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這臺相機是海鷗最后一臺單反,DF5000,從 1997 年立項,但一直到 2001 年前后才投產(chǎn),生產(chǎn)了沒幾年海鷗就停產(chǎn)相機了。
2000 年前后是中國國產(chǎn)相機整機產(chǎn)業(yè)退出相機市場的時間,在這前后,國產(chǎn)品牌依然推出了一些相機。之所以做這篇文章,是我上一篇寫到了海鷗的 4A-100 系列,就順道談談這個話題 —— 最后的國產(chǎn)膠卷相機。
其實,不僅僅是國產(chǎn)膠卷相機,德國的祿來,日本的美能達,柯尼卡,BRONICA,MAMIYA 等等品牌,也在之后陸陸續(xù)續(xù)退出了相機市場。在數(shù)碼的大浪之下,最終成為歷史。
要說最后的中國膠卷相機,首當其沖要談談這臺 T981,鳳凰光學為日本安原制作所設計制造的相機。安源伸是一名商人,自己不會造相機,所以找到中國廠家?guī)兔Α?span style="display:none">CvE28資訊網(wǎng)——每日最新資訊28at.com
1998 年,這臺相機成功推出,在日本叫做安原一式,在中國叫 T981,國內(nèi)僅供應了 500 臺,價格機身 3500 元,鏡頭 900 元(50/2.8 L39 縮頭,中國制造),日幣售價,機身 55000 日元,鏡頭 12000 日元。
如果從技術指標看,是一臺 50 年代到 60 年代的可更換鏡頭旁軸相機,只有一組提示 50mm 的框線,使用 L39 螺絲口。相機外形一看就非常復古,設計上似乎參考了徠卡的經(jīng)驗,但是它的光學部分做得很大。
不過相機帶有測光功能,使用起來還是比較便捷的。后面幾年推出的福倫達 BESSA-R 和這臺相機操作差不多,但是帶切換框線。
對于 90 年代的中國人而言,3500 是一筆巨款了,很多人一個月工資也就幾百塊,但是就日元價格,55000 日元屬于白菜價。
這臺相機還作為 1999 年建國 50 周年的獻禮相機。1999 年國慶大閱兵猶在眼前,沒想到轉眼竟然已經(jīng)過去了 1/4 個世紀。而照相機對于我們中國攝影愛好者也早已不是高不可攀的神物,當代中國的膠卷迷世界早已徠卡,哈蘇滿天飛了。
現(xiàn)在精細的 JG50 圖很難看到了,我以前介紹的時候有一套徠卡拍賣上的圖,大家可以領略一下這款相機的風采。
接下來我們聊聊海鷗 4A-107 和 4A-109。
進入 90 年代,伴隨市場經(jīng)濟的開放,中國相機廠開始為海外代工,在中國也出現(xiàn)了專門代工的工廠。許多尼康單反相機從 90 年代就在中國生產(chǎn)了。
在這個背景下,海鷗公司重新生產(chǎn)性能指標更好的 4A 相機,推出了 103,105,107 和 109 四種相機。107 是在 98 年前后推出的相機,也是海鷗相機幾十年來第一次升級鏡頭。
原本海鷗 4 系列相機都是用 3 片結構的 75/3.5 鏡頭,一直到 4A-107,用上了 4 片 3 組結構。不知道是不是受到當時國內(nèi)流行雅西卡 124G 的原因。
其實在 90 年代,過去的主流雙反廠家基本已經(jīng)停產(chǎn),雖然祿來恢復了 2.8GX,但是主要是紀念機,常備機不多,而雅西卡 124G 也已經(jīng)停產(chǎn)。
新 4A 系列的出現(xiàn)同樣與日本相機市場的需求有關,盡管新 4A 系列也出口到北美和歐洲,但最主要還是瞄準當時的日本市場。
4A-107 的操作和 ROLLEIFLEX 不同,它的光圈快門是正面撥桿調(diào)節(jié),所以,4A-107 雖然換了鏡頭,但是依然缺乏腰平一體操作。外觀上也更像 ROLLEICORD。
到了 21 世紀,海鷗最后推出了 4A-109,這款相機賣到歐洲和美國略多,產(chǎn)量并不大。這臺相機終于采用了腰平一體操作,正面有兩個轉盤調(diào)節(jié)光圈快門。快么也提升到了 500,過去都是 300。
一直到最后,海鷗終于完成了仿 3.5 相機,4A-109 外觀上和雅西卡 124G 也有點像。
這臺相機什么時候停產(chǎn)的不知道,但是安福路的老相機博古館(后來搬家了)里有一個工坊,組裝銷售 4A-109 有一段時間。
