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60歲以上人群的癥狀性骨關節炎患病率高達50%,其中80%的患者合并關節活動能力障礙,因此骨關節疾病也被認為是影響中老年人關節活動能力和降低生活質量的主要原因之一。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骨科中心關節與足踝病區主任楊佩表示,人工關節置換術是治療絕大部分終末期關節疾病最為有效的手段,科室已經開展各類數字化技術輔助的關節置換術、關節翻修術、韌帶修復重建術等有難度、技術要求高的手術,助力老年人們能繼續追求自己的熱愛。
作為國內領先的數字化關節外科中心,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骨科中心關節與足踝病區將數字化、3D打印、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與臨床工作有效結合,為許多有基礎病多發且伴有疑難雜癥的老年患者群體帶來精準化的治療。
復雜肘關節假體感染后翻修再置換術
68歲的郝奶奶,20多年前因為車禍導致左側肘關節粉碎性骨折,做了左側肘關節置換手術。1年前,老人肘關節腫脹、流膿,肘關節活動明顯受限,診斷為肘關節假體周圍感染,在關節與足踝外病區行假體取出曠置術,并進行全流程管理,最終感染得以控制。今年6月份,老人再次來院,要求重建左側肘關節。考慮到患者既往感染史,肘關節周圍骨缺損較大,周圍軟組織狀態差,血管神經走行變異,手術難度極大。在王坤正教授的指揮下,關節與足踝病區主任楊佩教授為老人定制專用假體,并在科室王春生副教授、田潤副主任、孔寧醫生的協助下,完成了肘關節再置換術。術后老人恢復良好,順利出院。
機器人輔助雙側髖關節置換術
62歲趙阿姨不幸罹患強直性脊柱炎,導致右側髖關節完全融合,左側髖關節繼發股骨頭壞死。走在路上時,趙阿姨總因跛行步態招來異樣的目光,更嚴重的是她發現雙腿變得長短不一,這種肢體失衡已嚴重侵入了她的日常生活。她曾在國內多家醫院就診尋求治療后,輾轉到我科就診。入院后,因為病情復雜,關節與足踝病區主任楊佩立即組織多學科會診,為患者制定了個性化手術方案,進行機器人輔助雙側髖關節手術,實現了雙下肢完全等長。術后第二天,趙阿姨即可扶著拐鍛煉。
3D打印導板輔助踝關節置換術
“痛得晚上睡不著,出門買個菜都像‘長征’。”術前評估時,張女士向關節與足踝外科楊佩主任傾訴著自己飽受多年終末期踝關節炎的痛苦。楊佩團隊根據張女士的病情,為她進行踝關節CT數據進行三維重建,在虛擬空間中反復模擬、精心規劃,找到她最佳截骨方案和假體安放位置。緊接著,團隊將最優方案轉化為3D打印的個性化手術導板,做到量身定制。手術中,導板的應用顯著減少了依賴經驗判斷和反復X光透視調整的需要。這不僅意味著更精準的操作、更小的創傷、更短的恢復期,手術時間縮短,也減輕了患者的焦慮。“手術前醫生詳細給我看了那個用我自己骨頭模型做的導板,感覺特別踏實”。術后康復中的張女士,臉上露出久違的笑容,她感慨到,現在疼痛輕多了,醫生說我恢復得很好,真盼著能早點像以前一樣,抱著孫子去公園散步!”
反肩關節置換術
陳老師已退休多年,不慎摔倒導致右側肱骨外科頸骨折,外院就診后考慮患者年齡和骨折移位情況,建議保守治療。但隨著骨折畸形愈合,陳老師發現右胳膊完全抬不起來,導致平時吃飯、洗漱、梳頭這些最普通的動作都成了奢望。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陳老師到我院關節外科就診。在對患者進行仔細檢查后,王坤正教授考慮陳老師是骨折畸形愈合伴巨大肩袖撕裂,建議行反肩關節置換術,來改善目前肩關節的功能。最終在楊佩主任、田潤副主任、孔寧醫生配合下,陳老師右側反肩關節置換術順利完成,并在關節外科醫護和康復科合作下,開始進行康復治療。
骨科中心關節與足踝病區是國家衛生健康委首批數字骨科技術創新示范中心,是西北第一家且是唯一一家同時擁有MAKO、Cori、鍵嘉等多家國內外最成熟的機器人輔助關節置換系統的科室。同時,還是西北第一家且唯一一家MAKO機器人亞太培訓中心。關節與足踝病區主任楊佩談到:“在新質生產力的時代發展浪潮中,人工智能與醫學領域的深度融合,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骨科中心關節與足踝病區發展智能骨科技術、提升精準醫療能力,推動微創和精準治療,讓更多患者獲益。”
編輯:齊少恒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62-18819-0.html西安交大二附院完成多例高難度關節置換術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下一篇: 9月陜西啟動“全國藥品安全宣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