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消息,山東高法微信公眾號分享了一則案例,齊某拖欠張某貨款,經調解后,約定齊某于2022年10月1日之前向張某支付5000元貨款。
在2022年9月份,齊某通過微信轉賬的形式向張某發送了20個250元,張某認為,齊某的行為帶有侮辱性,因此拒收。
法院認為,齊某微信轉賬未標注性質和用途,導致張某認為該行為具有較明顯的侮辱性而拒絕接收,屬于履行方式不當,不能視為張某對齊某欠款的拒收,后駁回齊某的異議請求。
律師指出,以“250”元微信轉賬支付欠款的行為,有悖于公序良俗,在司法實踐中應當受到否定性評價,雙方應當遵循誠信原則,適用習慣做法,而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法律是“導人向善”的,以公平公正、合法合情的裁判,引導公眾樹立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準則,是司法的應有之義。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17-71367-0.html欠債人連發20個250元:債主怒而拒收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