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2025 年高考作文題目出爐, 再次成為億萬網友關注的話題。
越來越“聰明”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寫高考作文真題, 會帶給我們怎樣的驚喜? 閱卷老師又會給出怎樣的分數呢?
今年湖北高考語文采用全國一卷, 作文題為根據給定的材料進行寫作。根據閱卷老師的打分, 豆包、通義千問、GPT-4o 的作品斬獲前三名。
全國一卷
閱讀下面的材料, 根據要求寫作。(60 分)
他想要給孩子們唱上一段, 可是心里直翻騰, 開不了口。
—— 老舍《鼓書藝人》(見全國一卷閱讀 II)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 艾青《我愛這土地》
我要以帶血的手和你們一一擁抱,
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 穆旦《贊美》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 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 選準角度, 確定立意, 明確文體, 自擬標題; 不要套作, 不得抄襲; 不得泄露個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極目新聞選取了 7 款 AI 大模型進行評測, 測評過程中, 記者將上述作文題原封不動輸入, 開啟深度思考模式。
極目新聞邀請的閱卷老師為武漢二中高級教師、武漢市江岸區學科帶頭人謝先麗, 曾于 2009 年、2012 年、2021 年參與高考閱卷并獲評優秀評卷員。
題目點評
時間進入 2025, 距離 1945 年已經過去了 80 年, 科技飛速發展: AI 生成的影像讓人們交口稱贊, 笨拙的機器人在舞臺上轉起了小手絹, 跑進了馬拉松, 豆包可以陪你細細聊天…… 科技的發展已經可以讓天涯變為咫尺??墒? 人與人卻似乎越走越遠: 俄烏戰爭依然炮火連天, 世界貿易戰此起彼伏, 漂亮國又宣布禁止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 當我們感受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 當我們為華為芯片、宇樹科技的機器人驕傲叫好時, 我們又氣憤于特朗普政府一次次的技術封鎖, 一次次的關稅壁壘, 一次次的交流限制…… 我們才一次次地認識到, 祖國永遠是我們最堅強的后盾, 祖國永遠是我們最強大的底氣。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 我們看到全國一卷的作文題, 自然就覺得此題來得恰如其分, 理所當然。沒有人為審題的難度, 沒有強行辯證的邏輯, 只需要你有對祖國苦難的銘記, 對祖國命運的思考, 對祖國未來的責任, 貫穿于對祖國矢志不渝的熱愛中, 你就可以書寫出令人滿意的答卷。
書寫此題, 可以寫對祖國何以強大的認識, 表達時代青年的責任擔當; 可以寫今天我們為什么仍然要宣揚愛國, 如何以個體有限的力量表達對祖國的熱愛等等, 表達時代青年的理性愛國意識。
