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西班牙巴塞羅那舉行的2024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與會者在“算力網絡:智能網絡賦能智慧世界”專題論壇上拍攝關于AI內容的幻燈片。新華社記者 高靜 攝
編者按
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新質生產力,算力的賦能作用日漸凸顯。千行百業在人工智能技術突破中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帶來算力需求的急劇增長,算力已成為科技角逐的主賽場。如何更好滿足算力需求,如何降低算力使用成本和使用門檻,如何在根技術上實現自主突破,已經成為當下亟待求解的挑戰性課題。
專家觀點:推進算力和數據建設 促進AI與制造業深度融合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而人工智能是科技創新的前沿領域。業內專家建議,推進算力和數據建設,出臺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促進人工智能和制造業的深度融合。
“我國工業體系全、品種多、制造業規模全球第一,可為人工智能提供巨大的應用場景和發展空間。人工智能向制造業各領域滲透,將成為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加速器、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茍護生說,現階段,我國人工智能技術正蓬勃發展,后續應重點推動其賦能實體經濟,尤其是推動其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將賦能制造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售后營銷的全流程。”茍護生說。
京東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曹鵬建議,以政策引導、模式推廣、典型案例等方式,推動實體產業和技術服務企業重視人工智能領域的自主化,形成新質生產力對產業的扎實助力。
采訪中,多位專家表示,算力和數據是發展人工智能的關鍵因素。
“算力是支撐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基礎設施,是人工智能時代全球性緊缺戰略資源。我國算力基礎設施建設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算力總規模居世界第二,但標準化、普惠化的算力服務統一大市場尚未形成。目前,我國存在算力供給緊張同時部分算力未能有效利用的矛盾,算力新質生產力的作用未能充分釋放。”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表示,算力互聯互通是形成算力服務統一大市場的關鍵路徑,也是人工智能時代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的關鍵。
“建議下一步,發揮全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互聯網成功經驗,以算力互聯、成網、構建大市場為主線,基于統一標識符實現多樣性算力互聯感知,通過彈性網絡能力和標準化架構接口實現業務和數據流動互通,進而打造智能感知、高速彈性、安全綠色、先進普惠的算力互聯網,構建全國統一的算力服務大市場。”余曉暉說。
曹鵬認為,算力是訓練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基礎,實現大模型算力集成設施自主化迫在眉睫。此外,軟硬協同才能最大化發揮算力底座的作用。提升算力底座的效率,既要考慮GPU,也要考慮算力調度的軟件。
“建議抓住人工智能大模型發展的契機,通過政策鼓勵國產化GPU適配國產的算力調度軟件,建設自主可控的智算基礎,支撐行業智能化發展。建議推動云原生、容器化、分布式的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在自主化的同時實現技術革新升級。”曹鵬說。
數據是發展人工智能的基本要素。茍護生認為,當前制造業生產各場景數據依然存在割裂的情況,尤其是傳統制造業自身的信息化尚不完備,難以匯聚形成高質量的數據集,大模型訓練、迭代所需的行業數據集明顯不足。
“建議強化制造業高質量訓練數據供給。加強制造業公共數據資源整合,依托國家權威機構,匯聚多模態制造業數據,構建行業語料庫,降低預訓練門檻,提升大模型的準確性和穩定性。促進制造業數據高效流通,加快數據交易市場建設,培育一批面向制造業大模型的服務商和交易所,有效盤活制造業數據資產。”茍護生說。
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慶峰表示,當前OpenAI的GPT-4/4V代表了全球通用大模型底座能力的最先進水平,DALL-E3、Whisper、Sora等都是基于GPT-4/4V的底座能力平臺延伸出來的。
“預計訊飛星火大模型在6個月內可達到GPT-4/4V當前的最好水平。但隨著GPT-5的發布,這個差距可能會被拉到一年以上。如果從算力、數據、模型訓練等方面組織好資源,全力追趕,這個差距有望在1至2年內被追平。同時我國也在語音大模型、醫療大模型等領域形成了國際領先的比較優勢。”劉慶峰說。
劉慶峰建議,在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基礎上,瞄準我國通用人工智能發展中需要重點補上的短板進行設計。圍繞自主可控算力生態構建、高質量數據開放共享、科學評測標準制定、源頭技術前瞻研發、人才培養、法律制定和倫理人文等維度,系統性制定我國《通用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并且推動該規劃的落地,在行業應用和價值創造上打造我國的比較優勢。
熱知識:信息時代的算力網絡對全球影響有多大
隨著全球數字經濟發展重塑生產力和生產要素,算力正為千行百業的數字化注入新動能。“一個以算力為重要生產力的時代正在加速到來”成為全球共識。業界專家認為,信息時代的算力網絡堪比“工業時代的電網”。那么,算力網絡對全球數字化生活影響幾何?中國能為全球算力網絡發展作出怎樣的貢獻?
