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數月的整合,康佳得償所愿進入到華潤時代。
早在4月8日,康佳A就發布公告,表示將擬由其他央企集團對本公司實施專業化整合。
而近日康佳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表示原控股股東華僑城集團有限公司及其一致行動人已將所持有的公司全部A股及B股股份,無償劃轉至中國華潤有限公司指定的下屬企業。
根據天眼查APP信息顯示,華潤通過中信證券經紀(香港)有限公司持有康佳集團約1.98億股B股股份;通過磐石潤創(深圳)信息管理有限公司持有康佳集團約5.24億股A股股份,占總股本的21.76%,共計持有康佳30%的股權,成為康佳新的控股股東。
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步入華潤時代,將有利于助于緩解康佳資金和信用的壓力,但對于華潤而言,康佳能帶來的增量,還有待觀察。
一、康佳能為華潤帶來多少增量?
從規模與發展上看,華潤能為康佳帶來直接的資金幫助。
數據顯示,華潤集團2025年上半年實現了營收和利潤保持雙增長。其中,營業收入4376億元,利潤總額474億元,可謂勢頭強勁。
從業績上看,康佳需要這樣一棵大樹好“乘涼”。
康佳最近幾年的財報著實不太好看,而且根據深康佳A發布的最新業績預告顯示,預計2025年1―6月歸屬凈利潤虧損3.6億元至5億元,虧損還在持續,需要止血。
雖然幾億元對于華潤來說無關痛癢,但華潤最近的開銷也不小。
8月初,華潤置地與上海南房聯合體通過股權轉讓方式,以244.7億元競得浦東新區后灘板塊和黃浦區余慶里組合地塊。
除了資金壓力外,相較于華僑,華潤確實能在業務上為康佳帶來新的賦能與增量。
華潤集團的業務涵蓋大消費、綜合能源、城市建設運營、大健康、產業金融、科技及新興產業六大板塊,下設26個業務單元、一家直屬機構,實體企業3077家,在啤酒、純凈水、零售、醫療等多個領域名列前茅甚至長期占據第一。
直接來看,康佳目前業務中,消費電子是能與華潤系業務產生聯動的。
華潤微電子是國內較為稀缺的IDM模式半導體巨頭,深耕車規級芯片,工業控制等高端市場。
可以說步入華潤時代,康佳確實能在半導體領域獲得新的技術與規模扶持。但康佳的半導體業務,能為華潤微電子帶來多大的增量?
早在2018年,康佳就完成半導體業務的總體設計與戰略規劃,甚至一度提出“5-10年躋身國際半導體公司前列”的戰略目標。
但時至今日,康佳集團主營業務依然是消費電子,2024占營收比重91.20%。半導體業務更是從2023年的3.4億元跌至2024年的1.7億元。
而且雙方在研發投入方面也呈現出不同態度。
2024年,華潤微投入研發的金額約11.67億元,創上市以來歷史新高,研發投入占營收比達11.53%,研發投入自上市以來已連續五年保持正增長。
而康佳研發投入從2021年來一路走低,由6.16億元跌至2024年的4.98億元。
就目前的發展規模來看,康佳半導體業務對華潤的價值沒那么高,能提供的增量還有待觀察。
一個成功的收購、重組案例,往往是雙邊賦能才更為優秀。
就像安孚科技收購南孚電池,當時安孚科技所處行業市場競爭日益加劇,面臨業務轉型壓力,而借助收購亞錦科技控制權以控股南孚電池,快速切入電池優質賽道。
這次合作不僅為安孚科技帶來穩定的營業收入和利潤,也助力南孚電池更進一步,屢破紀錄。
這次案例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南孚電池自身強大的業務能力,能為安孚科技帶來全新增量。南孚電池在中國堿性電池行業的市場份額超過80%,且連續32年保持中國第一。
而對比來看,康佳如今的發展就顯得有些不稱意。
根據《中國電視市場品牌出貨月度追蹤》數據,2025年Q1,康佳彩電出貨量已不足50萬臺,市場份額萎縮至不足5%,成為TCL、海信、創維、小米之外的others。
除出貨量外,康佳毛利率問題也需要改進,2024年美的海信、TCL、海爾智家的毛利率均在20%以上,長虹美菱稍遜但也有11.15%,而康佳集團銷售毛利率四年內最高才4.40%。
這也就意味著當下的康佳除了半導體業務提供的增量有限外,消費電子的主業發展也遇到挑戰,需要華潤給予更多的資源來面對市場挑戰。
