減少使用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以此來緩解壓力或專注于現實世界中的社交聯系。
智能手機是我們與互聯網世界連接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因如此,如今我們很多人都已經表現出了一定的手機過度使用的傾向。
根據每日經濟新聞在 2022 年發起的調研顯示,24.9%的受訪消費者每日使用手機的時長超過 10 小時。其中,重度使用(每日 10~15 小時)的用戶占比為 21.1%;3.8%的用戶每日手機“不離手”,使用時長超過 15 小時。
圖源:每日經濟新聞《智能手機消費趨勢報告 03》
雖然我們如今很難想象離開了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生活,但很多心理學研究都發現,互聯網和手機的過度使用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
瑞典的一項針對 4156 名 20~24 歲年輕人在長達一年的隨訪研究中,調查了手機使用頻率和心理健康風險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與低手機使用頻率的人相比,高使用頻率的人在睡眠障礙和抑郁癥狀上的得分更高,同時感知到的壓力水平也更高,這種壓力往往源自于他們不斷檢查手機上的消息和社交媒體的需求。
“數字排毒”,有什么好處?
一名軟件開發者卡洛琳·卡德維爾在英國知名媒體《每日郵報》的一篇報道中分享了她使用了一段時間傻瓜機后的感受,認為“放棄智能手機后,我發現自己擁有了更多可支配的時間和空間,人際關系也因此得到了更好的維護。”
心理學研究也發現,給我們的生活來一次“數字排毒”,嘗試 2~3 個星期的時間內減少智能手機和互聯網的使用,就能給我們的生活感受帶來明顯的改變。具體來說,有以下好處:
生活節奏更為輕松
長時間頻繁地使用手機,會讓我們的大腦接收到過度的信息流入,然而我們的注意力資源卻是有限的,信息過載會讓我們的注意力處于渙散的狀態。當我們開始減少手機的使用時間和頻率,我們的注意力就不會總是處在被動消耗的狀態,而是能夠積極主動地去關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這會讓我們感覺生活是處在自己的掌控之中的。
同時,這也意味著我們會有更多的時間來處理現實生活中的事情,參加更多的線下活動來充實生活。這些因素都能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生活節奏更為寬裕,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體驗生活。
心理健康風險降低
手機和網絡成癮往往與心理健康問題是相互作用的關系,當我們現實生活中面臨著高度的壓力,感到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時,就會采用長時間沉迷手機和網絡的消極應對策略,以逃避現實中的不順心。由于情緒沒有得到良好的宣泄,現實問題也沒有得到解決,所以心理困擾反而會變得更為嚴重,從而形成了負性循環。
減少手機和網絡的使用,一方面能夠促使我們采用更為積極有效的應對策略,主動地想辦法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另一方面,睡前減少手機的使用時間,也能提升我們的睡眠質量,大腦得到了充分的休息,情緒也會變得更加積極,對未來更加充滿希望。
社會關系質量提升
盡管我們使用社交媒體的初衷是為了增強我們與他人的社會聯系,但是心理學家認為,這會強化人們的錯失恐懼癥(Fear of miss out)和社會比較的傾向,我們會總是處在害怕錯過社會熱點而顯得落伍的焦慮之中,每當我們看到別人在網上曬的精致生活,就會覺得自己的生活過于平淡無聊。
這些因素會讓我們越來越沉溺于社交軟件上觀察別人的生活,將越來越多的現實朋友變成網友。而減少社交媒體的使用,能夠增加我們出門走親串友的動力和機會,減少打字和朋友聊天的頻率,更多的出門和朋友聚會暢玩,讓我們與親友們的聯系變得更加緊密,也更加能夠拓展我們的社交圈子。
如何數字排毒?
智能手機和互聯網本應該是讓我們生活和工作變得更為便利的工具,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們的便利性也為我們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而數字排毒就是我們在便利和依賴之間找到平衡的一種方法。
那么,我們什么時候應該來一次數字排毒,以及要怎么做呢?
以下是幾種常見的可能需要數字排毒的跡象:
· 找不到手機,會讓你感到很焦慮
· 無論在做什么事情,每隔幾分鐘就要看一眼手機
· 長時間刷手機后,感到沮喪、焦慮或孤獨
· 非常在意自己發的朋友圈或微博的點贊和評論
· 擔心自己不刷手機就會錯過一些東西
· 常常熬夜玩手機
當然,考慮到目前大家的實際情況,恐怕難以做到完全改用傻瓜機或隔離互聯網,這個過程更多的是設定你與手機和互聯網的界限,以一種健康的方式來使用它們,例如:
· 設定限制:將社交媒體軟件的使用時間限制在每天 30 分鐘以內,在特定活動的時間內不碰手機,例如聚餐、睡眠前后等。
· 消除干擾:減少或關閉軟件和手機的通知推送,每天設定一定的時間來檢查和回復消息。
· 替代活動:為自己忍不住刷手機的欲望設定一系列的替代活動,例如手工愛好、打掃整理、散步運動等。
· 體驗記錄:定期寫下自己對于減少使用手機的感受和體驗,強化自己與手機和互聯網的界限感。
參考文獻
[1] Thomée, S., H?renstam, A., & Hagberg, M. (2011). Mobile phone use and stress, sleep disturbances, and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mong young adults-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MC public health, 11, 1-11.
[2] Radtke, T., Apel, T., Schenkel, K., Keller, J., & von Lindern, E. (2022). Digital detox: An effective solution in the smartphone era?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Mobile Media & Communication, 10(2), 190-215.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22-102009-0.html那些把智能手機換成“傻瓜機”的人 真的更快樂了?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