談及算力網絡,業界專家通常用電網來作類比。“算力網絡”又稱“算網融合”“云網融合”,是以計算為核心、通過網絡實現連接、通過感知實現匹配與調度的服務,能夠為物聯網、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提供更高質量、更低成本、更低延時的算力支撐。
直白來講,算力網絡就是要打破數據中心、超算中心、云計算、邊緣計算的“孤島”狀態,使算力突破單點性能極限,像水、電一樣提供社會基礎性服務,為數字化轉型業務提供更加經濟、高效的算力供給方案。根據此前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測算,為算力每投入1元,將帶動3至4元的經濟產出。
算力網絡跟電網存在一定相似性。據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網絡技術研究所副所長雷波介紹,電網大致分為三部分:發電企業、電力輸送網絡、電力用戶。算力網絡也大致分為三部分:算力資源池、算力輸送網絡、算力用戶。發電后需要經過變電等使電力穩定,算力輸送也要根據用戶需要作出調整。
各國高度重視算力發展。國際電信聯盟前秘書長趙厚麟認為,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快速發展,算力已成為決定一個國家數字化水平的重要因素。
人工智能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推動產業轉型,每次人工智能研發升級,都需要大量算力支持。算力已成為當前發展數字經濟的基石。想要加快推動發展數字經濟和產業轉型,需提升算力使用效率。相較于投入大量成本不斷增加服務器數量、擴大算力規模,算力網絡能以更低成本實現算力共享,更高效服務生產生活,推動數字經濟發展。
算力網絡的核心是集中和調度算力資源,能夠為各種人工智能應用和區塊鏈提供高效可靠的計算服務,以滿足不斷增加的計算資源需求。再以物聯網為例,物聯網由大量傳感器組成,需要收集和處理大量數據,而算力網絡能夠將分布式、離散化的物聯網設備連接起來,為智能化決策提供支持。
在需要海量算力數據的智能制造或智慧城市等實踐領域,用算力網絡可以更低成本使用更多算力資源。比如,過去,智慧城市需要將城市中所有攝像頭數據上傳集中處理,數據量龐大、處理速度慢且成本較高。現在,隨著算力網絡發展,可以通過后臺管理過程,實現數據離散化處理,降低成本,提升處理能力,實現了智能化、精細化管理。
由于大模型計算成本高昂,很多發展中國家根本無力承擔算力資源建設。這些國家未來可通過算力網絡使用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算力資源。由此,發展算力網絡,能夠幫助推動發展中國家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
“在算力網絡部署和服務方面,中國運營商已處于領先地位。”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首席執行官約翰·霍夫曼指出,中國在算力網絡標準體系建設、產業應用等方面已處于全球領先地位。
在推動算力網絡的發展中,中國已在多方面作出突出貢獻。首先,中國政府積極推動算力網絡的發展,提出并深入實施“東數西算”工程,為算力網絡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在企業界,中國各運營商和企業一直積極推動算力網絡發展。如國際上第一個算力網絡標準正是由中國提出。2019年,中國電信、中國移動、華為等世界互聯網大會會員在國際電信聯盟率先提出算力網絡國際標準項目,后續在國際電聯、互聯網工程任務組通過了多個相關標準。
