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雪龍2”號4月2日電(記者周圓)今年是中國極地考察40周年。從科研設備、氣象保障到考察途中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細節無不令“雪龍2”號上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員們切身感受到身邊的諸多變化,見證中國極地事業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大變遷。
30年間6赴南極,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史久新這次終于圓了一個心愿——搭乘“雪龍2”號。
科考系統高度集成,配有幾十套先進的科考儀器設備;約600平方米的實驗室區域布局集中、分工明確;國內首套月池系統,確保在海冰覆蓋區也能采樣作業……“‘雪龍2’號基本把涉及海洋研究、地質學研究等設備配備齊全了。”參觀船上科研設施時,史久新不停感慨“今非昔比”。
1994年,“雪龍”號首航南極。史久新隨船開啟了自己的首次極地考察之旅,他回憶說:“當時除了艉甲板的絞機,船上很難找到與科考有關的設備。”甚至大洋調查最重要的設備CTD(溫鹽深剖面儀)都需要自行帶上船。“那時設備簡陋,獲取到的數據質量也沒有保證。”
關于那次考察,史久新時常會提起一段類似“劉姥姥進大觀園”的經歷。經停澳大利亞期間,考察隊組織參觀澳大利亞南極局。當了解到對方科學的管理體系、一流的觀測儀器、完善的航空飛行保障時,一開始還很興奮的隊員們漸漸變得沉默。“大家心情是沉重的,沒想到差距這么大。”
中國極地考察起步晚,但追趕時代的步伐堅定而急促。“雪龍”號進行一輪輪翻新改造,設立了實驗室,更新了科研設備。隨后,中國自主建造的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2”號入列,進一步提升了極地科研綜合保障能力。與此同時,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建立起全流程的樣品、數據等管理體系,確保科學研究和常規調查監測的標準統一和質量可靠。
“得益于極地科考軟硬件保障能力全面提升,目前我國物理海洋研究成果不斷,已經進入了世界第一梯隊。”史久新說。
氣象保障:從30多人到2人
日前,“雪龍2”號穿過南緯40度,駛出“咆哮西風帶”,隨船氣象保障員李競時長長松了一口氣,“本航次,我們創紀錄地8次穿越西風帶。整體來看,每次都安全平穩穿越。”
探秘極地,氣象先行。來自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的李競時和張功浩兩人承擔著船上天氣海況預報、走航海洋氣象觀測、提出航線建議等任務,而在早期,這項工作需要30多人。
1984年,中國首次派出考察隊伍奔赴南極。“向陽紅10”號科考船的氣象部門下設觀測組、通訊組、衛星接收組、雷達組、填圖組和預報組等,共有30多名氣象保障員。彼時獲得一個時次的天氣圖需要通訊、人工填圖、人工繪圖分析等多個工序,多名值班人員連續工作數小時才能完成。
“那時南極地區氣象資料非常少,加之觀測設備落后,常常不能及時準確地反映天氣系統的快速變化。”據李競時介紹,“向陽紅10”號在南大洋數次遭遇強風過程,曾記錄到12米高的巨浪。
正是從那時起,中國極地氣象預報與極地考察事業并肩前行。40年過去,中國極地氣象預報從無到有、從單一航線保障到擁有較強的大氣、海冰和海洋預報服務能力。
“尤其是近幾年,國產自主化水平進一步提升。”李競時以自主開發的預報軟件為例介紹說,它能夠下載最新數據,還能設計航線、推演風浪動態等,預報時效達到10天,發揮了觀風云、探前路的作用。
衣食住行:變化感知最明顯
豆芽,是許多考察隊員的共同記憶。當這個菜出現在餐桌時,意味著船上蔬菜告急。
“早些年,發豆芽、磨豆漿是廚師前往南極必備的一項技能。”過去,出海不久,船上常常會出現蔬菜短缺。廚師王明會就把豆子做成脆爽的炒豆芽、滑嫩的豆腐湯。
如今,這項技能正逐漸失去用武之地。王明會說,“雪龍2”號有一套食物保鮮系統,包括常規冷庫、蔬菜冰溫保鮮以及氣調保鮮系統,再加上一代代廚師不斷積累的儲菜經驗,“現在出海1個月內,蔬菜品種多樣性是有保障的”。
衣食住行的變化興許是考察隊員們感知最明顯的。“雪龍2”號機工長湯建國已經20余次奔赴南北兩極,他的感受非常直接:服飾裝備“武裝到牙齒”,淡水不再是限時限量供應,24小時能洗熱水澡,通過網絡能和家人時刻保持聯系,船上影音娛樂系統有大家共享的影視劇……
“我們南極考察越來越科學,無論是科研支撐,還是生活后勤保障,可以說一切都大變樣。”湯建國感慨萬千。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16-81186-0.html“一切都大變樣”——中國南極考察隊員話變遷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