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的云棲大會上,阿里云釋放了一個重磅消息:阿里云的核心產品將全面Serverless化。
作為阿里云核心產品的代表之一,阿里云數據庫提出了四化的發展方向:云原生化、平臺化、一體化、智能化。
“四化”代表了未來云服務的發展趨勢。依托這四化,未來企業的開發方式、運營方式和云服務使用方式,以及云服務的體驗,將會完全不同。
阿里云智能總裁張建鋒在大會上也強調,云計算帶來的變革依然被嚴重低估,它正在重構整個IT軟硬件和終端世界,形成一個全新的計算體系。
結合阿里云智能數據庫事業部負責人李飛飛現場發言,阿里云已經將云計算卷到了芯片和硬件層。自研系統+自研芯片+自研CIPU的模式,才能保證最低的損耗、最高的效率、最佳的體驗。
脫離傳統IOE架構,獨立探索的幾年來,云廠商的發展,終于迎來了新階段。
01服務“傻瓜化”
11月3日,在2022年云棲大會上,阿里云智能總裁張建鋒表示,阿里云將堅定推進核心產品全面Serverless化,幫助客戶更好地實現敏捷創新。
Serverless直譯為無服務,是一種新興的架構模式,側重點是服務,而不再是服務器。Serverless實現了對云服務的按需取用,根據業務流量大小,云服務可以自動伸縮,客戶按使用量計費。另外,Serverless使得客戶在可以在服務部署級別來管理應用部署,可以讓客戶快速迭代和開發,無需關心和管理底層IT資源。
張建鋒在會上表示,通過Serverless化,用云就像用電一樣簡單。未來云將全面Serverless化,更加接近“電網”模式,按計算的調用次數付費。
這套系統在阿里內部已經得到驗證。
根據阿里的官方資料,2021年天貓雙11,首次應用“FaaS+BaaS”的Serverless體系,包括淘特、淘系、阿里媽媽、1688、高德、飛豬等業務場景,支撐場景數量同比增加兩倍,峰值流量總數同比增加三倍,實現了百萬QPS的突破,人效提升40%。
作為國內首家投入Serverless的云廠商,阿里云早在2017年就推出首款Serverless產品——函數計算。阿里官方透露,目前,阿里云已經擁有超過20款Serverless產品,包括函數計算FC、Serverless 應用引擎SAE、Serverless器服務ASK、PolarDB數據庫、AnalyticDB數倉等。
作為阿里云核心產品的代表之一,在本屆云棲大會上,阿里云數據庫產品將全面擁抱“四化”。
李飛飛表示,面向未來,阿里云數據庫將整體向“四化”方向發展:云原生化(資源解耦、Serverless化)、平臺化(基于云構建數據平臺能力、OpenAPI標準化)、一體化(處理分析一體化、離在線一體化、集中分布一體化、多模處理一體化)、智能化(AI for DB簡化運維、In-DB ML挖掘數據價值)。
“四化”的實現,將使得阿里的云數據庫服務“傻瓜化”,客戶的開發、使用和運營更加簡單,成本更加低廉。
同樣的“傻瓜化”趨勢還發生在應用開發領域。張建鋒認為,軟件開發“低代碼化”是未來的趨勢,80%的應用將由業務人員開發,不懂低代碼就和20年前不會用word一樣。
云服務市場規模正在迅速崛起,據中國信通院的數據,2020年中國公有云數據庫市場為107.68億元,到2025年,總規模將達到 503.31億元,年復合增長率36.1%。據國際權威機構Gartner預測,2023年,全球75%的數據庫將在云平臺上,僅有5%的數據保持在原本的本地部署。
阿里云數據庫市場份額位居國內第一。Gartner每年都會發布全球云數據庫魔力象限評估報告,評選標準包括全球市場份額、產品能力、客戶反饋等,阿里云在2020年、2021年連續兩年進入Gartner云數據庫的領導者象限。這標志著阿里云數據庫穩居全球頂級數據庫行列。
本次大會上,阿里云推出數據庫獨立品牌“瑤池”,為客戶提供一站式數據管理與服務。擁有如此高的市場份額,阿里云要實現核心產品的Serverless化,對于行業的影響力無疑是巨大的。
02開始拼軟硬融合?