算力網絡作為一項新技術,其標準化研究是全球的一大熱點。要實現算力網絡的互聯互通,需要在技術層面實現開放共享、互聯互通,算力資源可以互相調用。在此基礎之上,還需要推動服務和產品方面的互聯互通,讓各方能夠使用異地異域的算力資源。
“建立和完善統一的算力網絡技術標準體系,是保障算力網絡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趙厚麟強調說,“在中國企業的推動下,國際電信聯盟以及互聯網研究任務組和互聯網工程任務組等都已經開展了算力網絡國際標準體系的工作。”
此外,在算力網絡發展進程中,國際組織將發揮重要作用,不僅能夠提供國際標準制定、技術交流以及產業合作的平臺,還能夠通過技術論壇研討會的方式推動算力網絡的技術發展和產業進展。
在今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總部設在北京的世界互聯網大會就開設了“算力網絡:智能網絡賦能智慧世界”專題論壇,探討算力發展帶來的新機遇。
根技術“生根” 云算力“發力” 智能時代創新生態加快構建
盡管我國在人工智能技術及產業方面發展迅速,但作為人工智能發展基礎和支撐的算力仍然緊缺和昂貴,源頭核心技術仍有待補齊短板。當下,華為等科技領軍企業在根技術領域的深耕和應用創新,有望打破算力及AI能力的瓶頸,一個全新的核心技術生態正在加快構建。
突破瓶頸 打造自主云算力底座
依托鐵路大模型,高鐵巡檢機器人實現了多模態融合診斷技術的精準應用,極大提升了鐵路檢修的安全性和效率;礦山大模型推進了人工智能大規模“下井”,在煤炭行業九大專業領域的40多個場景實現無人化或少人化;氣象大模型通過AI推理的方式解決氣象的預測難題,現在使用一張卡就可以預測出來7天的天氣,以往可能需要上千臺服務器耗費數小時……目前,盤古大模型等AI大模型已廣泛應用于各個行業,為礦山、鐵路、交通、醫藥、氣象等領域帶來了質的飛躍。
隨著“人工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AI產業機遇也在加速涌現。而算力是人工智能發展的基礎和支撐,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適度超前建設數字基礎設施,加快形成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業界正在積極推進算力互聯,并探索打造智能感知、高速彈性、安全綠色、先進普惠的算力互聯網,構建全國統一算力服務大市場。業界專家認為,算力為人工智能的蓬勃發展鋪設堅實的計算基石,開展“人工智能+”行動,需要筑起更強算力、更大存力、更加易用的數字技術底座,亟待建設自主創新的算力底座,提升算力效率,通過軟件硬件協同創新,支撐行業智能化發展。
“所有的行業必須擁抱AI,我們必須要有澎湃的AI算力。”3月15日,在2024年華為云&華為終端云創新峰會上,華為公司常務董事、華為云CEO張平安表示,未來千行萬業所有領域里的應用場景都將會因為AI而得到重新塑造,無論是大模型還是小模型,都能幫助行業應用實現智能重塑。
當前,算力的緊缺和昂貴已成為智能創新的最大制約因素,而云化算力作為一種高效、靈活、可擴展的解決方案,正逐漸成為突破算力瓶頸的更優選擇。張平安以昇騰云為例,介紹了中國全棧自主的AI云算力底座。昇騰云具備強大、高效、即開即用的智能算力資源,可為百模千態的發展提供強勁動力。企業用戶可以一鍵接入貴安、烏蘭察布和蕪湖的三大AI算力中心以及30多個分節點,每個數據中心都能提供百EFLOPS的強大算力,足以支撐處理萬億參數的大模型,單作業可使用萬卡進行計算,并且數據規模可以達到百PB級的超大規模訓練。
昇騰云還具備高效易用的全棧平臺能力。它整合了從云化算力、模型開發、模型托管到生態系統的全方位服務。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不同的服務模式,實現訓練和推斷的一體化。昇騰云在大規模訓練方面也具有顯著的優勢。通過端到端的質量管理和現網保障,結合云上軟硬結合的運維體系,可以實現7×24小時的云上運維服務。這種確定性運維能夠確保作業的失敗率低于5‰,即使在使用萬卡進行30天不間斷的訓練時也能保持穩定。
