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楊曉雯、徐俊通
“具身智能”是今年以來的科技熱詞。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等地相繼發布政策規劃,加速布局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工信部9月23日透露,“十五五”要開辟人形機器人等新賽道,創建一批未來產業先導區。作為先進制造業大省,廣東的具身智能機器人發展水平如何?
廣東省省情調查研究中心9月25日發布的調研報告指出,具身智能廣闊的應用前景和廣東厚實的制造業家底“雙向奔赴”的愿景正在逐步成為現實。
2025年,以人形機器人為代表的具身智能機器人,正在從“炫技”轉向“落地”:從春晚的跳舞機器人、機器人馬拉松比賽、機器人拳擊賽,到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來自廣東的優必選、樂聚機器人、里工實業、智平方等30多家企業現場展示了具身智能機器人進入生產線的場景。此前也有報道稱,廣東的一些機器人已先后進入一汽、北汽、東風柳汽等制造車間承擔具體生產任務。
為深入研究廣東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現狀、應用挑戰和發展路徑,2025年6月至8月期間,廣東省省情調查研究中心與南方日報、時代財經等媒體,組成聯合課題組開展相關研究。課題組在開展大量文獻研究與大數據分析基礎上,聚焦具身智能技術與工業場景需求適配性問題,梳理分析了超100個廣東具身智能工業場景應用案例,調研訪談了廣州里工實業、廣汽研究院、數字華夏、華成工控、奧比中光、速騰聚創、眾擎機器人、領益智造、鼎泰高科、智元創新、傅利葉等具身智能機器人企業和智能制造企業。
研究發現,廣東在具身智能機器人領域擁有堅實的產業基礎和豐富的應用場景,在汽車、電子信息、家電等戰略性支柱產業領域已初步形成了一批工業場景應用,具身智能廣闊的應用前景和廣東厚實的制造業家底“雙向奔赴”的愿景正在逐步成為現實。
研究認為,當前廣東具身智能在工業場景的應用面臨著“技術—成本—場景”的三角博弈,需要政府運用“看得見的手”靈活地“撬動”市場力量、引導更多創新型企業、優質供應鏈企業參與其中,加快實現從“能用”到“好用”、從“試用”到“大規模使用”的跨越式發展。
廣東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基礎深厚扎實
近年來,廣東持續加大在應用場景適配探索方面的力度,打造出以深圳廣州東莞等地為代表、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的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聚集區。相較于其他區域,廣東的優勢在于將具身智能與支柱產業升級需求深度融合,形成全國最為密集的工業驗證場景網絡,把制造業場景資源轉化為技術升級的驅動力。
深圳、廣州、東莞是廣東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的主要引擎。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廣東擁有眾擎機器人、優必選、樂聚機器人等具有代表性的企業,其中廣州、深圳、東莞、佛山、珠海5個城市共有具身智能機器人企業2746家,領先于上海(1103家)、北京(1052家);按城市排名,深圳(944家)、廣州(643家)、東莞(597家)、佛山(428家)、珠海(134家),在全國分列第三、五、六、十、十六位。
國內主要城市具身智能機器人企業數量情況 圖表制作:向遠輝、徐俊通、劉倬彤
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上游供給能力充足。課題組通過采集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上游核心零部件領域的企業數據,計算國內15個主要城市產業上游供給能力(零部件企業數量和具身智能機器人企業數量的比例)。數據顯示,深圳以68.60%位列全國首位,廣州(59.89%)、東莞(53.21%)均高于全國(49.61%)水平。以數字華夏培育供應商體系的歷程為例,過去公司供應鏈大多集中于長三角地區。自2025年起,70%的零部件已在珠三角地區尋得合格的供應商。
廣東主要城市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上游供給能力 圖表制作:向遠輝、徐俊通、劉倬彤
深圳在多個核心零部件領域具有優勢。
深圳在半導體、伺服電機、電池、連接器、傳感器、芯片、控制器等多個領域具有優勢,擁有華成工控(機器人控制系統、伺服系統)、奧比中光(機器視覺產品)等一系列代表性企業。以奧比中光為例,憑借自研芯片和全棧式系統技術,其開發的高性能3D視覺傳感器以及機器人與AI視覺方案,在具身智能機器人領域獲得了廣泛應用,在中國服務機器人市場的占有率超過70%。
