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因“臥薪嘗膽”名垂千古,成為激勵無數人奮進的楷模,關于越王勾踐的一些野史趣聞也常被人們津津樂道。1965年在湖北武漢出土的越王勾踐劍歷經2400余年,仍然紋飾清晰精美,此劍被世人譽為“天下第一劍”。一把古劍千年不銹,依然寒氣逼人,這到底是怎樣一把寶物呢?
勾踐是春秋末期越國的君主,公元前496年至前465年在位。公元前495年吳越交戰,越國兵敗,退往會稽山。勾踐采用范蠡的計策,向吳稱臣。勾踐歸國后,臥薪嘗膽,時時不忘滅吳雪恥。他任用范蠡、文種等人,改革內政,休養生息。后來勾踐利用夫差北上爭霸、國內空虛之機,一舉攻入吳國并殺死了吳太子。勾踐二十四年,吳都被圍3年后城破,夫差自殺。越王勾踐因“臥薪嘗膽”聞名天下。
俗話說“物以人名”,越王勾踐的名氣讓人們格外關注跟他有關的人和物。1965年冬天,在湖北省荊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考古工作者在墓主人身體的左手邊,發現一柄裝在黑色漆木箱鞘內的名貴青銅劍,劍身一面近格處刻有兩行鳥篆銘文“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專家通過對劍身八個鳥篆銘文的解讀,證明此劍就是傳說中的越王勾踐劍。
這把劍全長為55.6厘米,其中劍身長45.6厘米,劍寬5厘米。劍身滿飾黑色菱形幾何暗花紋,劍格正面和反面還分別用藍色琉璃和綠松石鑲嵌成美麗的紋飾,劍柄以絲線纏縛,劍首向外形翻卷作圓箍,內鑄有極其精細的11道同心圓圈。劍與劍鞘吻合得十分緊密,拔劍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無銹蝕,刃薄鋒利。試之以紙,20余層一劃而破。
這一發現勾起了人們的好奇心,一把劍為何埋藏2000多年,依然不銹,鋒利無比,這到底是怎樣一個寶物?這些謎團吸引了大量文物工作者、民間工藝大師等苦心鉆研,試圖揭開蘊藏在千年古劍身上的那些鮮為人知的秘密。
1977年12月上海復旦大學靜電加速器實驗室里的有關專家對越王勾踐劍進行的科學測定。測定結果顯示越王勾踐劍的主要成份是青銅和錫,還含有少量的鉛、鐵、鎳和硫等,劍身的黑色菱形花紋是經過硫化處理的,劍刃精磨技藝水平可同現在精密磨床生產的產品相媲美,充分顯示了當時越國鑄劍工匠的高超的技藝。
針對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銹的謎團,湖北省博物館、省考古所研究員后德俊撰文給出了這樣的答案:首先,越王勾踐劍主要成分為銅,出土的墓室曾經長期被地下水浸泡,劍完全隔絕氧氣是其不銹的主要原因。
銅是一種不活潑的金屬,在日常條件下一般不容易發生銹蝕,另外,還有研究發現,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鉻是一種極耐腐蝕的稀有金屬,地球巖石中含鉻量很低,提取十分不易,而且鉻還是一種耐高溫的金屬,它的溶點大約在4000℃。這也是它千年不腐的一個原因。
其次,劍在棺內,墓室深埋在數米的地下,一槨兩棺,層層相套,槨室四周用白膏泥填塞,密不透風,在這樣一個封閉的空間內,劍生銹的幾率就更小了。另外與越王勾踐劍同時出土的還有三件青銅劍,這三件青銅劍放在棺外的槨室內,相對來說,它們所處環境的密閉程度不如越王勾踐劍,但它們的銹蝕程度也比較輕微,這都是因整體的密閉環境所賜。
最后,該墓處在現代荊州附近的漳河二干渠上,地下水位較高,該墓的墓室曾經長期被地下水浸泡過,但地下水酸堿性不大,基本上為中性,這從該墓出土的大量精美的漆木器保存情況較好而得到證實。地下水浸泡后,墓室內空氣的含量更少。這是越王勾踐劍不銹的原因之三。
越王勾踐劍因其主人身份以及千年不銹聞名于世,同時劍身精美的雕刻也顯示了古代鑄劍工匠們精湛的工藝水平。就是這把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工匠們鑄造的寶劍放到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湖北荊州市郢都青銅藝術研究所副所長許光國耗盡14年心血才仿制成功,足見這把寶劍珍貴至極,乃稀世奇寶。
據說,目前許光國仿制的越王勾踐劍已經被軍事博物館、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收藏。
晉陽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最寵愛的女兒,也是有史可考的唯一一位被皇帝親自撫養的公主。
