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在寶雞至廣元6063次公益慢火車一途經站點,乘務員引導乘客有序上下車(資料照片)。 本報記者 杜瑋攝
編者按
“小慢車”是一種交通工具,更是一條連接城鄉、傳遞溫情的紐帶。它逢站必停、票價便宜,為山區群眾提供了極大便利,促進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同時,它也載著城市游客開啟“慢生活”,前往鄉村欣賞美景、體驗淳樸民風。目前,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在全省共開行7對公益慢火車。今日,我們選取其中4對列車進行報道,反映我省“小慢車”在促進經濟發展、帶動沿途旅游、服務鄉村振興方面的亮點成效。
滿載“茶香”出深山
本報通訊員 馬博
7月26日,在6065次列車5車廂,乘客李俊來到“茶葉展銷角”,看著透明玻璃罐里條形挺直的紫陽毛尖,準備買一些回去。
從安康到達州的6065次列車是穿行在秦巴山區的公益慢火車,全程276公里,單程運行4小時15分鐘,停靠11個站點。這條線路自1975年開通以來,一直是山里人出山、外界物資進山的主要通道。
6065次列車途經陜南名茶核心產區紫陽縣。隨著紫陽茶產業的興起,近年來,這趟列車逐漸成了茶葉外銷的“黃金線路”。
“前幾年,我總看到老鄉背著茶簍擠火車,有的茶包被擠壓得不成樣了。”7月26日,西安客運段安康一隊隊長吳學說。2023年初,鐵路部門走訪紫陽縣茶業協會時,茶農說得最多的就是“茶葉運輸怕顛簸,茶葉銷售沒門路”。
對此,鐵路部門主動對接紫陽縣農業農村局,聯合當地的陜西省紫陽縣和平茶廠制定了“列車助農計劃”。今年推出的列車“茶葉展銷角”,就是其中一個加大茶葉宣傳、暢通茶葉銷售渠道的有力舉措。
6月10日,6065次列車上的“茶葉展銷角”一亮相就受到旅客歡迎。“在搖晃的車廂里,邊品茶邊聽鐵路工作人員介紹茶品及茶葉知識,這體驗比在茶博館里看展來得真切。”常坐這趟車的乘客曹峻說。
如今,“乘‘小慢車’、購深山茶”已是不少旅客的新選擇。
6065次列車列車長梁西安說:“除了展示銷售,我們還與和平茶廠一起制作了宣傳冊,在列車上向南來北往的旅客宣傳、推廣紫陽富硒茶。現在,越來越多的旅客乘坐‘小慢車’來山區體驗采茶、制茶的樂趣,更加深入地了解茶文化。”
“通過‘小慢車’的宣傳推廣,不少客商也慕名而來,與茶葉企業簽訂供貨協議。”紫陽縣茶業協會負責人說,“6065次‘小慢車’就像一條紐帶,將深山里的茶葉與外界的廣闊市場緊緊相連,讓茶香飄滿大江南北。”
放松心情的時光之旅
本報通訊員 沈良
7月26日,熊丹妮和表姐坐上了漢中至陽平關的8361次公益慢火車。她們計劃先到青木川玩一天,再從陽平關坐8362次列車到勉縣去登定軍山,游覽一下勉縣的漢江夜景和諸葛古鎮。
對于這趟漢中之旅,姐妹倆充滿期待。
8361/2次列車全程100多公里,運行時間將近兩個小時,中途停靠4個大站,輻射漢中、勉縣、寧強、略陽的近20個山區鄉鎮,已開行20多年。
隨著時代發展,這趟公益慢火車的硬件條件有了很大改善,但運行線路始終沒變。近年來,像熊丹妮姐妹倆這樣專程體驗綠皮車旅游的乘客越來越多。
每年暑假,列車長王金成和他的同事都會碰到很多乘慢火車前往定軍山、武侯祠、褒斜棧道、青木川等地旅游的旅客。
三四月份,漢中油菜花盛開時,這趟列車又因所到之處有大片油菜花田,成為游客和網友口中欣賞春日盛景不可錯過的“花海專列”。
為了讓旅客有更好的體驗,王金成專門組織班組成員學習漢中當地的文化歷史、名勝古跡、自然地理、風俗民情等相關知識,當起了慢火車游漢中的“推介大使”,主動給旅客介紹沿途各站交通、游玩住宿攻略,以及有漢中特色的熱面皮、核桃饃、麻辣雞等美食。
作為漢中本地人,王金成更是因為“業務精通”成了同事和旅客眼中的“漢中通”。
今年6月,來自上海高校的退休教授穆先生和老伴專門選擇坐慢火車游漢中。在車上聽了王金成和同事的介紹,老兩口及時優化調整了旅游路線。
“這兩年,銀發旅游火熱,我們這條線路上也多了不少老年朋友。部分老年旅客用智能手機查詢路線有困難,我們會在車上教他們,還會給他們留下有個人手機號和微信號的名片,方便有需要時聯系。”列車員黃西軍說。
