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內消費電子行業的老牌企業,康佳集團曾憑借彩電業務奠定行業地位,見證了中國家電產業從起步到壯大的關鍵階段。
然而,隨著市場環境迭代、技術革新加速及行業競爭格局重塑,康佳集團近年逐漸陷入發展困境。尤其是其2025年上半年財報公開后,業界對于其營收不升反降,歸母凈利潤依然告負的財務狀況,表示擔憂。尤其是其營業收入與凈利潤變動背離,更是值得投資者深究與探討。
主業盈利承壓,核心競爭力待重塑
據分析,消費電子業務作為康佳集團的營收基石,2025年上半年仍未擺脫盈利困境,“增收難增利”的局面持續凸顯,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核心問題之一。
從財務數據來看,2025年上半年康佳集團實現營業收入52.48億元,同比微降3.05%,營收規模基本維持穩定;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虧損3.83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0.88億元虧損額收窄64.75%,表面呈現減虧趨勢。
但深入分析可知,這份看似盈利狀況“向好”的成績單,并不能完全掩蓋其主業的疲軟。這一減虧并非源于核心業務盈利能力的提升――同期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仍虧損10.28億元,與上年同期11.03億元的虧損額基本持平,意味著主營業務的盈利短板尚未改善。
這意味著,上半年凈利潤的減虧,主要得益于總計6.44億元的非經常性損益,其中最大一筆高達6.56億元的收益來自對武漢天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股權的會計核算方式變更及交易性金融資產處置等項目。換句話說,這屬于短期非經營性收益,不具備可持續性。
具體到消費電子細分板塊,2025年上半年該業務實現收入47.13億元,同比微降0.87%,占總營收比重超90%,仍是營收主力。
其中,彩電業務收入同比增長6.09%,但毛利率僅為0.39%,處于微利邊緣;白電業務收入同比下滑6.76%,未能形成有效支撐。整體來看,消費電子業務毛利率僅3.23%,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反映出產品盈利空間被嚴重壓縮。
從行業與企業自身層面分析,主業盈利乏力的原因可歸結為三點:其一,消費電子市場趨于飽和,行業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
據奧維云網數據,2025年上半年國內彩電市場零售量同比下降2.1%,頭部品牌為爭奪市場份額頻繁推出促銷活動,價格戰進一步擠壓中小品牌盈利空間,康佳作為傳統品牌面臨來自小米、TCL等企業的雙重競爭壓力。
其二,產品迭代與政策適配節奏滯后。2025年國內家電“以舊換新”“節能補貼”等政策向一級能效、智能家電傾斜,而康佳部分非一級能效產品需加速清理,導致短期毛利損失,同時新品上市進度不及預期,未能及時搶占智能家電、大屏OLED等細分市場。
其三,成本控制與運營效率有待提升。盡管公司上半年已采取費用壓降措施,但主業毛利仍無法覆蓋運營成本,核心業務的規模化與精細化管理能力需進一步加強。
新業務尚處培育期,戰略轉型需長期投入
面對主業增長瓶頸,康佳集團將半導體業務定位為“第二增長曲線”,試圖通過布局高新技術產業實現轉型突破。
但從當前發展現狀來看,半導體業務仍處于產業化初期,尚未形成規模效應與盈利能力,短期內難以對公司業績形成有效支撐。
財報數據顯示,康佳的半導體及存儲芯片業務上半年雖實現收入0.97億元,同比增長17.38%,但僅占公司總營收的1.86%。由此可見,康佳所謂的“第二增長曲線”,并未貢獻太多營收。
對此,康佳解釋稱,上半年公司半導體業務在技術研發上取得了一定突破,但目前仍處于產業化初期,尚未實現規模化及效益化產出,整體經營仍處于虧損狀態。
公司在財報中明確提及,半導體業務仍處于“產業化初期”,需持續投入資金用于技術研發、產線建設與市場拓展,目前整體處于虧損狀態,尚未達到效益化產出階段。
從行業特性與企業實際情況來看,半導體業務的發展面臨三重挑戰:一是行業門檻高、投入周期長。半導體產業屬于技術密集型與資金密集型領域,從技術研發到量產盈利通常需要5-10年周期,且單條產線投資規模可達數十億元。
