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們的ZOL APP的問答中收到這樣一個提問,大概內容是這個朋友買到了一個128GB的U盤,但在電腦上看可用容量只有116GB,想知道是不是買到了假貨。
雖然現移動存儲設備普及多年,但持有這個疑問的人依然不少,今天我們就把這個問題一次性給大家講明白。
其實這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
目前,我們常用的Windows操作系統使用的是1024進位,而Linux、Unix和macOS等操作系統則使用1000進位。而在存儲行業,通常采用1KB=1000字節的國際單位制標準對容量進行描述,一些存儲設備的說明書往往也會有諸如1GB=10億字節這樣的標注。同樣的文件或存儲設備,在不同的操作系統下就會出現體積和容量識別方面的差異。
但根本原因還是要扯到二進制與十進制身上,例如在國際通用的國際單位制標準(SI)中,對于一個單位的倍數和分數都有著詳細的定義,例如比較基準的1000=K,1000000=M,它們都是以10為底數的冪。
然而計算機底層是數字電路,執行的是二進制運算,例如內存方面的JEDEC一直使用1024的進位,就是2的10次冪。
為了方便描述以2為底的大數字冪,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制定了新的用于1024進位的數字前綴iB,例如將KB變成KiB、MB變成MiB等,雖然這種容量標識不是很常見,但是很容易把1000和1024進位區分開。
但由于這套標準在1998年才提出,因此很多操作系統和軟件廠商仍然采用1KB=1024字節的表示方式,幾乎所有操作系統中能見到的都是KB,而不是KiB。
存儲設備也是同理,以aigo愛國者新推出的雙接口U盤U357為例,128GB容量在Windows中顯示為117.19GB。而在macOS中顯示為125.83GB,這和128GB標稱容量就比較接近了。
因此,存儲設備的標稱容量和實際容量,歸根到底就是1024進位和1000進位的換算差異。說到這,相信很多都想知道自己購買的存儲設備實際容量是多大,這里給大家推薦兩種計算方法,一種是標稱容量x1000?/1024?,另一種計算方法就是標稱容量x0.9,例如128GB在Windows中的實際容量約為115.2GB。
這也意味著,存儲設備的標稱容量越大,容量“損失”的就越多,例如一塊8TB的存儲設備可用容量甚至只有7.3TB左右,而存儲廠商推出的產品也可能會有個體間的容量差異,不過大家也不用擔心,按照國家標準,存儲設備實際容量需要達到標稱容量90%即為合格。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24-90930-0.htmlU盤標稱容量和實際不符 真的不是偷工減料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