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邱愛荃上海報道 盛夏時節,上海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煙波浩渺,蘆葦青青,鳥聲陣陣,須浮鷗、普通燕鷗等夏候鳥在此銜枚筑巢,孕育新的生命;黑水雞、白骨頂也帶著幼鳥穿梭于此……這幅歲月靜好的生態畫卷背后,是上海從2013年開始實施的崇明東灘生態修復項目,總投資11.6億元。
這是迄今為止國內外生態保護、濕地修復領域投入最大、規模最大的工程之一,項目控制互花米草生長擴張的同時,修復鳥類棲息地功能,營造出近25平方公里優質棲息地。
崇明東灘有“候鳥加油站”之稱,是亞太地區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重要驛站。很多候鳥無法一次性飛完全程,需要中途停留在這里補給能量。
曾幾何時,東灘由于互花米草的強勢入侵,多種本地動植物的生存空間被壓縮,對濱海鳥類多樣性帶來了嚴重影響。
從2013年9月開始,保護區實施了互花米草生態控制與鳥類棲息地優化工程,通過清除互花米草等外來入侵物種,恢復長江口原生植被和底棲生物群落,為候鳥提供更多樣、豐富和穩定的食物源;同時,保護區通過科學劃分濕地各功能區,有計劃地引種海三棱藨草等有益物種,為候鳥營造理想優質的生境。
“在生態修復上我們從未松懈,目前外來入侵物種互花米草二次入侵已得到很好的控制,我們相信未來控制壓力會越來越輕。”上海市崇明東灘自然保護區管理事務中心黨支部書記、主任鈕棟梁介紹,“相較去年,二次入侵互花米草的面積大大減少,目前估算約減少70%。”
生態修復區內人工種植的海三棱藨草面積也大幅增長。“我們去年在保護區生態修復區內的一片新區域進行了海三棱藨草的恢復,一下子增加了2000多畝的面積,為候鳥又創造了一片良好的棲息區域。”鈕棟梁說,有海三棱藨草生長的區域食物比較豐富,候鳥在越冬時尤其喜歡。
截至目前,保護區鳥類名錄中記錄的種類已達364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20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62種。這片蘆葦蕩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候鳥天堂”。
追本溯源,早在2001年,崇明明確了生態立島的發展方向,先后關停全區近千家能源消耗大的重污染企業,通過優化負面清單調整產業結構;2016年,上海發布《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發展“十三五”規劃》,首次提出建設“世界級生態島”;2022年,《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發展規劃綱要(2021—2035年)》出爐,提出到2035年將崇明世界級生態島打造成引領全國、影響全球的國家生態文明名片的總體目標。
崇明區委書記繆京說,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是一項沒有先例可循的開創性事業。崇明將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探索一條生態、生產、生活融合發展的新路。
近年來,崇明堅持全力抓生態優環境,聚焦“水土林氣”,不斷厚植綠色發展底色。作為上海最為珍貴、不可替代的生態屏障,崇明擁有著上海近五分之一的陸域面積,承載著全市約三分之一的森林、三分之一的基本農田、兩個核心水源地,提供了全市約40%的生態資源和50%的生態服務功能。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28-22963-0.html上海崇明繪就“候鳥天堂”生態新畫卷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