云計算廠商已經進入“軟件定義硬件和基礎設施”的階段。
在2022云棲大會上,阿里云智能總裁張建鋒認為,云計算正在重構整個IT軟硬件和終端世界,形成一個全新的計算體系。
作為云服務市場的領導者,阿里云已經“卷”到硬件和軟硬融合的層面。
本屆云棲大會技術高層的媒體環節,基礎設施事業部周明、基礎產品事業部蔣江偉、數據庫事業部李飛飛、機器學習和大數據平臺林偉一起接受記者提問,從這個安排也可以看出,硬件和軟硬融合在云計算中的作用,變得越來越重要。
阿里敢于提出核心產品全面Serverless化,敢于提出云數據庫產品將全面擁抱“四化”,也是有自己的系統和硬件打底的。前提是阿里云的核心數據庫產品,和自研CPU、CIPU、飛天操作系統的深度融合創新。
根據阿里云官方信息,阿里云數據庫全面擁抱并推進數據庫“四化”大趨勢,相應地有“四做”策略深耕落地——做深基礎、做強核心、做好體驗和做精場景。
其中的做深基礎、做強核心,指的便是硬件和軟硬系統的深度融合。
李飛飛表示,阿里云數據庫將向下延伸,做深基礎,與自研CPU、CIPU、飛天操作系統等軟硬件進行融合創新,通過深耕核心技術,持續釋放云計算的資源池化潛力,讓客戶享受到更多云原生技術紅利。
阿里云在成立之初,就投入研發飛天操作系統,替代了傳統的IOE架構,2017年,阿里云推出第一代神龍架構,探索通過軟硬一體化技術提高云計算能力。神龍架構實現了性能的0損耗,讓云計算的算力徹底釋放。
2022年6月,阿里云正式發布CIPU,這是針對云計算的專用處理器,替代原有的傳統CPU,根據官方對外的資料,CIPU無論是與計算、存儲,還是和網絡結合,損耗更低,時延更低,效率更高。
2018年成立的平頭哥,瞄準的便是云端一體的芯片研發,2021年云棲大會上,阿里巴巴發布首款通用CPU芯片倚天710,專門針對云場景,兼顧性能與易用,如今,倚天710已大規模部署并提供云上服務。
根據李飛飛的透露,倚天710 RDS on ECS實例的性能,相對于最新一代X86芯片的ECS實例相比,平均性能有10%的提升,性價比有25%的提升,應用不需要做任何修改。
在本屆云棲大會上,蔣江偉透露,在大數據和AI及高性能計算、視頻編解碼等場景下,“倚天+飛天+CIPU”的組合,表現普遍優于業內同類產品,性能可提升20%以上。
至此,阿里云第一次實現了全鏈路的軟硬融合,也獲得了更多的技術紅利。
這種軟硬深度融合的創新效果,還得到了權威機構的認可。
不久前,阿里云宣布全面Serverless化的數據庫產品中,PolarDB、RDS、AnalyticDB都通過了信通院的產品能力測試。其中PolarDB、RDS 完成首批事務型數據庫Serverless能力分級測試,獲最高“先進級”評級;AnalyticDB完成首個分析型數據庫 Serverless能力分級測試,獲評“增強級”評級。
“阿里云將堅持技術長征,面向下一代體系去構建第二技術曲線,抓住未來技術的定義權。”
張建鋒這番話,其實就是云廠商下一步要“卷”的方向。
03拉快數字時代進度條
阿里云核心產品全面Serverless化的提出,以及原生化、平臺化、一體化、智能化這“四化”的發展目標,將給軟件研發和企業運營帶來巨大的變化。
概括張建鋒的說法,一是新的軟件開發方式將會興起;第二,軟件開發將“低代碼化”,業務人員可以直接開發;第三,大模型開源將使得AI真正普及。
另外,Serverless的架構,將使得云計算服務像用電一樣,按需所用,簡單易用,并且節約成本。
首先是實用性。對于經常有高并發業務的企業來說,Serverless化的服務,無疑有非常現實的幫助。
比如網易云音樂、南瓜視頻,短時間需要巨大算力,雪球財經的行情業務系統,也經常有高并發的查詢,非常適用Serverless的架構。
其次,新的軟件開發方式,將會大大降低軟件開發的難度,從而減少企業的研發成本。
根據阿里云的說法,一家煙草公司只需要兩個開發人員,就可以做出整套物流系統。
世紀聯華是一家新零售企業,之前搞大促的時候,需要專人盯著服務器水位,使用了Serverless、編寫代碼上傳之后,服務器完全不用專人盯,在確保流量承接的前提下,還大大節約了人力成本。
第三,按需取用服務的方式,將大大降低企業的云服務成本。
Serverless架構的高彈性,可以讓企業輕松應對流量高峰。阿里云對外透露,Serverless架構讓南瓜電影APP實現了無人值守,輕松應對百萬級流量,并且總成本較此前下降40%。
在政府和一些事業單位,阿里云服務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
根據公開數據,阿里云智慧醫保平臺數據庫解決方案,支撐兩個國家級和16個省級醫保平臺的運行,服務參保人數達到7億,以及1500萬以上的參保單位,數十萬的藥店和醫院。阿里云原生分布式數據庫的解決方案,使得山東醫保門診結算、住院結算等系統響應速度最高提升近10倍,大大提高了參保群眾的就醫結算體驗。
除此之外,在物流、金融、汽車等領域,阿里云數據庫等服務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在2022云棲大會云原生數據庫峰會上,中國人壽相關數據庫負責人在主題演講中透露,阿里云自研PolarDB數據庫已經支撐公司數十套金融核心系統,實現了關鍵核心技術的敏捷可控。
Gartner預測,到2025年,將有50%以上的全球企業采用 Serverless架構。阿里云此次宣布推進核心產品全面Serverless 化,其他云廠商也會迅速跟進,無論是對于提高企業的運營效率,還是對于國家數字戰略的持續推進,都將起到相當大的助推效果。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119-2811-0.html阿里終于把云計算卷到了芯片層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