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底以來,生成式人工智能成為全球最火熱的話題之一。它的出現是人工智能發展過程中的標志性成果,為教育改革提供了一次開辟新領域新賽道、塑造新動能新優勢的重大契機。面向數字經濟發展對未來人才的迫切需要,教育唯有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才能更好適應教育數字化轉型之需,才能更好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推動教育發展。高校處于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結合點,加快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創新應用,利用智能技術賦能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實踐方法、教育治理能力變革,是推動高等教育創新發展的重要內容,更是以教育現代化服務中國式現代化不可或缺的動力源泉。
人工智能與高等教育融合服務高質量發展,核心問題是人才培養,即如何促進智能技術與人才培養相生相長,如何培養學生超越機器的核心競爭能力,如何推動傳統能力培養向創造能力培養轉變,等等。這要求我們要正確處理好“技術創新”與“教育變革”之間的關系,更好實現兩者之間的雙向賦能。北京郵電大學作為一所具有全通信領域研究能力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數字經濟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和信息科技創新的重要策源高地。學校高度重視教育數字化工作,積極探索面向未來的“智能技術+人才培養”改革,形成了智慧教育“六真”北郵經驗,取得了人工智能與高等教育融合發展的積極成效。
堅持以人為本,在真好用真管用的教育應用上下功夫
無論是面向人工智能技術的專業人才培養,還是面向各行各業發展的通用人才培養,人工智能時代的育人需求已發生了明顯變化,知識交叉運用能力、人機協作創新能力、邏輯思維判斷能力、復雜問題解決能力等將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必備素質。因此,我們要深刻認識人工智能與高等教育融合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堅持“應用為王”,驅動數字化應用建設,更好解決教與學的痛點、難點和堵點,更好強化學生學習能力培養。這方面,北郵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初步構建起大模型與知識圖譜雙驅動的自適應學習平臺,打通了學院、學科、專業壁壘,梳理整合了信息網絡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網絡安全等優勢學科群的知識單元,通過知識建模,有效實現了知識要點的“串珠成鏈”,直觀展現了知識要點的內在聯系,形成了更加符合個性需求、更加重視能力引導的知識追蹤、畫像觀測和學習干預動態網絡,更好賦能學生個性化精準學習。
堅持學用結合,在真場景真實踐的數字環境上謀創新
人工智能賦予了學習者更大的自主權,將推動原有單一的“人—師”互動轉變為“人—師—機”多維互動,形成教學環境更加開放、師生關系更加平等、育人方式更加靈活的教育教學生態。因此,我們要深刻認識人工智能與高等教育融合發展對教學手段、教師綜合素養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全力打造有助于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真實場景體驗的數字化教學環境,實現教師高效地教、學生更高效地學。
這方面,北郵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學科優勢和網絡平臺資源優勢,針對學生編程學習的需求,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開發了“碼上”智能編程教學應用平臺,實現了編程教學智能問答、重難點講解、“一對一”過程指導等人機交互功能。同時,平臺的應用推廣將更好地減輕教師負擔,助力教師角色轉型,以及為服務高教、職教、普教的編程教學發揮積極作用。為滿足工程人才培養需要,學校建設了“一人一網”數字化實踐平臺,助力學生在通信網絡的真實環境中開展科研訓練、實踐鍛煉和創業歷練。同時,學校還依托百間5G智慧教室、教學云平臺等校園數字設施,打破了課堂邊界,實現了跨校跨地的聯合教學。當前,學校與新疆大學已成功聯建“通信原理”專業課,實現了兩地學子“同上一堂課”和優質教育資源“一躍跨千里”。
堅持資源互通,在真聯合真共贏的協同發展上聚力量
教育數字化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資源開放共享,一個根本追求就是人的全面發展。推進教育數字化發展不僅需要智能技術的系統集成,還更加需要社會資源的多方整合,共同匯聚起服務學生綜合發展的育人力量。因此,我們要深刻認識人工智能與高等教育融合發展對信息技術服務教育資源開放共享提出的新要求,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廣泛匯聚各類主體優勢力量,加快教育數字化交流合作,助力高等教育數字化水平和成效實現整體躍升。
這方面,北郵作為高等學校中重要的“數字化力量”,堅持“錯位匹配,協同發展”的理念,全力打造“信息科技+N”的教育數字化協同生態,已經與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倫敦瑪麗女王大學等國內外高水平院校開展了全面戰略合作,圍繞“信息科技+影視創作、數字舞臺、經濟金融、生命科學”等數字經濟產業急需領域,聯合開展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在這個過程中,數字化學科與學科數字化之間的校際雙向賦能作用不斷彰顯,有力推進了高質量教育資源的開放共享,有力支撐了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提升。
(作者系北京郵電大學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4年04月06日第4版
作者:徐坤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40-3866-0.html面向未來培養高素質人工智能人才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AI時政視界|未來之城 日新月異
下一篇: “聰明”的AI少不了“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