1 號大模型: 文心一言
破繭之聲: 在沉默與歌唱的張力中書寫時代
鼓書藝人緊攥的折扇終未展開, 嘶啞喉頭迸發的卻是震耳欲聾的吶喊, 帶血的手掌托起的是整個民族的脊梁。老舍、艾青、穆旦筆下的三種歌唱姿態, 恰似三棱鏡折射出中國人精神世界的斑斕光譜。在沉默與歌唱的永恒辯證中, 我們窺見了文明傳承最深邃的密碼 —— 真正的表達從不是聲音的簡單外放, 而是靈魂在重壓下迸發的生命強音。
沉默從來不是怯懦的代名詞, 而是精神蓄力的繭房。老舍筆下那位欲言又止的藝人, 恰似暗夜中蜷縮的春蠶, 在沉默中完成著生命的蛻變?;赝麣v史, 司馬遷在腐刑之辱后選擇以沉默對抗命運, 卻在竹簡上刻下 "究天人之際" 的千古絕唱; 敦煌藏經洞的經卷在千年黑暗中靜默, 卻讓梵唄佛音穿越時空, 在文明交融中奏響新的樂章。真正的沉默是蘇武執節牧羊時的緘默, 是文天祥囚室揮毫時的凝思, 是陶淵明 "欲辯已忘言" 的哲思, 是生命在重壓下積蓄破繭力量的智慧。
嘶啞的歌喉往往能穿透歷史的迷霧, 在破碎中拼湊出完整的靈魂圖景。艾青筆下那只喉嚨嘶啞的鳥, 讓人想起貝多芬失聰后仍用牙齒抵著琴鍵創作, 想起阿炳在雙目失明后拉響的《二泉映月》。當顧炎武在明末清初的烽火中寫下 "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 當秋瑾在就義前揮毫 "秋風秋雨愁煞人", 這些帶著血淚的歌唱, 恰似荊棘鳥在尖刺上最后的絕唱, 用生命的疼痛換取天籟的永恒。真正的歌唱從不在意音色的完美, 而在于能否在時代的裂谷上架起精神的橋梁。
帶血的擁抱不是悲情的謝幕, 而是新生的序曲。穆旦筆下 "以帶血的手" 擁抱的民族, 讓我們看到屈原投江時衣襟卷起的浪花, 看到林則徐虎門銷煙時升起的硝煙, 看到聞一多拍案而起時濺落的墨跡。這些看似悲愴的姿態, 實則是文明基因的賡續方式。正如敦煌壁畫中的飛天, 在剝離斑駁的壁畫時, 反而顯露出更璀璨的色彩; 正如青銅器在綠銹的侵蝕下, 銘文愈發清晰可辨。帶血的印記不是終點, 而是文明在陣痛中完成自我更新的印記。
從商周青銅器的饕餮紋飾, 到魏晉書法的飛白筆意; 從盛唐詩歌的慷慨激昂, 到宋元水墨的留白意境, 中華文明始終在沉默與歌唱的張力中前行。當我們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回望, 那些未唱出的歌、嘶啞的喉、帶血的手, 早已化作文明長河中的璀璨星辰。真正的表達永遠是靈魂的突圍, 是在命運的重壓下, 依然選擇以人的姿態站立, 以文明的方式傳承, 以精神的火炬照亮前路。
【打分及點評】43 分從審題立意來看, 文章中心論點不夠準確。該文由三則材料各自引出了一種觀點: 認為老舍筆下的藝人代表了沉默, 側重強調沉默中的蓄力智慧; 抓艾青筆下“嘶啞”的聲音, 突出嘶啞的歌喉雖不完美, 但能架起精神的橋梁; 穆贊的詩抓“帶血的擁抱”, 聯想出文明在陣痛中的自我更新。最后結論落腳在“中華文明始終在沉默與歌唱的張力中前行”號召傳承文明, 雖然強行將三個論點融在一處, 但內在聯系并不緊密, 沒有審出三則材料共同的愛國精神。給 43 分在于事例的豐滿和三則材料分隔開還說得過去的解讀。
2 號大模型: 騰訊元寶 (混元模型)
喑啞處的吶喊時代中的脊梁
