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鮑筱蘭 邱愛荃上海報道 如何破解銀企信息不對稱難題、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1月16日,在上海市第十四屆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上海市政協常委、經濟和金融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馬益民建議上海要進一步完善融資信用體系助力中小企業獲貸無憂。
中小企業是經濟體系中極具活力的主體,其數字化轉型也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引擎。然而,中小微企業融資需求與銀行信貸資源供給之間的供需矛盾仍是老問題:銀行信貸額度充足,但中小企業貸款審批流程復雜、風險較大,商業銀行按照傳統的合規監管要求操作,增加很多流程手續,甚至“有錢貸不出去”。
總體來看,“抵押貸”仍是主要授信方式,“信用貸”比例上升,但仍存在融資約束大、渠道窄等問題。同時,企業數據庫不完整,融資信用平臺共享不暢。近年來,上海建成并運行了融資信用服務平臺,但目前依然存在數據質量、共享質效有待提升等問題。此外,金融監管部門、央行、工信部等各部門之間對于中小微企業的認定標準不一,導致企業在希望享受政策紅利時,難以精準“對號入座”。
馬益民委員以4個要提出建議,一要統一企業認定標準,完善商業銀行對小微銀行的授信細則 。 并根據企業規模、行業、資質等多維度分類不同的貸款風險評估,精準化貸款。同時,為不同類型的小微企業貸款設計可量化的盡職審查標準,優化小微企業的授信盡職免責制度。
二要創新政府風險兜底機制,鼓勵銀行機構敢貸、愿貸。建議可參考外省市做法,政府作為風險的兜底方之一,設立中小微企業銀行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池,對轄區銀行機構為中小微企業放貸形成的不良貸款總體按某個固定比例給予風險補償,引導銀行機構敢貸、愿貸。
三要加快完善融資信用服務平臺,建設“數字信用”生態體系。比如在建設統一融資信用服務平臺過程中,同時完善信用生態體系,除了信用服務機構,可以讓更多數字服務商、咨詢機構、數據供應商等企業加入到平臺共建中,鼓勵企業創新開發高質量、多樣性的數字信用產品和服務。
四要以鏈主為龍頭 探索新型“產融指數”。 以鏈主企業為龍頭,抓好供應鏈金融,建議銀行深耕專業領域,以市場化方式,和專業數字化服務商和鏈主龍頭企業加強合作,加速摸索“一鏈一策一批”實踐模板和思路,根據不同行業制定具備行業特征的“產融指數”,銀行與鏈主企業協同,信息共享、風險共擔。打通產業鏈上下游數據流通環節,加強各類政策信息的宣傳,鼓勵中小企業申請“信易貸”,讓信用越用越好。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28-15946-0.html兩會之聲 | 馬益民委員建議:完善融資信用體系助力中小企業獲貸無憂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