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離不開方法。”掌握運用科學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習近平總書記治黨治國治軍的一貫思想和高超非凡方略,貫穿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方方面面。10月29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了方法論,深刻指出,“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講求科學方法,處理好方方面面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既指出了科學方法對深化改革的極端重要性,也對深化改革中掌握和運用好方法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為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世上萬物都有自己的法則,方法存在于萬事萬物之中。所謂“得其法”,就是指能夠發現和掌握正確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這是創造工作優勢、推動社會發展、走向事業成功的前提和條件。實踐表明,方法正確,如同找到了開啟成功的鑰匙,即使舉步維艱,卻終能實現預期目標;方法不對,輕者多走彎路,重者南轅北轍。因此,從掌握和運用科學方法入手,指向任何工作都是一種智慧選擇,也是求得“事半功倍”的通途。
江西省瑞金市拔英鄉3個偏遠山村的村干部在集鎮上的便民服務站為村民辦理各種事項。新華社照片,2024年10月8日
正確的方法從學習中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在干中學、學中干是領導干部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把研究和解決重大現實問題作為學習的根本出發點,使認認真真學習成為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不斷提高工作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和創造性的過程。”“你腦子里裝著問題了,想解決問題了,想把問題解決好了,就會去學習,就會自覺去學習。”這就告訴我們,增強問題意識,把解決問題貫穿于學習的全過程,是掌握正確工作方法的大道。“知識不是力量,智慧才是真正的力量。”所謂“問題是最好的老師”,理由和根據就在這里。同樣的環境條件下,面對同樣的難題和矛盾,誰能戰勝困難、破解難題,就說明誰掌握和運用了正確的方法。
正確的方法從破解難題中來。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敢于正視問題,善于在破解難題中前進,既是解決發展問題的需要,也是在實踐中掌握科學方法的題中應有之義。“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練”。領導者的地位作用,或者說是領導威信、領導魅力,不是靠行政手段強制實現的,也不是唱高調、喊口號確立的,而是在建設和發展遇到難題甚至危機,人們普遍感到束手無策的時候,靠展現領導力、核心力、影響力贏取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越是條件艱苦,困難大、矛盾多的地方,越能鍛煉人。”所以,領導干部尤其是主要領導干部要勇于直面問題,善于解決問題,尤其是在群眾遇到解不開的矛盾疙瘩、破解不了的難題時,能夠給出思路、拿出辦法。這樣,就會有效贏得群眾的好口碑,凝聚和帶領群眾一起干事創業。
正確的方法從密切聯系群眾中來。“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身處實踐第一線,群眾實踐最豐富最生動,要取得真經、找到金點子,就必須自覺克服“領導高明論”,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充分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堅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多到基層接地氣,多到現場摸實情,善于向群眾問計,善于集中群眾智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領導干部要發揚理論聯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帶著問題學,拜人民為師,做到干中學、學中干,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向人民群眾學習,既要到那些有成績、有經驗的地方,也要到那些困難大、矛盾多的地方,對著需要解決的問題“望聞問切”“解剖麻雀”,在聯系群眾中尋找破解難題的鑰匙,走進群眾把黨的好政策、好精神帶到群眾之中,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重視向人民群眾學習,不僅是要在密切聯系群眾中匯聚群眾智慧,為黨的科學決策奠定堅實的思想和認識基礎,更重要的是要充分了解民意和民心所向,了解其所思所想所需,更有針對性地為民服務,引導群眾聽黨話、跟黨走,鞏固黨的執政基礎。
2024年8月28日,在諸暨市浬浦鎮,鄉鎮干部和年輕果農參加沙龍座談,交流創業故事。新華社照片,諸暨(浙江)
正確的方法從調查研究中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就沒有決策權。調查研究是我們做好工作的基本功。”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具有全局性,而各地各部門解決具體發展問題應從各自實際出發,找到因地制宜的落實之法。這就需要發揮好調查研究的功能,在尊重規律、明確定位的基礎上,建發展載體、搭合作平臺、找落實抓手。過去,依靠調查研究,我們黨找到了解決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的良方密鑰。現在,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所帶來的各種不確定,以及國內改革發展穩定所面臨的深層次矛盾和各種風險挑戰,更需要用好調查研究傳家寶。在有效解決問題、破解時代難題中增強履職盡責的本領和能力,努力創造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實績。
正確的方法從比較選擇中來。正確方法的發現和選擇過程,本質上是一個比較、優選的過程。無論指向于破或立、得或舍,要想“得其法”,都必須具有全面的思維和與時俱進的觀念,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我們要學會運用辯證法,善于‘彈鋼琴’,處理好局部和全局、當前和長遠、重點和非重點的關系,在權衡利弊中趨利避害、作出最為有利的戰略抉擇。”戰略抉擇的根本在方向。方向失之毫厘,方法就會謬以千里。比如通往“金山銀山”有兩條路:一條是消耗資源、放任污染,短期內快速獲利;還有一條是護好生態、綠色發展,讓“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是竭澤而漁,還是澤被后世?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許多地方自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發展的做法,堅決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邁上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踐證明,唯有強化理論武裝,學會運用辯證法,悟規律、明方向、學方法、增智慧,研究問題、推進工作才能真正得其法、見真效。因此,正確選擇方法的前提是正確區分事物的不同性質。混淆了事物的性質,選擇方法時就會進退失據,最終導致“事倍功半甚至產生負作用”。
(作者系山東省企業文化學會副會長、山東省委講師團專家成員、山東領導科學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30-15774-0.html領導干部開展工作要高度重視掌握和運用科學方法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高校要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堅實人才支撐
下一篇: 讓人工智能更好造福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