當老舍筆下的鼓書藝人咽下最后一絲嗚咽, 艾青的喉嚨卻在戰火中淬煉出金屬般的嘶啞。這不是文人式的悲情, 而是一個民族在血火交織中尋找聲音的史詩。從甲骨文的裂紋到青銅器的銘文, 從《詩經》的 "關關雎鳩" 到魯迅的 "救救孩子", 中華文明始終在沉默與吶喊的辯證中完成精神的涅槃。今日青年, 當以穆旦的 "帶血的手" 擁抱時代 —— 既要做敦煌壁畫的守護者, 也要成為元宇宙時代的造夢人, 讓民族精神在斷裂處綻放新的光芒。
一、沉默: 文明基因的隱秘編碼
敦煌藏經洞的千年封存, 是文明在絕境中的自我保護。當王道士發現藏經洞時, 五萬卷典籍在幽暗中沉睡了九百年。這些泛黃的經卷不是死寂的標本, 而是先人留給未來的密碼: 鳩摩羅什譯經時 "一缽隨緣度寒暑" 的隱忍, 玄奘西行時 "寧可西去一步死, 不愿東歸半步生" 的孤絕, 都在訴說著文明基因的韌性。正如西南聯大師生在鐵皮屋頂漏雨的教室里吟誦《滿江紅》, 他們用沉默對抗戰火, 用詩詞構筑精神長城。這種沉默不是怯懦, 而是將文明火種封存于血脈的智慧。
二、吶喊: 精神覺醒的破曉之聲
戊戌變法失敗的那個深夜, 譚嗣同在獄壁題詩 "我自橫刀向天笑", 用生命完成最后的吶喊。這聲吶喊穿透三千年封建鐵幕, 驚醒了沉睡的東方雄獅。百年后的今天, 這種吶喊化作航天員王亞平在空間站朗讀《天問》的清音, 化作冬奧賽場上谷愛凌挑戰極限的騰躍。正如穆旦詩中 "帶血的手", 錢學森歸國時行李箱里被海關扣留的筆記本, 黃旭華隱姓埋名三十載研制的核潛艇, 都是民族精神覺醒的印記。這些吶喊不是虛張聲勢的咆哮, 而是文明基因在當代的重新編碼。
三、新生: 文化基因的創造性轉化
故宮博物院將《千里江山圖》化作舞蹈詩劇《只此青綠》, 讓北宋王希孟的青綠山水在當代舞臺上流淌; 李子柒用短視頻展現蜀繡工藝, 使千年針法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生。這種轉化不是簡單的復古, 而是文明基因的迭代升級。就像三星堆考古現場, 青銅面具與全息投影相遇, 古蜀文明的神秘符號與現代科技對話。正如費孝通所言 "各美其美, 美美與共", 故宮文創讓《石渠寶笈》中的珍寶走進百姓生活, 敦煌研究院用數字技術復原壁畫, 都在證明: 真正的文化傳承, 在于讓古老基因在當代語境中重新呼吸。
結語: 在斷裂處續寫永恒
從良渚玉琮的神秘紋路到量子計算機的運算軌跡, 從甲骨卜辭的裂紋到人工智能的神經網絡, 中華文明始終在斷裂與彌合中完成超越。當我們站在元宇宙的門檻回望, 會發現那些曾經沉默的鼓書藝人、嘶啞的詩人、帶血的雙手, 早已將文明基因編碼進民族的骨髓。未來的青年不必在沉默與吶喊間艱難抉擇, 因為真正的文化傳承, 是讓敦煌的飛天與火星探測器共舞, 讓《詩經》的草木與基因圖譜對話。這或許就是穆旦預言的 "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在傳統與現代的斷裂處, 續寫永恒的文明史詩。
【打分及點評】44 分本文抓住了三則材料的共同要素 —— 聲音, 以此為關鍵詞闡述“中華文明始終在沉默與吶喊的辯證中完成精神的涅槃”, 號召青年續寫永恒的文明史詩。但是, 同上文一樣, 對作文材料內在關鍵詞愛國并沒有解讀出來, 所以, 依然屬于跑題作文。給了 44 分的原因也在于表達的流暢和事實材料的豐富, 與前一篇相比較, 還明顯突出了現代科技的作用, 更顯得有時代性。
