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經濟復蘇乏力,成長動能逐漸減弱,政策制定者正在重新思考經濟發展方向,從過去依賴房地產和地方舉債的經濟驅動模式,轉向由制造業和中央舉債推動的成長模式。
據Economic Times報道,最新數據顯示,自2005年開始記錄以來,國營金融機構首次開始持續減少房地產貸款,而更多資金正在流向制造業,特別是電動車和半導體等快速成長的產業。
為了促進經濟加速復蘇,政府逐漸將大量資金轉向半導體、電動車等先進制造業領域。然而,資金流向的轉變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和隱憂。
首先,資金轉向存在風險。如果大量資金投入某一產業,可能導致該產業的供給過剩,遠超過內部市場需求,從而被迫增加出口。這可能會引發貿易伙伴的反彈和不滿情緒。例如,美國旨在促進特定產業發展的《降低通膨法案》(IRA)與這種做法存在沖突。
其次,中央政府增加舉債取代地方舉債,對于化解債務和促進經濟成長的效益有限。這種做法就像是換湯不換藥,對于中長期發展并無益處。
此外,大量資金轉向制造業也反映出政府對于持續救助房地產市場的意愿降低。原本預期在2022年底解封后,經濟可在2023年開始反彈,但實際情況是經濟活動在短暫爆發后再次趨緩。
數據顯示,國內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自4月以來持續低于榮枯分線的50以下,僅9月短暫回升至50.2,10月又再次跌至49.5。
預計到2024年底前,國內將在短短5年內建成與歐洲、日本和韓國總和相當規模的石化工廠數量。而在其他先進制造領域,如半導體制造、電動車和造船等,國內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數據顯示,國內工業凈貸款從2019年前9個月的630億美元飆升至2023年同期間的6,800億美元,成長逾10倍。其中部分資金投入先進半導體制造,以降低并擺脫美國出口制裁影響;另有部分資金則投向電動車、造船等領域。
然而,部分經濟學家認為,即便國內向先進制造業投入大量資金,仍無法解決更廣泛的經濟問題。房地產業持續衰退且規模龐大,制造業對經濟產出新增的6~7%貢獻仍難以抵銷房地產業造成的經濟損失。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27-30034-0.html資金流向轉變:從房地產轉向半導體和電動車產業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國內科技巨頭推出生成式AI服務以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