“華為云矢志要將技術扎到根,做AI算力的沃土,推動行業智能應用創新,攜手伙伴構建核心技術生態,共同加速千行萬業的智能化。”張平安表示。
深耕基礎 發力根技術創新
在業界看來,人工智能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而人工智能發展離不開源頭核心技術創新,需要加快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推進人工智能全方位、深層次融入實體經濟。
華為不斷深耕基礎創新,研發出了鴻蒙操作系統、歐拉操作系統、GaussDB數據庫、盤古大模型等一系列根技術的創新成果。
“鴻蒙是第一個打通硬件、打通場景,支持多樣交互、自由流轉的全場景操作系統。”華為終端云總裁朱勇剛介紹,尤其是鴻蒙一次開發多端部署的重要特性,使得應用未來可在平板、PC、智慧屏、電視、手表、智慧車機等領域實現服務的連續性接入,同時也能降低開發者成本,僅用一次開發就能在多種設備上產生商業回報的新機遇。
智能化是鴻蒙操作系統的一大亮點。通過將華為的AI能力下沉至操作系統層,并賦能給超過15個子系統,鴻蒙構筑了一個原生智能底座。未來即可在端側實現原生AI能力,進一步提升服務分發效率,給消費者帶來全新的體驗。鴻蒙操作系統還提供了AI控件能力的無感集成,讓智能應用的開發更高效,只需1行代碼就能完成系統級原生AI能力的調用,降低開發門檻,確保了用戶在不同應用之間能夠獲得系統層級的、一致的AI交互體驗。
朱勇剛透露,今年四季度,HarmonyOS NEXT鴻蒙星河版面向消費者的商用版本將發布。鴻蒙將在年底實現超過5000個鴻蒙原生應用開發,最終實現超過50萬個原生應用。
深度協同 構建全新創新生態
作為鴻蒙、歐拉、昇騰、鯤鵬等生態的云底座,華為云已經聚合全球超過600萬開發者,華為昇騰AI云服務可支持超過100個第三方開源大模型。華為云還攜手200多家伙伴、300多家客戶,一起打造了超過30個行業大模型和數百個模型應用場景,共同構筑了云上AI創新生態。
據介紹,2021年,張平安首次提出“云云協同”策略,即把基礎設施底座華為云和移動應用生態華為終端云服務進行深度協同,為開發者和伙伴提供統一的服務與體驗。2024年,隨著人工智能爆發式增長,“云云協同”進入了一個全新階段:鴻蒙與昇騰云的深度協同,將打破算力及AI能力的瓶頸,帶給鴻蒙生態內的企業更快、更強、更可靠的智能化開發體驗。
截至目前,鴻蒙生態設備數量已達8億,包括手機、PC、平板、智慧屏、車機等高頻使用終端設備,已有數千個企業和機構啟動了鴻蒙原生應用開發,其中不乏支付寶、淘寶、美團、京東、釘釘、高德、小紅書這樣的超級App。
“鴻蒙不僅僅是一個操作系統,更是一個全新的生態。”朱勇剛表示,全新的鴻蒙生態具備分布式、全場景、原生智能等一系列新的特點,“8億全場景設備的龐大規模,將為華為云和華為終端云在能力和生態上的協同提供堅實的基礎,使我們的多元化服務得以高效觸達更廣泛的用戶,并為千行百業的伙伴帶來更多增長。”
“華為云立志要打造一個全新的核心技術生態,為中國所有的應用的開發者、創新者提供核心技術支撐。”張平安表示,通過構建這個核心技術生態,不僅讓中國的AI創新能夠生根發芽、蓬勃發展,還為世界提供了新的核心技術選擇。(記者 余蕊 郭爽 吳蔚)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16-76445-0.html多方求解智能時代算力挑戰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推動算力在更多場景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