1997 年,鳳凰推出了 205 相機的最后一個型號,鳳凰 205E,同樣是國內(nèi)國外都有銷售。
205 相機最初由上海相機二廠開發(fā)生產(chǎn),從 1965 年開始生產(chǎn),一直生產(chǎn)到 2002 年前后,這個系列相機在整體結構沒有大變的情況下一口氣生產(chǎn)了 400 多萬臺,是世界上生產(chǎn)數(shù)量最大的單品相機,也是生產(chǎn)時間最長的單品相機。前無古人,也絕對后無來者。
邏輯上,205 屬于很熱門的全金屬鏡間快門旁軸機。但是它要比我們理解中的這類相機大得多,如果放在日本,實際上屬于奧林巴斯 35SP 等等的前代產(chǎn)品,是 50 年代技術指標的相機。
205 相機就是該有的都有,該沒的都沒,1997 年前連測光都沒有。1987 年曾經(jīng)推出過帶有測光的 205B,但是很快又取消,推出帶有多重曝光功能的 205D。
最終到了 1997 年,才把測光和多重曝光集合在 205E 上。因為還是鏡間快門,沒辦法實現(xiàn) TTL 測光,所以測光器還是獨立的。
205 系列的基本情況給大家看一個我很久以前的整理。
最后看看 DF5000,我估計大家今天最感興趣的就是這臺相機。
沒想到我們中國人也能造出如此藝術的相機,一看就很頂級。這張圖是完整圖,DF5000 自帶一個和機身整體設計一致的手柄。看上去就高端霸氣上檔次。
實際上 DF5000 的基本性能還是和 DF300,也就是外貿(mào)專用的美能達 X300 差不多。用的也是美能達口,實際上是一臺 80 年代指標的手動對焦單反相機,而且還不是很高端。雖然看起來很霸氣,簡直堪比徠卡 R8,但是只是看起來霸氣,連倒片都得手動的。
而且當年的宣傳口徑就是請了個什么著名設計大師設計外觀,照相機最重要的明明應該是性能,既然性能頂不過,那就用外觀。
而 DF5000 也成為了海鷗最后一款單反。
其實海鷗和鳳凰一樣,鳳凰一直在生產(chǎn) 205,而海鷗則一直在生產(chǎn)老掉牙的 DF-1,一直生產(chǎn)到 1999 年才停產(chǎn)。DF-1 是 1969 年推出的產(chǎn)品,DF 就是單反的意思。
其實在世紀之交,還有一些國產(chǎn)相機,這里就不表了,主要還是列出中國照相機制造兩個巨頭,海鷗,鳳凰的這些相機。
日本,德國的品牌退出市場主要是因為數(shù)碼,而中國照相機不僅僅是數(shù)碼,更是因為性能落后,國產(chǎn)膠卷相機和世界照相機發(fā)展實際上是有代差的,90 年代還在生產(chǎn)幾十年前技術指標的老古董。許多人把關注點放在沒有自動對焦技術上,其實測光技術,自動化,自動曝光技術,等等也都是相當落后的,或是引進了美能達或者賓得早已過時的技術。
中國相機之所以受到關注,其實是上個世紀特殊年代,特殊體制的結果。那個時候我們接觸不到世界上先進的,哪怕是民用級別的器材,而且經(jīng)濟發(fā)展困難,老百姓物質(zhì)生活水平不高。在這個特殊年代里,我們只有國產(chǎn)相機可是使用,國產(chǎn)相機可以說是中國普通老百姓對攝影認知的全部了。而國產(chǎn)相機也承包了我們幾乎所有的圖像記憶。
但是,伴隨國家逐步開放,別說買洋貨了,就連外國都是隨便走起,當大量日本相機涌入,國產(chǎn)相機不再是攝影認知的全部時,即使沒有數(shù)碼浪潮,它的衰落也是很難避免的。只不過中國一直發(fā)展照相機工業(yè),我們對它有感情,有情懷,所以會感到可惜。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膠卷迷俱樂部 (ID:jiaojuanmi),作者:上海老污龜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119-30073-0.html1990 年代末,最后的國產(chǎn)膠卷相機
聲明:本網(wǎng)頁內(nèi)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HandBrake 1.7.0 發(fā)布,AMD / Nvidia GPU 上的 AV1 視頻轉碼效率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