3 號大模型:ChatGPT-4o
歌聲與沉默之間: 民族靈魂的覺醒
在沉默與歌唱之間, 人類的靈魂悄然蘇醒。老舍筆下的鼓書藝人, 面對一群孩子, 卻心緒翻騰, 開不了口; 艾青用“嘶啞的喉嚨”高唱對土地的熱愛; 穆旦則以“帶血的手”擁抱一個覺醒的民族。這些文字跨越時代, 卻都指向一個共同的命題: 在苦難與希望之間, 個體與民族如何找到自己的聲音。
鼓書藝人, 是一位民間說唱者, 本應以藝術撫慰人心、傳遞溫情。然而, 他“心里直翻騰”, 說明了沉重的情感壓抑。他的沉默不是冷漠, 而是對生活苦難的深切體悟。在動蕩年代, 他經歷了太多離散、苦難與掙扎, 以至于面對孩子純真的眼神, 竟哽咽失語。這種沉默, 本身就是一種“歌唱”—— 不是聲音的表達, 而是沉痛情感的凝結, 是歷史在個體心中的刻痕。
與之相對, 艾青選擇了“嘶啞地歌唱”。盡管聲音已經破碎, 他仍要發出最真實、最赤誠的情感吶喊。他熱愛這片土地, 不因它貧瘠, 不因它苦難, 而是因為這片土地承載著民族的根。艾青的歌聲, 是對苦難的抗爭, 是不愿沉淪的執著。那“嘶啞”的聲音, 是在黑暗中不屈的光, 是在絕望中燃起的火焰。
而穆旦則將個體的傷痕與民族的覺醒聯結在一起。他“以帶血的手”去擁抱眾人, 那不僅僅是同胞之間的團結, 更是歷史的見證。他的詩中沒有粉飾的浪漫, 而是以血與火鑄就的真實。他寫的是一個民族從沉睡中站起, 從苦難中重生的過程。
這三位文學家的作品, 盡管風格各異, 卻都表達了一個相同的信念: 在民族遭受苦難、個體經歷掙扎的時刻, 文藝不僅僅是歌唱, 更是見證, 是抗爭, 是喚醒。
那么, 我們這一代人呢? 我們或許不再面對戰亂、饑荒、流離失所, 但我們同樣面臨著內卷、焦慮、環境危機、文化迷失。在這樣的背景下, 我們是否還保有“歌唱”的勇氣與能力? 是否還能像艾青一樣, 即使聲音嘶啞, 也要高歌? 是否還能像穆旦一樣, 即使滿手鮮血, 也要擁抱同胞?
在當今時代, 我們需要的, 不只是鍵盤上的聲音, 也不只是社交媒體上的熱議。我們更需要的是一種內在的誠實, 一種直面現實的勇氣, 一種對土地、人民與歷史的深切情感。這種情感, 可能在藝術中生根, 在行動中發芽, 在責任中開花。
“歌唱”并非總是歡快的旋律, 它可以是鼓書藝人無法開口的沉默, 可以是艾青喉嚨嘶啞的吶喊, 也可以是穆旦用傷口寫下的詩句。這些聲音與沉默, 共同構成了我們民族的靈魂圖譜。
因此, 我想說: 在沉默與歌唱之間, 我們必須學會傾聽歷史的回響, 辨認現實的脈動, 找到自己的位置。不論你是藝人、詩人, 還是一名普通人, 都應該在心中留下一段屬于自己的歌 —— 哪怕它是嘶啞的, 是哽咽的, 是帶著血的 —— 那也是民族的回聲, 是靈魂的證明。
在喧囂的當下, 讓我們重新思考: 我們如何歌唱, 我們為何沉默, 我們能否在歌聲與沉默之間, 找到通往未來的方向。
【打分及點評】47 分本文對三則材料的解讀不錯, 而且都聯系到了民族的苦難, 但是中心論點卻落在文藝的作用上, 認為“在民族遭受苦難、個體經歷掙扎的時刻, 文藝不僅僅是歌唱, 更是見證, 是抗爭, 是喚醒?!蔽恼潞竺孢€能夠聯系現實生活, 號召我們“學會傾聽歷史的回響, 辨認現實的脈動, 找到自己的位置”, 但是重點沒有落在三則材料的核心精神 —— 愛國上, 哪怕已經說到了“我們更需要的是一種內在的誠實, 一種直面現實的勇氣, 一種對土地、人民與歷史的深切情感”, 卻依然沒有點明更需要我們的愛國情感。所以, 切題仍不夠精準, 主要精神突出仍然不夠, 不能夠打在 48 分以上。