如今,雖然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飛機、高鐵等公共交通也極大方便了人們出行,但王金成覺得,這趟“小慢車”依然會受歡迎。因為,在慢火車里,有熱氣騰騰的生活。
30年不停歇的“鐵路公交”
本報通訊員 苗秋娟
7月24日,晨光熹微,7006次列車駛出西安站。
老周夫婦是這趟“小慢車”的常客。夫妻倆從年輕時賣菜到如今給兒女看孩子,一直乘坐這趟車往返蒲城與西安。
30年來,從小站孫鎮到古城西安,車輪與鐵軌摩擦的節奏早已融入他們的生活。他們也與這趟列車上的工作人員如老友般熟悉。
7006次列車由西安開往榆林,單程623公里,全程運行10小時18分,停靠32個站點。其中,在鐘家村至甘泉北區間,該趟列車是唯一載客的列車,因站站停、票價低,被沿線群眾稱為“鐵路公交”,是很多人趕集、上學、探親的選擇之一。
7月25日,筆者在列車上遇到了同老周夫婦一樣經常乘坐此趟列車的富縣果農王勝利。他正帶著自家種的油桃去西安探望兒子一家。“這趟車就像我的‘老伙計’,30年來風雨無阻。”王勝利拍著座椅笑著說。
“針對沿線群眾的出行需求,我們堅持‘站站停’。班組還特意為行動不便的旅客提供了上下車幫扶、拿取行李、送水到位等服務,確保旅客乘車安全。”西安客運段西安二隊隊長徐恒說。
正是這樣的貼心服務,讓鄉親們把乘務員當成了自家人。去年秋天,乘務員孫武發現腿腳不便的趙大爺獨自乘車,一路噓寒問暖、攙扶照顧,到站后還特意聯系了老人的家人來接站。第二天,趙大爺特意讓兒子給孫武送去一袋自家種的梨。
“為大伙兒服務,是我的本分。大伙兒坐車高興,我也就高興。”孫武說。
近年來,中國高鐵發展風馳電掣。在西安至延安區間,西延高鐵建設如火如荼,也將為乘客出行提供更多選擇。
當速度成為時代發展的注腳,這趟30年從未停止的列車卻用“慢”守護著最樸素的抵達。“只要鄉親們需要,這趟‘鐵路公交’就會一直開下去,我們也會一直服務下去。”列車長趙潔說。
何京滿的最后一趟值乘
本報通訊員 李垚
7月18日下午,秦嶺山脈中,7008次列車載著旅客、山貨,往東南方向駛去。這一趟是列車員何京滿鐵路生涯的最后一趟值乘。
作為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西安客運段西安二隊的一名列車員,40年來,何京滿見證了慢火車從燒煤的綠皮車變成空調車,車上的座位從硬靠背變成了舒適的加厚軟包座椅,車廂里的溫度從冬冷夏熱變得四季適宜。
7008次列車由西安開往商南,單程277公里,運行4小時40分,沿途共停靠15個車站,車上坐的大部分是陜西老鄉。因為有一位常坐此車的老鄉曾說過“我習慣了快下車的時候聽老何喊一嗓子”,所以,在電子廣播普及的今天,何京滿仍堅持用方言報站。
“灞源到了,大家帶好行李,別忘了啥。”列車一到站,何京滿就大聲提醒。
車停穩后,他打開車門,快步下車,攙扶下車的老人并提醒:“慢一點,小心腳下!”
這些行動和言語,早已成為何京滿的習慣。而何京滿也總是用這些小細節,給旅客帶去溫暖。
記得2015年的冬天,每周三,硯川站都會上來一位老人去丹鳳為孫子送飯。一次,看到老人腿腳受傷還要趕列車去送飯,何京滿說:“大娘,以后這飯我替您捎。”從此,4號車廂乘務間多了個貼著“王大媽愛心餐”字樣的飯盒。到站后,飯盒被接力傳給老人的孫子。這樣的傳遞持續了整整3年。
3年后,老人的孫子拿著大學錄取通知書和老人一起,專程來和何京滿分享喜悅:“何叔,謝謝您了,這趟車就是我的送飯‘專列’!”
“我們鐵路人把在列車上值乘叫‘走車’,不是說誰在車廂里走得多快,而是看誰走得更溫暖。”想起與大伙的點點滴滴,何京滿心里暖暖的。
編輯:齊少恒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102-34856-0.html看,“小慢車”來了!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 西安“三箭”齊發 助力高質量就業!
下一篇: 西安都市青年解碼“自然密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