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消息,2015年“云原生”(CloudNative)概念首次被提出,后經CNCF進一步發展和提煉形成了包括容器、持續交付、持續集成、服務網格、微服務、不可變基礎設施和聲明式API等的概念。
現在,阿里云正式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金融級云原生”。
據介紹,“金融級云原生”是阿里云以經典云原生技術為基礎,并針對金融行業需求研發的一整套技術體系,從而支持金融機構建設既符合行業標準和監管要求、又具備云原生技術優勢的“新型IT架構”。
“金融級云原生”從早期云原生的12要素提出金融級云原生的新10要素。
“金融級云原生”架構既有高性能、低成本、安全可靠的優勢,又能滿足金融對IT環境嚴苛地挑戰和要求,為金融機構的傳統“穩態應用”(數字化轉型)和 “敏態應用” (數字化原生)應用提供統一的技術架構支持。
從云原生,到金融云原生
回顧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行業的業務發展和轉型,在過去40多年里,其IT系統整體架構經歷過多輪的迭代演化,銀行的信息化發展進程可概括為四個主要階段:單機時代、聯網聯機時代、數據大集中時代、分布式云原生時代。
其中,數據大集中時代是銀行IT信息化發展最快、對業務推動最大一個時期,而整個IT系統建設的重中之重就是由集中式架構支撐的“核心系統”。
通常而言,集中式架構由IBM、Oracle、EMC三家廠商為代表所主導的系統架構范式,它通過增加單機的資源配置來提升系統的處理能力,并通過增加硬件設備和基礎軟件的集群機制來提升系統的可用性。
集中式架構雖然部署簡單,但存在縱向煙囪割裂、橫向管理分散的情況,每個層面和每個技術產品都獨立分散管理運維。
阿里云智能新金融&互聯網行業總裁劉偉光介紹:阿里巴巴在2009年提出去集中式架構,在2013年基本完成“去集中式架構”。這期間,阿里通過用廉價、相對可控的PC服務器解決海量規模的計算問題,也推動了云原生技術的成熟和廣泛應用。
經過多年的技術研發和積累,阿里云開始為金融機構核心系統從傳統架構轉向分布式云平臺架構轉型提供技術支持。2020年,阿里云開始為四川農信提供核心領域服務;2022年8月,交通銀行與阿里云在信用卡核心系統的平臺技術領域展開合作。
IDC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中國金融云(平臺)解決方案市場,阿里云以27.3%的市場份額居于首位。
據悉,在持續的行業實踐中,阿里云將金融機構對安全合規、交易強一致性、單元化擴展、容災多活、全鏈路業務風險管理、運維管理等各方面行業要求與云原生技術進行深度融合,最終形成了為一套既符合金融行業標準和要求、又具備云原生技術優勢的“金融級云原生架構”。
劉偉光表示,阿里云提出的“金融級云原生”這一全新概念,其核心思想就是讓云原生從狹義變成廣義,讓云原生的先進思想從只覆蓋應用開發擴展到系統物理部署架構這樣的整技術鏈路,從單純的開發態轉向設計態+研發態+運行態+運維態+容災態,同時在每個范疇中都結合金融級的高可用、高性能、業務連續性等特征,總結和定義成金融級的全棧式的云原生架構的范式。
這樣的架構范式將把最先進的技術架構理念和最嚴苛的金融級SLA高度結合,旨在刻畫出一套全棧云原生能力升級的技術體系,完整替換傳統架構,在數字金融高速發展的今天,在人工智能的云時代中能夠提供最強有力的支撐。
金融級云原生10大要素
為實現標準化應用,阿里云將金融級云原生的技術核心總結為10大架構要素,即:平臺工程 & 不可變基礎設施、彈性混合云、資源混合部署、多技術棧異構集成、基礎架構連續性、全鏈路技術風險防控、云原生安全可信、金融級一致性、單元化多地多活、業務連續性和數智化運維。
同時,阿里云將金融云原生平臺架構整體分為:設計域、研發域、運行域、運維域、災備域 5大領域。
IDC中國副總裁兼首席分析師武連峰認為,金融級云原生綜合利用一系列云原生技術,為金融快速創新提供包括開發、交付、安全、合規在內的全面支撐保障能力。
劉偉光則強調,金融級云原生為金融機構做信創時,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考。如果金融機構能夠抓住機遇,采用新的架構進行改造,就能夠通過信創實現整個架構的完整數字化升級。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26-731-0.html阿里云原創了一套新概念:“金融級云原生”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