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0年的iPhone 12系列進入四機時代以來,標準版、Pro、Pro Max的位置都很穩固,但系列中的“第四人”卻總是在搖擺,mini堅持了兩代,Plus亮相了三代,而在剛剛發布的iPhone 17系列中,蘋果又一次變卦了。
這次拿出的是一款超薄機型iPhone Air,5.6毫米的厚度,似乎讓人夢回2014,那個國產手機拼命卷超薄機身的年代。那么這位“神奇第四人”能坐穩自己的位置嗎?蘋果又為什么要搞“復古”,復活超薄手機呢?咱們來分析一下。
把Pro做薄,而不是替代Plus
在討論產品哲學之前,咱們還是先來看看iPhone Air的各方面規格。首先可以確定的是,iPhone Air和此前的Plus機型絕非簡單的替換,iPhone Air本身的定位更像是旗艦,例如在SoC的選擇上,iPhone Air使用的并非標準版的A19,而是和Pro系列一致的A19 Pro,雖然少了一顆GPU核心,但這更像是為了散熱做出的妥協,而非簡單的閹割。

設計絕對是iPhone Air的重中之重,在Pro系列退回到鋁合金的同時,iPhone Air依然堅持使用鈦金屬中框,兼具高強度與輕盈質感,同時提升了整機的耐用性和手感。前后均覆蓋超瓷晶面板,進一步增強了抗摔和抗刮擦能力。

在屏幕尺寸上,iPhone Air也并未徹底偏向小屏,而是選擇了適中的6.5英寸,支持120Hz ProMotion自適應刷新率和AOD熄屏顯示功能,低可降至1Hz以優化功耗,峰值亮度高達3000尼特。

影像是iPhone Air大的短板,4800萬像素融合式主攝雖然與整個17系列看齊,但作為“獨苗”,在超廣角、長焦等方面的拍攝上難免力不從心。

eSIM算是本次發布會的一大驚喜,iPhone Air并未因為僅支持eSIM而錯過國內首發,相信各家運營商也會快速跟進。同時,該機搭載蘋果自研的C1X調制解調器,支持更快、更穩定的蜂窩網絡連接。此外,內置N1芯片,全面支持Wi-Fi 7、藍牙6.0以及Thread網絡協議,提升多設備互聯體驗。
續航方面,相信在看過iPhone Air的機身厚度之后,大家也不會有什么不切實際的期待。但蘋果這次提供了全新的MagSafe外掛電池,相比前代產品大幅減薄,算是讓“尿袋”輕巧了不少。

總體來看,iPhone Air的定位介于標準版與Pro之間,蘋果將能堆的料基本都堆上了,但超薄設計帶來的妥協仍然十分明顯,需要用戶好好掂量一下。
小屏是偽需求,但輕薄不是
回顧 iPhone 的產品線,mini 系列一直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iPhone 12 mini 剛一亮相時,網上的歡呼聲不絕于耳,很多人把它視為“小屏黨的勝利”。可等到真機到手之后,市場反應卻完全不同。銷量持續低迷,iPhone 13 mini 甚至成了“明日黃花”。

和 mini 的失敗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近的三星 Galaxy S25 Edge。它的定位和 Ultra 相比,少了大電池和頂級影像,看似妥協,但實際用戶評價卻遠比想象中要好。并且重要的是,大家的評價都離不開一個字——“輕”。

這似乎證明了一件事情,大家對于手機的期望都錯了,也許我們想要根本不是小,而是輕,而之所以說出來會變成輕薄,只是因為兩者總是如影隨形。
在去年的小屏旗艦浪潮中,我也將幾款小屏產品當做主力機用了很長一段時間,但說實話,這也讓我對小屏機徹底祛魅了,原因很簡單,不管是刷網頁、刷視頻、甚至是基礎的打字,只要手機還是消費內容的工具,屏幕就肯定是越大越好。而小屏手機唯一讓我懷念的,也就是輕輕巧巧的手感了。
所以 iPhone Air 與 mini 的差別就在于此。mini 試圖用小屏幕換取輕便,但犧牲了使用體驗;而 Air 則在保持大屏的前提下,把重量壓到極限。它繞過了 mini 的死胡同,讓人既能享受沉浸的屏幕,又能擁有輕盈的手感。對很多用戶來說,這才是理想的“第二主力機”形態。
更有意思的是,這種對“輕”的追求并不是一小撮人的執念,而是整個市場的潛在需求。看看評論區的風向就知道了。幾年前大家還在說“重點沒關系,電池大重要”;如今卻變成了“模組太厚不好看”“手機太壓手”。市場的共識正在發生微妙轉變,而 iPhone Air,正是踩在這個轉折點上。
蘋果搭了臺,國產廠商會來唱戲嗎?
當然,iPhone Air并不是完美的解答。它的輕薄必然要付出代價。電池容量小,續航焦慮幾乎不可避免;影像模組受限,難以滿足拍照發燒友;散熱空間縮水,長時間高負載下性能可能會被壓制。這些缺陷決定了 Air 無法成為大眾的“唯一手機”,它更像是一款為特定人群準備的產品。
但正是因為 Air 的出現,才讓整個行業重新看到了“超輕薄”這個細分市場的價值。過去幾年,國產廠商在直板機領域鮮少觸碰這一方向,大多數選擇堆料路線:越來越大的電池、大底多攝,重量也隨之水漲船高。真正嘗試輕薄的多是中端機,用減配和塑料機身換取輕量化,定位并不高端。
然而如果把目光轉向折疊屏,就會發現國產廠商其實早已在“輕薄”上暗自角力。華為、榮耀、OPPO、vivo,各家折疊屏都在宣傳“比上代更輕薄”。廠商們深知,折疊機要想普及,重量和厚度必須降下來,否則用戶根本無法接受日常使用。

這些在折疊屏上積累的技術——刀片電池、超薄鉸鏈、輕量化材質,完全可以反哺到直板機市場。一旦國產廠商決定進入超輕薄直板機的賽道,它們可能會比蘋果走得更徹底。比如采用硅碳負極電池提升能量密度,或用自研影像算法彌補小模組的不足,這些都是國產廠商擅長的“組合拳”。
因此,iPhone Air 雖然是開路先鋒,但它不會是獨角戲。國產廠商遲早會跟進,甚至可能在體驗上實現“彎道超車”。想象一下,如果有一款重量160克以內、但依然配備5000mAh電池、全功能三攝的國產旗艦,會不會比iPhone Air更有吸引力?答案不言自明。

寫在后
iPhone Air 的出現,似乎證明了蘋果還是擁有能夠洞察用戶真正需求的魔力。縱然這款手機本身在配置上并不算完美,單攝、小電池等一系列配置上的缺憾,肯定會讓它的使用體驗打折扣,7999元的起售價也算不上親民。但它注定會成為一個符號,象征著另一種可能性:旗艦機也可以不沉重。
未來的智能手機市場,超輕薄直板機不會取代主流旗艦,但它會成為一個穩定的分支,為那些對“輕”有執念的用戶提供選擇。而當國產廠商加入戰局后,這個細分市場也許會比我們想象的更活躍。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22-181510-0.html看完iPhone Air 我勸你等國產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