康佳自2018年布局半導體以來,雖在存儲芯片、光電半導體等領域取得一定技術突破,但與中芯國際、華潤微電子等行業頭部企業相比,在技術積累、專利儲備與產能規模上仍存在差距。
二是市場競爭格局固化。全球半導體市場已形成“頭部企業主導、細分領域壟斷”的格局,康佳作為后來者,需在成熟市場中尋找差異化定位,而目前其產品主要集中于中低端存儲芯片與LED驅動芯片領域,面臨來自國內外企業的激烈競爭。
三是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半導體產業受國際供應鏈、技術壁壘與政策監管影響較大,近年來全球芯片產能波動、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進一步增加了康佳半導體業務的發展難度。
值得注意的是,康佳的新業務布局并非毫無進展。2025年上半年,其半導體業務研發投入同比呈現增長勢頭,新增專利數十項,在一些存儲芯片領域已實現小批量供貨,為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但客觀而言,半導體業務的盈利周期較長,短期內仍需依賴主業輸血,難以快速緩解公司整體的盈利壓力,戰略轉型的效果仍需時間檢驗。而半導體及存儲芯片業務何時能夠成為康佳業務的中流砥柱,依然待時間驗證。
財務運營風險凸顯,資金鏈管理需強化
除業務層面的挑戰外,康佳集團當前面臨的財務壓力同樣不容忽視,高負債、現金流緊張等問題持續累積,對企業的穩定運營構成潛在風險。
從負債與財務成本來看,2025年上半年康佳集團財務費用高達3.11億元,主要源于有息負債的利息支出。
盡管公司未在財報中披露具體有息負債規模,但結合近年數據推算,其有息負債金額大概率維持在百億元以上,高負債導致的財務成本持續侵蝕公司利潤,進一步加劇盈利壓力。
從現金流狀況來看,2025年上半年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6.76億元,較去年同期-4.40億元的凈流出規模擴大53.78%,反映出主營業務的現金創造能力持續弱化。經營現金流凈額為負,意味著公司日常運營需依賴外部融資或存量資金支撐,而隨著虧損持續,存量資金儲備逐漸減少,資金鏈緊張的風險逐步上升。
深入分析財務壓力的成因,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主業持續虧損導致內部資金積累不足。近五年康佳集團扣非凈利潤均為虧損,核心業務無法形成正向現金流,企業不得不通過銀行貸款、發行債券等方式融資,導致有息負債規模攀升。
另一方面,新業務投入進一步加重資金負擔。半導體業務的研發與產線建設需要持續資金支持,且因為2025年上半年該業務資本開支巨大,且短期內難以產生回報,進一步加劇了公司的資金壓力。
實際上,為緩解財務風險,康佳集團已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優化債務結構,將部分高利率短期負債置換為長期低息貸款;同時加強應收賬款管理,上半年應收賬款周轉天數較去年同期縮短5天,改善資金回籠效率。
但從效果來看,這些措施僅能短期緩解資金壓力,若核心業務盈利與現金流狀況未能改善,財務風險仍將持續存在。
結語
綜合來看,康佳集團當前面臨的挑戰具有典型性――傳統主業受市場飽和與競爭擠壓盈利承壓,新業務因行業特性需長期培育,財務層面則受高負債與現金流緊張制約,三者相互交織,構成企業轉型發展的主要障礙。
不過,華潤集團入主后帶來的資源支持,為康佳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華潤在半導體領域的產業經驗可與康佳形成協同,其資金與管理優勢也有望幫助康佳優化財務結構、提升運營效率。
未來,康佳若能加快主業產品升級、聚焦半導體業務差異化發展、強化財務風險管控,或有望在行業變革中實現突圍。但需注意的是,企業轉型非一蹴而就,康佳能否擺脫困境、重塑競爭力,仍需長期市場檢驗。期待康佳集團在新的消費電子時代,能夠繼續保持行業競爭力,始終利于不敗之地。
免責聲明
以上內容為用戶在觀察者網風聞社區上傳并發布,僅代表發帖用戶觀點。
《觀察者網風聞社區》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37-6620-0.html康佳集團上半年營收下降3.05%,半導體業務尚未有盈利能力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