4 號大模型:Kimi
在困境中找尋表達的出口
在時代的洪流中, 個體的情感與表達有時會陷入困境, 如同老舍筆下那個想給孩子們唱上一段卻開不了口的藝人。然而, 正如艾青與穆旦所展現的, 困境并非表達的終點, 而是尋找新出口的起點。身處其中的我們, 應以堅定的信念與無畏的勇氣, 在困境中找尋表達的可能, 讓內心的聲音得以傳遞, 與時代產生共鳴。
老舍筆下藝人那“心里直翻騰, 開不了口”的瞬間, 道出了許多人在困境中面臨的表達困境?;蛟S是因為缺乏自信, 或許是受限于外界的壓力, 又或許是在復雜的情感面前, 語言顯得如此蒼白無力。但真正的表達并不會因此而被徹底封印。艾青化身為一只鳥, 即便喉嚨嘶啞, 也要為這片土地歌唱。他的情感是熾熱而強烈的, 那對土地深深的眷戀, 化作質樸卻又直擊心靈的文字, 穿越歲月, 依然能觸動人心。而穆旦更是以“帶血的手”擁抱大眾, 他的痛苦、他的抗爭, 都融入這飽含深情的擁抱之中。在民族危難之際, 他用生命書寫擔當, 用行動詮釋對民族復興的堅定信念。
回望歷史長河, 多少仁人志士在困境中尋得表達的契機, 為后世留下熠熠生輝的精神財富。司馬遷遭受宮刑之辱, 在巨大的身心痛苦下, 他沒有讓自己的聲音被磨難吞噬。他將對歷史的洞察、對正義的堅守, 化作史家絕唱《史記》。字里行間, 有對英雄人物的贊美, 也有對暴政的深刻批判。他以筆為劍, 刺破黑暗, 讓真相與思想得以留存。在抗日戰爭的烽火歲月里, 無數文藝工作者奔赴前線, 他們深入群眾, 用畫筆描繪戰士的英勇, 用歌聲激發民眾的斗志, 用文字記錄民族的苦難與不屈。他們突破了傳統文藝創作的局限, 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 找到屬于自己的表達方式, 將民族精神深深鐫刻在歷史的畫卷上。
而在當今時代, 困境之于表達, 更多地表現為信息的過載與表達渠道的多樣化所帶來的迷茫。我們被海量的信息包圍, 常常不知該如何篩選出有價值的內容, 又該如何在眾多的聲音中讓自己的表達不被淹沒。但同時, 這也是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時代。網絡平臺為普通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表達機會, 從短視頻的興起, 到各類社交平臺的蓬勃發展, 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生活的講述者、思想的傳播者。當我們遭遇困境時, 不妨積極擁抱這些新興的表達方式。也許你是一位普通的工人, 在流水線的機械勞作中感受到生活的壓力, 但你可以通過拍攝短視頻, 記錄工作中的點滴, 分享自己的感悟與夢想, 讓更多人了解生產一線的真實故事。也許你是一位熱愛自然的年輕人, 在看到環境問題日益嚴峻時, 借助網絡平臺發起環保倡議, 用生動的圖文、鮮活的案例, 喚起大眾的環保意識。