這一天是貞觀十六年七月三日,地點是長安太極宮,立政殿外的虔化門。年僅14歲的晉王李治離開立政殿去上朝,同胞妹妹晉陽公主卻依依不舍,一直送他到虔化門。聰明的晉陽察覺到了這一次哥哥的離開與以往并不一樣,哥哥不再只是單純的外出,而是穿著朝服要上朝列于朝臣之中了——哥哥已經長大了,就要離開自己了。而一想到自幼朝夕不離的哥哥不能再時時刻刻陪伴著自己,年幼的公主不禁淚眼婆娑地對自己的父親說道:“哥哥現在也要和大臣們一樣站班,不能再留在宮中了嗎? ”唐太宗聽到女兒這么說,頓時也為之老淚縱橫。
少年李治與年幼的晉陽公主這一依依惜別的場景,被史官收錄于《唐會要》與《新唐書·公主傳》等史書中。那么晉陽公主緣何如此依戀自己的兄長,唐太宗又是為何忍不住潸然淚下呢?這一切,就要從頭開始說起了。
晉陽公主字明達,小字兕[sì]子,長孫皇后所生。
唐太宗與長孫皇后夫妻二人鶼鰈情深,唐太宗對長孫皇后所生育或撫養的子女更是疼愛非常,各種偏愛的事跡在史書上數不勝數。但當晉陽公主還在孩提時,長孫皇后就病逝了,唐太宗痛失23年來相濡以沫的妻子,悲慟之下做出了一個震驚世人的舉動——親自撫養了長孫皇后所生的晉王李治與晉陽公主。于是《唐會要》上就此留下了這樣一筆令人矚目的記載:“晉王及晉陽公主,幼而偏孤,上親加鞠養。 ”試想上下五千年出過多少位皇帝,又冊封過多少位公主,卻從來沒有第二位公主能夠如同晉陽公主這般親自被皇帝撫養長大。
但唐太宗對這個女兒的寵愛遠遠不止于此。眾所周知,晉陽乃是李唐王朝的龍興之地,唐高祖李淵就曾說過:“朕起義晉陽,遂登皇極。”就這樣被唐太宗封給了自己的女兒。
而唐太宗常常將寶貝女兒帶在身邊,不僅沒有增添麻煩,反而帶來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樂趣。比如在唐太宗手把手的教導下,晉陽習得了一手飛白體,小小年紀就能寫出風格遒勁的字體,甚至拿給周圍的人看,大家都分辨不出哪個是皇帝寫的哪個是小公主寫的。
又比如晉陽看到父親對大臣們發火了,便上前嬌聲勸解,而唐太宗看著女兒與妻子幾乎是如出一轍的小模樣,立馬沒了火氣,因此朝中大臣們無不對小公主感到由衷的喜愛與感激。
事實上不僅晉陽公主敢常常在父親怒斥大臣的時候抓住時機為他們徐徐辯解,同樣自幼在父親的膝前耳濡目染的晉王李治也敢在父親大發雷霆欲斬苑西監穆裕時大膽進諫,唐太宗對此不僅不以為忤,反而得意地認為這就是兒子從小跟著自己耳濡目染的結果。
不過雖然有父親和兄長的相伴,但時間長了,晉陽還是漸漸感覺到自己的生活與眾不同。父親雖然疼愛她,卻無法替代母愛,于是年僅五歲的晉陽開始思念起了母親,唐太宗帶著她去重游妻子當年去過的地方,而看著母親的遺物,聽著旁人的講述,回憶著朦朧的印象,年幼的小公主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悲傷,哀哀地哭了起來。
就這樣過了一日又一日,原本晉陽可以就這樣,在父親的嬌寵之下幸福安然地成長,直到有一天,帝都長安中某位幸運至極的貴族少年得以摘取皇帝陛下掌上的這顆明珠。然而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晉陽公主薨逝時,年僅十二歲,在這還沒來得及含苞待放的年華,便已奄然謝世。
失去了心愛的小公主后,唐太宗悲傷得不能自已,甚至一個多月都不能正常飲食,每日要哀傷數十次,身體也因此變得羸弱不堪。大臣們擔憂之下紛紛進諫勸慰,唐太宗則答道:“我又怎么會不知道人死不能復生,如此悲傷根本無濟于事,也換不回我的女兒。但是不知道為什么,我就是控制不住這種悲傷啊。 ”
最終唐太宗只得強忍悲慟,強打精神,為了給自己一絲絲安慰,下詔給有關官員,將晉陽公主封邑所得的余錢在她的墓旁修建佛祠,以此為女兒的往生祈禱。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晉陽公主不僅冊封得很早,而且同樣在很早以前就開始有了實封。
晉陽公主字明達,明達一詞為佛教常見詞匯,小名兕子,兕子是一種獨角母犀牛,長得十分兇猛壯碩。唐太宗為女兒取的這兩個小名和字,當真是用心良苦,必然是在希冀佛祖庇佑自己的小兕子,能夠健健康康地順利成長吧!
兕子已然仙去,但唐太宗將他的滿腔深情賦予了這座佛祠。晉陽公主也成為歷史上唯一由皇帝親自撫養長大的公主,可見唐明皇對其女的父愛至深。來源:老年生活報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32-2657-0.html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劍為什么歷經千年而不朽?真相還有哪些?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西漢的都城是如何確定的?西漢的都城在哪里是真的還是假的?
下一篇: 段祺瑞的子女介紹不該存在的秘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