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對神經內科的諸多好奇和疑問,記者見到了從事該學科領域二十余年的,西安大興醫院勞動北路院區,神經內科二病區主任馬海。

PART.1
在“大興節奏”中保持學習
“我2025年年初來到大興醫院,時間算不上久,但已經完全融入了大興的節奏。”西安大興醫院勞動北路院區神經內科二病區主任馬海,談及這次職業轉變給他帶來的最大感受就是“一定要保持學習的狀態。”
馬海很謙遜地說,西安大興醫院匯聚了眾多在全國享有盛譽的專家和學術帶頭人。與優秀者同行,他時常主動反思自身的不足,學習身邊同事的優長。面對壓力,他保留著最純粹的發心:“我不喜歡身處周圍人都在‘躺平’和‘混’的職場。相反,適度的‘卷’有時候更激勵人也充滿挑戰——大興的氛圍,跟我特別契合。”
采訪中,一段插曲令人印象深刻。一位視頻腦電監測的技術人員敲門進來,將一份病人的24小時動態腦電報告遞到馬海手中。在他們就報告展開病情探討時,記者發現一個小細節,馬海十分自然地對著這位年輕的技術人員說,“我要跟您請教一下……”在后續的采訪中聊及這個細節時,馬海十分坦然地說,“術業有專攻,我在神經內科干了很多年,在腦電監測判讀方面還需要和腦功能室的技師老師們嚴加商討,他們往往能發現更多的線索。”在他看來,虛心求教無關年資長幼,“只要合作的共同目的是解決病人的問題就行。”

PART.2
看見疾病背后的人
談及神經內科的特點,馬海表示,學科內疾病種類繁多,診斷過程尤其需要抽絲剝繭、層層推進的縝密思維。在他日常的臨床工作中,最常見的三類患者群體包括腦血管病患者、焦慮抑郁失眠人群以及眩暈癥患者。“像帕金森病、阿爾茨海默病、癲癇這類需要長期管理的慢性疾病,我們的治療目標不僅是控制癥狀,更是延緩疾病進展。這也意味著,神經內科醫生往往需要與患者建立起長達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的信任與陪伴。”
在馬海的診療思維中,不能以單一學科去判斷病情。接收病人時至少啟動“三個學科”是他的工作習慣:“保護腦功能屬于神經內科,同時啟動營養科保障代謝功能,還要啟動康復科動態評估病人實時狀態——任何一個沒考慮周全,都會影響全局。”
在馬海的眼中,醫學既深奧,也簡單。他引用《道德經》中“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一句,談及其中的哲學啟示:“我理解為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總是在斗爭沖突,但最終要達到一個和諧狀態。”
這種哲學思維也體現在他的臨床理念中:盡管藥物的用量通常以“標準病人”來設定,但實際的臨床工作中,并不存在真正的“標準病人”,治療原則應該是個性化地去評估,有規劃地去用藥。“現實中是沒有所謂‘標準病人’的,患者的性別、年齡、體重、經濟承受能力都是不一樣的。要動態地敏銳地去看見‘疾病背后的人’,做好服務在我看來就是要充分地了解、溝通,和他共同去走一段艱難的路程——第一段走完了,還要為他規劃下一段怎么走。”

PART.3
擁抱“人工智能”醫患溝通的新橋梁
人工智能(AI)對醫生的影響是多維度的,作為一位經驗豐富的神經內科專家,馬海選擇AI工具作為自己的“超級助手”,不但沒有一點排斥,反而絲滑地將其運用在診療的過程中。
“我會在分析完病情后建議患者或家屬再問問AI,譬如病情特點、手術風險、用藥指導等,就算細節到不同年齡患者的用藥差異,AI也提供清晰的解釋。”馬海補充道,如果患者手機上還沒安裝AI工具(如豆包、deepseek),他會幫著下載,示范如何使用和有效提問。
在他看來,當前主流AI工具已接入大量國內外醫學文獻、行業規范與診療指南,內容既全面又權威。醫療過程中,患者存在疑慮其實非常常見。AI工具在某種程度上成了醫患之間的“共識中介”,幫助他們拉近距離增強信任,也讓溝通更高效、更順暢。馬海笑著分享說,“有位已經出院的患者有天突然發消息跟我說,豆包幫他寫了一篇講話稿,原來AI工具在生活中還能解決其他問題呀!”

PART.4
多學科協作,攻克復雜病例
神經內科不是一個孤立的學科,它與神經外科、精神心理科、康復科、老年病科、重癥醫學科(ICU)、眼科、耳鼻喉科等都有著極其密切的合作。一個患者往往需要多學科協作(MDT)模式進行綜合治療。
有一位病人已經“追隨”馬海九年之久,“病人患有腦梗、心血管疾病,這次又因肺炎入院。他就認準我信任我,不管身體有什么病都只來找我。”由于該患者基礎疾病復雜、病情危重,此次入院經歷了病情加重的過程。馬海說,“前三四天肝功都在損害,方方面面在變壞,我們壓力非常大。”
關鍵時刻,馬海迅速啟動醫院多學科協作機制(MDT),聯合心臟、腦血管、呼吸、腎臟等多個專科為患者共同制定精準治療方案,讓病人和家屬在不安中看到了希望。在“大興人”的緊密配合下,病人終于轉危為安。馬海懸著的心也終于踏實一些,欣慰地分享:“從昨天起,患者情況明顯好轉,今天已經能喝牛奶,吃了雞蛋和雞腿,精神狀態也恢復得不錯。”
還有一位來自內蒙古的75歲女性患者,因冠心病到西安就診時突然暈倒,診斷為急性腦梗。馬海接手時狀態危急,立即啟動多學科會診——呼吸科、康復科、營養科、心外科。患者家屬震驚地表示這在之前的就診經歷中從未“見識”過,讓本來已經接到病危通知書的一家人重新燃起了希望。
終于,在各個科室的通力合作下,患者脫離了險境。“老太太意識清醒,可以下地走路,回到內蒙古后生活可以自理。”患者的兒子驚喜地發信息給馬海,“一天比一天好,完全超出預期。我媽操心她菜園子里的菜,說過幾天就要去收菜了。”
談及此次救治,馬海非常感慨地說,“在大興,從來不是哪個科室或哪位醫生在孤軍奮戰,我們背后有一支各學科的精英組成的‘援軍’。面對危重與疑難病例,我們可以調動全院,甚至外院優質醫療資源去拯救生命。”
從醫二十余年,馬海見證過太多生命的脆弱與堅韌,如今在大興醫院,他找到了醫學與人文交融的最佳實踐場。
編輯:齊少恒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62-23644-0.html西安大興醫院馬海:腦科醫生的精準診療與長期陪伴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 西安疾控提醒:秋雨過后,野生蘑菇勿采食
下一篇: 旅途意外骨折,中醫正骨助患者平安返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