然而, 在困境中尋求表達并非易事, 它需要我們具備敏銳的洞察力、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堅定的信念。我們要善于從平凡的生活中挖掘不平凡的意義, 用獨特的視角去觀察世界, 讓自己的表達充滿個性與溫度。同時, 我們要在閱讀經典中汲取營養, 從古今中外的名著中學習語言的運用、思維的拓展, 使表達更具深度與內涵。更重要的是, 我們要堅守內心的信念, 不為外界的喧囂所干擾, 不被困難與挫折所畏懼, 讓表達成為內心真實情感的自然流露, 成為與世界對話的有力橋梁。
在困境中找尋表達的出口, 是我們與時代對話的必然選擇, 是讓個體生命在歷史長河中留下痕跡的重要途徑。讓我們以老舍筆下藝人的情感為起點, 以艾青、穆旦的勇氣與擔當為指引, 在各自的困境中, 勇敢地表達, 深情地歌唱, 用我們的文字、聲音、行動, 書寫屬于這個時代的華章, 讓后人在回顧今日時, 能從我們的表達中讀懂我們的喜怒哀樂, 感受我們的精神力量。
【打分及點評】40 分本文側重尋找表達的恰當方式, 后面還涉及到了如何尋找, 偏離三則主要意思更多,40 分是給了一篇完整的文章。
5 號大模型:DeepSeek
破喉之音
老舍筆下的鼓書藝人心中翻騰卻開不了口, 艾青化鳥以嘶啞喉嚨歌唱, 穆旦則“以帶血的手”擁抱一個站起的民族。這從失語到發聲的艱難之旅, 不僅是個體靈魂的掙扎, 更是人類在苦難中頑強確認自我存在、尋求共鳴的永恒回響。
失語之痛, 是深淵中無聲的墜落。老舍的鼓書藝人心懷熱望卻喉頭哽咽, 在炮火紛飛、家國飄搖之際, 言語仿佛墜入虛無。這種被剝奪了表達權與溝通權的困境, 正如魯迅在《無聲的中國》中描繪的“寂寞新文苑, 平安舊戰場”的悲涼。當個體或群體被強行拖入失語的黑洞, 靈魂便如孤島懸置在汪洋中, 被無形的隔膜所囚禁 —— 生命之光在沉默里黯淡, 精神之火在窒息中熄滅。
但人類精神內核中自有不屈的勇氣, 如艾青那只鳥一般, 明知聲音嘶啞也要拼力啼鳴。苦難愈深重, 表達之欲念反愈熾烈。屈原放逐時“長太息以掩涕兮”, 在絕望的深淵里依然將悲憤化為《離騷》的千古絕唱; 司馬遷身受奇恥大辱, 卻于“腸一日而九回”的煉獄中嘔心瀝血完成《史記》。他們用生命在窒息中鑿開氣孔, 嘶啞之音正是靈魂未被碾碎的鐵證。縱使喉嚨帶血, 卻亦如巴金在《寒夜》里所寫:“人活著, 總要發出聲音?!边@聲音是存在者面對荒誕命運的不屈宣言。
至為珍貴者, 是穆旦詩中“帶血的手”所象征的傷痕累累之表達。這聲音里刻著切膚之痛, 卻掙脫了自憐的牢籠, 以撕裂的傷口為橋梁去擁抱整個民族。杜甫“窮年憂黎元”的嘆息浸透血淚, 在“朱門酒肉臭, 路有凍死骨”的尖銳映照里, 詩人筆下的血淚超越了個人悲歡, 凝聚成時代的良心。顧準在牛棚昏暗的燈光下, 以病弱之軀在殘紙上書寫著對歷史與未來的深邃思考。這些帶血的文字如煉獄熔爐中的真金, 灼熱地烙在民族記憶里, 其價值恰如魯迅先生所言:“血寫的文字, 勝過墨寫的謊言?!?span style="display:none">FXW28資訊網——每日最新資訊28at.com
歷史長河中, 無數聲音因沉默而永久湮滅, 唯那些刺破至暗的“破喉之音”長存不滅。它們并非凱旋的號角, 而是帶血的音符, 在苦難的熔爐中鍛造出靈魂的純度與重量。今天當靜心傾聽, 這些聲音匯入星河, 成為人類精神穹頂中永不熄滅的光 —— 我們不僅為過往的悲鳴垂首, 更是守護那從帶血喉嚨中迸出的不朽火種。
