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在2025年初展現出強勁的復蘇勢頭,其三大核心戰略——人工智能(AI)、電子商務以及即時零售,正引領著這家科技巨頭邁向新的發展階段。
盡管春節通常是電商行業的銷售淡季,但阿里巴巴卻因其在AI領域的突破而頻繁成為焦點。DeepSeek的出現,讓阿里巴巴的開源大模型通義千問(Qwen)備受矚目。緊接著,在大年初一,阿里發布了性能超越DeepSeek V3的最新模型Qwen2.5-Max。這一系列的成就不僅提升了阿里在AI領域的地位,還吸引了蘋果公司的關注。2月11日,阿里與蘋果就AI業務達成合作的消息傳出,進一步推高了市場對阿里的期待。
AI不僅是馬云長期以來講述的故事,如今更是成為了阿里業績增長的新引擎。對內,智能云集團扛起了公司利潤增長的大旗;對外,AI的突破讓阿里的股價止跌回升。自Qwen最新大模型發布以來,阿里股價上漲超過36%,市值暴漲8000億港元,達到2.3萬億港元。
阿里現任CEO吳泳銘自2023年9月上任以來,確定了“用戶優先”和“AI驅動”兩大戰略,并在整個2024年對阿里進行了多次調整。2月20日發布的財報,正是對這一年來成果的檢驗。
財報顯示,2024年第四季度,阿里營收同比增長8%至2801.54億元,歸母凈利潤同比上升239.12%至489.45億元。全年營收達到9817.67億元,歸母凈利潤2203億元。從營收結構來看,阿里生態包括五縱二橫,其中,淘天集團、國際數字商業和云智能是營收占比最高的三大業務。
云智能和國際商業是阿里的增長引擎。云智能集團在2024年前三季度都是盈利且利潤增速最快的業務,第四季度依舊保持盈利,經調整EBITA同比增長33%。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則連續四個季度收入增速最高,主要由速賣通和Trendyol的收入增長驅動。
中國商業業務,特別是淘天集團,面臨著較大的壓力。為了抵抗競爭,阿里采取了低價策略,但這也導致了廣告費用和傭金費用的增長停滯,客戶管理收入下滑。不過,通過調整收費政策,將固定收費改為按GMV動態收費,阿里的客戶管理收入在年末實現了9%的增速。
本地生活集團,包括高德和餓了么,面臨著扭虧和應對行業競爭的重任。雖然收入增幅一直排在前三,但連續十多個季度僅減虧未扭虧。不過,2024年第四季度,其經調整EBITA虧損大幅縮小,有望在2025年實現盈利。隨著即時零售賽道的火熱,本地生活業務需要承擔更大的競爭壓力。
在AI方面,阿里的投入終于有了回報。通義千問在開發者社區的影響力逐漸擴大,而蘋果選擇阿里作為中國版iPhone的人工智能功能合作伙伴,更是進一步提升了阿里的行業地位。阿里在AI領域的布局,不僅提升了自身實力,還為其他大模型公司提供了云基礎設施和技術支持。
國際商業業務也是阿里未來增長的重要動力。速賣通在國際市場上的表現尤為亮眼,通過直營模式和批量采購優化,吸引了大量用戶。然而,國際電商業務也是最燒錢的業務之一,背后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和菜鳥的緊密配合。
淘天集團在2024年經歷了一系列調整后,開始尋求更開放的發展策略,協助品牌尤其是中小品牌商家在全網做大,以此提升阿里的收入。同時,阿里也在剝離線下零售等非核心資產,大力發展即時零售業務。
新零售業務曾經代表了阿里在零售業的野心,但包括銀泰、盒馬、高鑫零售等在內的業務持續虧損,加重了阿里的盈利負擔。為了優化利潤,阿里已經出售了部分線下零售資產,只留下了盒馬作為新零售的核心資產。盒馬在連續九個月實現整體盈利的基礎上,實現了雙位數的增長。
然而,新零售業務的收縮并不意味著阿里放棄了線上線下零售渠道融合的探索。隨著京東和抖音等競爭對手的加入,即時零售行業再次掀起戰火。餓了么需要進一步提升經營效率、優化成本,以應對美團和抖音的競爭。
在聚焦主營業務的同時,阿里也在尋求其他業務集團的突破。在重壓之下,這些業務集團需要既保持穩健,又尋求增長。
馬云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亮相,也被外界視為阿里“重新啟程、轉守為攻”的標志。這一系列的變化和突破,讓阿里巴巴在2025年充滿了新的希望和挑戰。
隨著AI、電子商務和即時零售三大戰略的深入實施,阿里巴巴正朝著更加多元化和科技化的方向發展。未來的阿里巴巴,將如何續寫這段輝煌的篇章,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45-10988-0.html阿里2025:AI引領翻身仗,電商與即時零售能否乘勢而上?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