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黃河古賢水利樞紐工程導流洞支洞掘進施工,標志著這項國家重大水利工程正式進入建設階段。
古賢工程是繼2001年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建成以來,黃河干流上建設的又一控制性骨干工程。這項工程主要起什么作用?其工程有何特點?當天在山西吉縣舉行的黃河古賢水利樞紐工程建設有關情況新聞發布會上,水利部相關負責人進行了解答。
黃河古賢水利樞紐工程進入建設階段,圖為古賢工程建設動員大會現場(7月9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黃河水沙調控體系的關鍵工程
古賢工程位于黃河中游北干流河段,左右岸分別為山西吉縣和陜西宜川縣,因地處吉縣古賢村境內而得名。
“黃河73%的水量、60%的沙量,產自古賢工程壩址以上的區域。修建這一工程,將為小浪底水庫調水調沙提供后續動力,是發揮黃河水沙調控體系整體合力的關鍵工程。”水利部副部長王寶恩說。
王寶恩表示,黃河水少沙多、水沙關系不協調,是黃河復雜難治的癥結所在。小浪底水庫調水調沙后續動力不足,水沙調控體系的整體合力無法充分發揮。要保障黃河長久安瀾,必須緊緊抓住水沙關系調節這個“牛鼻子”,完善水沙調控機制。
古賢工程下距小浪底水庫約450公里,具有庫容大、距離小浪底水庫較近的優勢,與其聯合運用,增強調水調沙后續動力,提高小浪底水庫排沙效率和下游河道輸沙效率,實現“1+1>2”的效果,確保下游河床長期不抬高。
黃河古賢水利樞紐工程進入建設階段,圖為建設工人在黃河右岸實施場坪爆破(7月9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紅層地基上最高的碾壓混凝土重力壩
“古賢工程是紅層地基上目前設計最高的碾壓混凝土重力壩。”水利部水利工程建設司司長尚全民說,所謂紅層地基,就像一張千層餅,粉砂巖、長石砂巖和粘土巖等軟硬巖交互分布,同時還存在多層順層剪切帶和泥化夾層。對此,工程確定了采用深齒槽、抗剪洞、壓重等綜合工程措施解決大壩的抗滑穩定問題。
根據工程運用要求,大壩設置低位排沙底孔、中位泄洪中孔、高位溢流表孔,底孔低水位大泄量進行調水調沙,表、中、底孔聯合防洪運用,在保證防洪減淤等開發任務的條件下,實現水庫綜合利用。
據介紹,古賢工程大壩混凝土澆筑量巨大,將是世界上碾壓混凝土澆筑強度最大、高峰澆筑強度持續時間最長的水利工程。與此同時,混凝土骨料場距離古賢工程壩址65公里,沿途地形地質條件復雜,傳統運輸方式成本高、保證率低。
尚全民表示,針對大壩體量大、施工難度大、澆筑強度大、溫控要求高等特點和難點,將采用全要素優選、全流程監控等措施,確保大壩建設質量。同時,采用帶式輸送機輸送骨料,精細設計,精準監控,確保骨料運輸安全暢通。
黃河古賢水利樞紐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宏偉表示,在工程建設過程中,將積極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推動設計、施工技術創新。同時,廣泛應用數字計量與檢測、數字孿生和智能建造等技術,對工程建設過程進行數字化實時管控,構建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孿生古賢工程。
調蓄黃河中下游地區水資源
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副主任李群介紹,黃河徑流年際、年內變化大,且時空分布不均,來水與用水地區不匹配,62%產水在上游蘭州以上,90%的用水在蘭州以下。黃河中下游地區現狀工程水資源調控能力不足,中下游地區枯水年份徑流量無法滿足區域用水需求。
“古賢工程位于黃河中游,水庫庫容大,可通過跨年調節水量,提高中下游水資源安全保障水平。”李群說,古賢工程主要供水區是汾渭平原,兩岸地高水低,抽水成本高、供水保證率低、取水含沙量大。工程建成后,可以變現在的分散揚水為集中統一供水,從根本上改善兩岸供水灌溉條件。
據介紹,山西大部分供水區和陜西涇東渭北供水區屆時將成為自流供水,延安供水區抽水揚程將降低110米以上,大幅減少提水費用,為實現灌區規模化、集約化用水提供了條件。工程從壩上取水,含沙量低,配套輸水渠系后期運行維護費用低。
“古賢工程的建設,將極大改善晉陜兩省水源條件,優化區域水資源配置,解決供水區工程性缺水問題,有效緩解供水區水資源供需矛盾,提高晉陜兩省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為實現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水安全保障。”李群說。(記者劉詩平)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16-100052-0.html古賢工程進入建設階段 黃河干流再添控制性骨干工程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