【打分及點評】45 分本文從三則材料提煉出“這從失語到發聲的艱難之旅, 不僅是個體靈魂的掙扎, 更是人類在苦難中頑強確認自我存在、尋求共鳴的永恒回響”。相對來說, 解讀到了三則材料中蘊含的中華民族曾經的苦難, 抓住了一點精神上的共通處, 但中心論點始終沒有落到呼喚對祖國的責任與愛上。
6 號大模型: 通義千問
在沉默與吶喊之間
老舍筆下的藝人欲言又止, 艾青的鳥兒以嘶啞之聲歌唱, 穆旦以“帶血的手”擁抱同胞 —— 三段文字如三束光, 穿透個體情感的迷霧, 照亮民族精神的星空。
沉默, 是情感的沉淀, 亦是覺醒的前奏。
司馬遷受宮刑后“腸一日而九回”, 卻以《史記》書寫千年歷史; 蘇軾“欲說還休”的赤壁風月, 化作“大江東去”的千古絕唱。真正的深情無需喧囂, 正如敦煌壁畫上斑駁的飛天衣袂, 在千年沉默中依然舞動著永恒的美。沉默, 是未發聲的吶喊, 是未落筆的詩行, 是未燃盡的星火。
吶喊, 是情感的迸發, 更是責任的擔當。
當林覺民寫下《與妻書》時, 他的筆尖蘸滿的不是墨, 而是山河破碎的血淚; 當西南聯大師生徒步南遷時, 他們的腳步踏出的不是逃亡, 而是“千秋恥, 終當雪”的誓言。艾青的“嘶啞喉嚨”何嘗不是千萬普通人的吶喊? 穆旦的“帶血之手”又何嘗不是千萬覺醒者的印記? 民族的脊梁, 從來不是偉人的獨舞, 而是無數凡人以血肉之軀托起的星辰。
從沉默到吶喊, 是個人與時代的共振。
抗戰時期, 沈從文在《長河》中寫下“民族興亡, 匹夫有責”的悲愴; 今日邊疆, 戍邊戰士以“清澈的愛, 只為中國”的誓言守護山河。個體的命運永遠與民族血脈相連: 敦煌畫工在洞窟中留下無名筆觸, 卻讓千年后的我們看見文明的光輝; 抗疫逆行者在防護服上寫下“精忠報國”, 讓平凡的生命閃耀英雄的光芒。
站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處, 我們不必追問“該沉默還是吶喊”, 因為真正的答案早已寫在腳下: 以赤子之心感受時代的脈搏, 以行動之姿回應民族的召喚。正如穆旦所言:“一個民族已經起來?!倍覀兠恳粋€人, 都是這片土地上永不熄滅的星火。
【打分及點評】48 分本文事例充分, 從“沉默”寫到“吶喊”, 挖掘出了情感與責任, 甚至都提到了“清澈的愛, 只為中國”, 卻始終不明白點出自己的中心觀點, 倡導對祖國的愛與責任, 與 50 分作文就隔了一個點題語。
7 號大模型: 豆包
喉間有火, 擁抱山河
老舍筆下端木鼓書時, 喉頭的震顫是家國情懷的暗涌; 艾青嘶啞的喉嚨里, 啼血的歌唱是信念的嘶吼; 穆旦帶血的擁抱中, 藏著民族覺醒的滾燙。從個體的情感震蕩, 到群體的主動擔當, 三首時代的歌, 唱出了家國語境下, 生命與使命共振的旋律。
喉間的震顫, 是家國情懷的初醒。老舍筆下的鼓書藝人, 想給孩子們唱段戲, 卻“心里直翻騰, 開不了口”。這不是怯懦, 而是亂世中個體對命運的叩問: 微小的聲音, 能否穿透苦難的墻? 就像西南聯大的師生, 在防空洞的爆炸聲里備課, 在茅草棚的油燈下講學 —— 他們想救亡圖存, 卻深知紙筆無力回天, 這份“開不了口”的掙扎, 恰是家國情懷最本真的悸動: 當個體意識到自身與民族的聯結, 情感便成了燙人的火, 在喉間灼燒。