二、忍痛割愛,華潤為康佳人才輸血
不過我們還是能看到華潤對康佳相當用心,除資金與業務外,華潤也已經開始為康佳輸送大量的管理人才。
最近康佳董事會提名鄔建軍、曹士平、余惠良、宋清、孫永強5人為公司第十一屆董事會非獨立董事候選人。
這其中除曹士平外,其余4人均有深厚的華潤背景。
以鄔建軍為例,鄔建軍原為華潤醫藥公司董事及董事長,現任康佳集團黨委書記。
鄔建軍于2000年加入華潤集團,歷任華潤醫藥(北京)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監,華潤醫藥集團生產制造部高級總監、副總裁,華潤醫藥商業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等職務。
可以說是華潤醫藥的頂梁柱,也是華潤醫療這些年發展的重要的股肱之臣。
而當下正值醫藥行業變革時期,醫保政策的變化、人口老齡化加劇、健康需求日益增長等,都讓行業洗牌加速,市場對創新藥和高質量醫療服務的期待愈發迫切。
華潤醫藥作為龍頭企業,承擔著國家“十五五”生物醫藥產業規劃中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任務要求,致力于打造上海生物醫藥源頭創新生態圈的務實之策。
在這種關鍵時期,華潤醫藥臨時換帥,對華潤醫藥也是一種新的挑戰。
8月4日,華潤醫療股價最低跌至3.70港元,最大跌幅超16%。截至收盤,華潤醫療的跌幅為15.58%,總市值跌至48.50億港元。
但對于華潤而言,確實需要割愛將鄔建軍等華潤老員工調任康佳加強管理。
今年上半年,江西康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股東朱新明在短視頻平臺實名舉報,稱康佳集團高管涉嫌虛增上市公司2018年業績4000多萬元。
當然不少人認為這是朱新明的公司并未完成收購時的業績對賭,面對追討業績對賭補償9.38億元的蓄意報復。
對此康佳方也明確表示舉報內容不實,屬于誹謗,公司已經報警。
但當時恰巧是康佳發布財報的時間節點,由此舉報也讓市場注意到康佳發展中的一些敏感點。
根據深康佳A披露的財報顯示,2024年財報,營收111.15億元,同比暴跌37.73%;歸母凈虧損32.96億元,同比擴大52.31%;扣非凈虧損連續14年累計超190億元;資產負債率飆升至92.65%,創上市以來新高。
但是在2024年業績虧損嚴重的情況下,康佳不少高管還漲薪了。
財報顯示總裁曹士平薪酬較2023年的73.76萬元漲薪了16.7萬元,副總裁楊波較2023年的70.66萬漲薪8.62萬元。其余包括副總裁林洪藩、董事局秘書李春雷等均有薪酬漲幅。
這樣的反差再加上朱新明針對高管的舉報,在這個節點上讓康佳受到了不小的風波,也難怪康佳要通過法律手段堅決維權,追責到底。
2024年11月上交所發布《并購重組典型案例匯編》,整理了近年來滬市比較有代表性的30個并購重組案例。
其中就有強調“標的公司財務造假”“內幕交易防控不當”“蹭熱點式重組炒作股價”“盲目跨界標的失控”等4種負面類型對應的12個案例,予以警示。
再加上康佳這幾年財報表現欠佳,華潤控股康佳后,也確實需要調動一批有能力的老員工幫助康佳改善經營情況,對接業務。
總的來說,康佳正式步入華潤時代,但面對康佳持續擴大的虧損、發展不佳的半導體業務以及消費電子主業,整合挑戰巨大。未來能否依靠華潤賦能扭轉康佳頹勢,需要時間來檢驗。
免責聲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內容和已公開的資料信息,展開評論,但作者不保證該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及時性。
【另: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文章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與否須自行甄別。】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34-6195-0.html康佳如愿進入到華潤時代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