具身智能機器人在廣東工廠里能干什么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廣東具身智能機器人發展狀況,課題組選擇了工業場景作為深入研究的對象。這一方面因為制造業成本壓力和部分高危場景,有很強的需求驅動;另一方面是因為工業制造場景相對結構化,更便于具身智能機器人融入生產環境。
課題組梳理103個廣東出品的具身智能機器人的工業場景應用案例,主要有以下發現:一是在產品形態上,投入應用的具身智能機器人形態多樣,涵蓋人形機器人(足式、輪式)、機械臂、AGV、四足機器人等,分別應對不同的工業場景需求;二是在發展階段上,當前廣東具身智能機器人在工業場景的應用尚處于“實訓”階段,以小批量部署試用為主,多數未實現正式的訂單交付;三是在應用場景上,重點應用于汽車、電子信息、家電等勞動力短缺或人力成本上漲的行業,從事的工作以上下料、分揀、搬運、質檢等總裝環節、物流環節為主。
數據顯示,廣東具身智能機器人前五大行業應用為:汽車(24.3%)、電子信息(18.4%)、家電(9.7%)、輕工(8.7%)、鋼鐵化工(5.8%)。從工業場景各個環節來看,應用于生產操作、物流配送的占比較高,分別達到40.8%和48.5%,重塑了高精度、多品種生產新范式,也實現了拆零揀選與搬運流程智能化、高效化。在安全管理、質量管理、產線優化上的應用目前相對較少,分別占6.8%、2.9%、1.0%。
廣東具身智能機器人應用行業分布 圖表制作:向遠輝、徐俊通、劉倬彤
具身智能機器人“進廠”面臨的主要障礙
多位受訪專家認為,工業領域或是具身智能機器人率先應用落地的場景。實際應用中,部分初創型具身智能機器人企業甚至新能源汽車廠商的具身智能研發團隊對工業場景的投入意愿都不強。綜合分析來看,其落地應用主要面臨“技術—成本—場景”的三角博弈。
工業生產的嚴苛要求提出關鍵技術挑戰。一是工業場景具備高精度、高穩定性、長續航的要求。當前具身智能機器人在視覺感知、操作執行、續航能力等方面的硬件支撐還存在痛點難點。例如,在工業場景中,現有機器人傳感器(激光雷達、視覺、毫米波雷達等)在多模態融合、實時性、抗干擾(如強光)方面仍有局限。機器人難以像人類一樣瞬間理解復雜、動態變化的環境,特別是對工廠環境中半遮擋物體、透明表面、快速移動目標的精準識別。二是具身智能工業場景訓練數據缺口大。具身智能真實場景訓練數據匱乏,目前全國范圍內具身智能最大開源數據集規模也只有百萬級別,相比自動駕駛領域的單日上億條數據,相差百倍以上。為破解數據資源不足以及共建共享難題,廣東機器人企業帕西尼在天津打造了1.2萬平方米的全球最大具身智能數據工廠。
供應鏈的降本難題制約規模化應用。一是高精度零部件生產成本高。以具身智能機器人伺服關節模組為例,其涉及高精度減速器、控制器、軸承等諸多核心零部件,對加工精準度、材料耐用度要求很高,甚至關鍵部件需要依賴投入達千萬級別的專用設備進行生產。二是標準未統一影響效益提升。目前不同的機器人本體廠商由于需要應對的場景不同,對零部件要求也存在著不小差異,主要是行業內對零部件的標準尚未形成統一標準。整體來看,機器人零部件定制開發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而定制產品生產規模小,導致最終產品定價高,或供應商虧錢“陪跑”。三是廣東在供應鏈跨區域協同方面有不小提升空間。鏈主企業引領作用未充分發揮,機器人零部件企業尚未形成集聚抱團效應。供應鏈建設的分散性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機器人的制造成本和交付周期,影響市場競爭力。
工業場景需求匹配不足帶來應用限制。
一是具身智能機器人的工業場景需求空間有待挖掘。具身智能的柔性生產價值有待發掘,柔性生產模式在我國制造業暫處于較小規模,具身智能機器人應用在柔性生產中的技術成熟度還有待持續驗證。調研發現,傳統工業機器人企業入局具身智能行業的時間相對較晚,這與企業的市場關注點和對具身智能技術成熟度的判斷密切相關,部分企業更加注重技術儲備,以及探索如何布局傳統工業機器人解決不了的柔性工藝環節。
二是具身智能機器人可靠性、穩定性難題亟須破解。傳統工業機器人平均無故障運行時間(MTBF)可達8萬小時,而具身智能機器人目前還遠遠達不到傳統工業機器人的可靠程度,例如云深處絕影X30工業四足機器人在浙江換流站巡檢場景僅驗證了可以超1000小時無故障運行,優必選人形機器人的東風車廠項目在爭取實現連續工作1000小時不出現大故障的目標。
近兩年,全國多地具身智能產業政策不斷加碼。北京市舉辦世界機器人大會、機器人馬拉松、人形機器人運動會等國際性賽事和交流活動,打造集共性技術研發、數據采集訓練、中試驗證等一體的國內首個一站式具身智能公共服務平臺。廣東規模龐大的先進制造業企業擁有技術和成本優勢,亟待通過破解“技術—成本—場景”三角困局推動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的快速發展。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16-184227-0.html廣東省省情調查研究中心發布《廣東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研究報告》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