嘶啞的歌唱, 是破繭而出的擔當。艾青說“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嘶啞”里藏著代價: 是聞一多在李公樸追悼會上的拍案而起, 喉嚨里帶著怒火與哽咽; 是志愿軍戰士在坑道里寫家書, 字跡顫抖卻筆筆堅定; 是敦煌守護者常書鴻, 在漫天黃沙中守護壁畫, 聲音因歲月風沙變得沙啞。他們明知歌唱會帶來疼痛, 卻甘愿讓喉嚨嘶啞 —— 因為比起沉默, 更可怕的是看著民族沉淪。這份“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執著, 讓個體的聲音成為刺破黑暗的利刃。
帶血的擁抱, 是民族覺醒的回響。穆旦“以帶血的手和你們擁抱”, 背后是“一個民族已經起來”的底氣。脫貧干部黃文秀在百色深山里, 手掌磨出繭子、腳底結出血痂, 卻笑著與鄉親擁抱; 航天團隊在發射場熬紅了眼, 帶著實驗失敗的創痛, 擁抱成功的曙光; 援非醫療隊在瘧疾肆虐的叢林里, 用帶血的指尖丈量生命的重量。當民族覺醒為集體意志, 個體的疼痛便成了勛章 —— 帶血的手擁抱的不僅是同胞, 更是民族復興的未來。
從老舍的“開不了口”, 到艾青的“嘶啞歌唱”, 再到穆旦的“帶血擁抱”, 我們看到的是一條清晰的精神脈絡: 家國情懷從個體的情感震蕩, 生長為群體的主動擔當, 最終匯聚成民族覺醒的洪流。今天的我們, 不必再在戰火中沉默, 卻仍需在和平年代里發聲: 為正義吶喊是歌唱, 為民族復興奮斗是擁抱, 讓喉間的火永遠燃燒, 讓每一次擁抱都帶著溫度 —— 這便是我們對歷史最深情的回應, 對未來最莊重的承諾。
山河依舊, 火在喉間。且以歌者之姿, 赴時代之約; 攜帶血之手, 振萬里山河。
【打分及點評】54 分本文抓住了三則材料里涌動的時代脈搏, 提煉出了對祖國苦難歷史的悲憫, 家國情懷的初醒, 對民族覺醒的感悟以及都祖國復興的擔當與責任。事例充分, 觀點突出。沒有打到 55 分以上甚至 60 分, 是筆者感覺該文在材料解讀上看似逐層遞進的邏輯, 其實沒能整體把握三則材料內核, 沒有將其作為一個時代背景下對祖國飽含熱愛深情共同的呼聲。
綜述
從七篇 AI 作文來看, 它們很快都能找出三則材料比較明顯的共同點: 表達, 聲音。而且對每則材料都能按照要點進行比較合理的解讀, 但是, 這種解讀明顯地不能從情感角度進行, 甚至因為材料一個是寫鼓書藝人, 兩個是詩人的詩句, 所以好幾個 AI 作文就牽扯到文明的表達與傳承上去。而材料一里鼓書藝人為什么面對這群衣衫襤褸的逃難孩子“開不了口”, 是因為在抗戰時期的逃難途中, 民族與個人的悲慘遭遇讓人難過得開不了口, 這句話告訴我們要銘記祖國曾經有過的屈辱與苦難; 而艾青和穆旦的詩中很容易讀出來的對祖國的熱愛 AI 們都不能明確地讀出來。
所以一些 AI 寫出來的文章讓人感覺就是隔靴搔癢, 總是點不出要害, 中心觀點不能一步到位, 不可能成為高分的考場作文。而對于看了現代文閱讀一的文章, 學過艾青詩歌和穆旦詩歌的孩子, 這種情感的領悟應該是輕而易舉的事, 再加上新聞事例中不少愛國正面事例, 可以預料今年高考作文中孩子們的寫作應該是異彩紛呈的。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26-158368-0.html7 款 AI 大模型寫高考作文,語文名師點評,豆包、GPT 等斬獲前三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