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能源市場在2024年逐步回暖,產業鏈中游的正極材料行業交出了一份“量增價跌”的期末答卷。“五一”假期前,A股上市公司2024年年報和2025年一季報集中披露完畢,一場圍繞技術升級與產能出清的行業淘汰賽也隨之浮出水面。
盡管出貨量同比大幅增長,A股相關上市公司卻普遍陷入盈利困境,僅少數企業實現逆勢突圍。這一輪“量升利降”的背后,正極材料行業正在邁入一個深度調整與加速洗牌的新階段。
圖片來源:圖蟲
出貨增長與利潤下滑背離
EVTank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出貨量達到329.2萬噸,同比增長32.9%。其中,磷酸鐵鋰材料出貨242.7萬噸,同比增長48.2%;三元材料則下滑至64.3萬噸,同比下降3.2%。盡管鈷酸鋰、錳酸鋰等細分品類有所增長,但市場占比有限。
然而,與出貨量的增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行業產值的持續萎縮。2024年正極材料行業總產值為2096.2億元,同比下降34.9%,已較2022年高點腰斬。
業績表現也反映出這一趨勢。截至5月7日,A股14家主要正極材料上市公司已全部披露2024年年報,其中8家出現歸母凈利潤虧損,僅6家實現盈利。
時代周報制圖
行業龍頭湖南裕能(301358.SZ)盡管銷量同比增長40.2%,達到71.06萬噸,但2024年營業收入為225.99億元,同比大幅下滑45.36%;歸母凈利潤為5.94億元,同比下降62.45%。2025年一季度,其歸母凈利潤同比繼續下滑40.56%,降至0.94億元。
“2024年,公司得以保持一定的盈利,但受行業周期及實施股權激勵的股份支付費用等因素影響,盈利同比下滑。”湖南裕能在公告中如此解釋。
從增長率來看,2024年業績下滑最為嚴重的是振華新材(688707.SH),全年歸母凈利潤虧損5.28億元,同比大降613.94%。杉杉股份(600884.SH)、盟固利(301487.SZ)、五礦新能(688779.SH)等公司利潤降幅也均超過100%。
此外,容百科技(688005.SH)、廈鎢新能(688778.SH)、當升科技(300073.SZ)等多家公司已連續兩年出現營收與凈利潤雙雙下降的情況。德方納米(300769.SZ)連續兩年共計虧損約29.74億元,萬潤新能(688275.SH)連續兩年虧損約23.74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富臨精工(300432.SZ)和龍蟠科技(603906.SH)率先實現業績反轉。富臨精工2024年凈利潤同比增長173.11%,達3.97億元;龍蟠科技2024年雖仍虧損6.36億元,但同比增幅已達48.46%。
5月7日,龍蟠科技相關人士告訴時代周報,“公司現在主業有三個板塊,包括傳統化學品,磷酸鐵鋰正極材料,以及碳酸鋰冶煉。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目前整個行業還處在虧損的階段,不過公司由于出貨量同比增長較大,因此整個磷酸鐵鋰的單位虧損有所減少。”
為何行業出貨激增,企業卻普遍仍陷盈利困境?5月7日,隆眾資訊磷化工行業分析師張勝楠在接受時代周報采訪時指出:2024年正極材料出貨量增長主要受終端市場回暖和政策刺激(如“以舊換新”補貼、海外儲能需求增長)推動。而從基本面來看,整體正極市場進入發展的“深水期”——產品更新迭代速度加快、原材料價格持續下探、成本支撐乏力,所以業績體現不夠明顯。
“雖然目前部分上市公司整體盈利還未進入正向階段,但虧損幅度已有所收窄。后續隨著行業逐步成熟,企業盈利能力有望逐步修復。”張勝楠補充道。
海外布局提速,“出海”成破局關鍵
面對盈利承壓,正極材料企業將希望寄托于海外市場,試圖借助“出海”突圍。
曾有國際貿易研究專家表示:“出海已成為鋰電等新能源行業未來發展的必然,這些企業的國際化不僅有助于擴大市場份額,也符合全球供應鏈和產業鏈的發展趨勢。”
2024 年 4 月,貝特瑞(835185.BJ)在摩洛哥丹吉爾科技城啟動年產5萬噸正極材料項目,總投資約35.35億元,建設周期約兩年。
2024年9月,萬潤新能公告稱,其下屬全資子公司湖北萬潤新材供應鏈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擬出資 1.68 億美元,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設立 Wrestore Technology LLC,開展 “萬潤新能美國新能源正極材料及其產業化研發中心項目”。項目總規劃建設年產 5 萬噸磷酸鐵鋰,分期建設,一期計劃 0.9萬噸 / 年磷酸鐵鋰產能,總規劃建設工期約 30個月,計劃 2028 年全部投產。
上述龍蟠科技相關人士告訴時代周報,公司位于印尼的年產3萬噸磷酸鐵鋰項目也已于今年(2025年)1月份開始出貨,目前已達到滿產狀態。二期項目現已啟動建設,預計將在年底前完成。
隆眾資訊統計顯示,目前國內企業規劃的海外磷酸(錳)鐵鋰產能已超過113萬噸,湖南裕能、萬潤新能、國軒高科、融通高科等均在海外設點。三元材料企業如當升科技、華友鈷業、中偉股份等也在積極拓展海外市場。
“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海外產能的戰略稀缺性愈發凸顯。”龍蟠科技相關人士表示。
磷酸鐵鋰領跑,三元材料承壓轉型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磷酸鐵鋰憑借成本與安全優勢,成為動力電池和儲能市場的絕對主力。在動力電池裝車中占比達到74.6%,在儲能領域更是高達90%以上。相比之下,三元材料面臨需求疲軟,需要在固態電池、鈉離子電池等新興領域尋求新突破。
高工鋰電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動力電池裝機中三元材料合計占比25.31%,占比較2023年回落7.23個百分點,占比回落主要與磷酸鐵鋰技術提升相關,短期預計我國動力電池裝機占比仍將以磷酸鐵鋰為主,但三元電池在中高端領域仍具備優勢。
5月6日,格林美管理層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未來,三元電池與磷酸(錳)鐵鋰電池將在市場平衡存在,在各自優勢市場領域生存。預計至 2030 年,全球三元動力電 池與磷酸(錳)鐵鋰的比例有望平分天下。公司堅信三元動力電池全球增長潛力,其成為中高級車主流配置的趨勢,以及鎳、鈷、鋰等正極材料的回收價值。看好三元材料在低空經濟領域、固態電池等使用場景下的獨特優勢。
“預計未來3~5年正極材料行業整體的市場會逐漸趨向于成熟化、穩定化方向發展,而其中產業鏈配套完善,產品穩定優質規模化產能成為形成良好供應格局的關鍵,而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有上游配套優勢資源、技術發展成熟精密以及與下游綁定深度合作的廠家會更有優勢。”張勝楠表示。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16-148581-0.html鋰電正極材料“洗牌”:14家公司僅6家盈利,行業總產值大減千億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