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和類風濕在中醫分別稱為痹證和尪痹。痹證主要指風寒濕邪侵襲經絡導致的關節肌肉疼痛,尪痹則特指關節變形、活動受限的頑痹,與西醫類風濕關節炎對應。中醫認為二者均與外邪侵襲、氣血不足、肝腎虧虛等因素相關。
痹證是中醫對風濕性疾病的統稱,涵蓋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等。主要表現為關節肌肉游走性疼痛,遇寒加重,得熱緩解。病因包括風寒濕邪外侵、衛陽不固,常見于氣候變化時發作。治療以祛風散寒除濕為主,可選用獨活寄生湯加減,配合針灸艾灸疏通經絡。急性期需避風寒,慢性期可通過八段錦等導引術改善氣血循環。
尪痹專指類風濕關節炎等導致關節畸形的頑痹,屬痹證重癥。特征為晨僵超過1小時,小關節對稱性腫痛,晚期出現鵝頸畸形、尺偏畸形。病機為痰瘀互結、肝腎虧虛,常用桂枝芍藥知母湯配合蟲類藥如全蝎、蜈蚣破瘀通絡。需長期堅持中藥熏洗及蠟療以延緩關節破壞,忌食海鮮等發物。
痹證多因氣候環境變化誘發,尪痹則與自身免疫紊亂相關。中醫認為痹證以邪實為主,尪痹多見本虛標實。前者舌苔白膩脈浮緊,后者舌暗紫脈細澀。實驗室檢查中,尪痹患者類風濕因子陽性率超過70%,X線可見關節面侵蝕,這與痹證僅有軟組織腫脹不同。
痹證強調發汗解表,尪痹需補腎壯骨。前者可用麻黃加術湯發散風寒,后者需龜鹿二仙膠填補精髓。針灸選穴也有區別,痹證取風池、足三里等祛邪,尪痹選腎俞、太溪等培本。現代研究證實,雷公藤多苷片、白芍總苷膠囊等中藥制劑能調節免疫,但須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痹證預后較好,及時治療可完全緩解;尪痹屬慢性進展性疾病,需終身管理。中醫強調未病先防,建議痹證患者佩戴護膝避免受涼,尪痹患者每日做握拳、踝泵等關節功能訓練。兩類患者均須保持情緒舒暢,因情志不暢易致肝氣郁結加重病情。
風濕與類風濕的中醫診療需辨證施治,建議患者就診正規中醫機構,通過四診合參制定個性化方案。日常應注意關節保暖,適量食用山藥、薏苡仁等健脾化濕食材,避免久居潮濕環境。急性發作期可局部外敷金黃散緩解腫痛,但出現關節變形時應及時介入中西醫結合治療。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69-13195-0.html風濕和類風濕被中醫稱為什么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 痛風的根源和腎有關系嗎
下一篇: 紅斑狼瘡腿上紅斑會癢嗎怎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