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汽車行業內傳來了一則重大消息,東風汽車集團與中國長安汽車集團旗下的多家上市公司相繼發布公告,透露其間接控股股東——東風集團與兵裝集團,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劃一項涉及雙方的重大重組事宜。盡管公告內容并未詳細披露合并的具體細節,但明確指出,此次重組后,兩家公司的實際控制人依然將是國資委,同時強調,這一變動不會對公司的正常生產經營活動造成任何影響。
此次重組的背景與國資委近年來積極推動央企專業化整合的政策導向緊密相關。特別是2024年,國資委明確提出,要對一汽、東風、長安這三家央企的新能源汽車業務實施單獨考核,旨在通過資源的集中整合,突破核心技術瓶頸,從而改變國有車企“大而不強”的現狀,提升整體競爭力。
當前,中國汽車市場已經告別了“合資紅利期”,進入了“自主品牌淘汰賽”階段。2024年,自主品牌的市場份額已經突破了60%,然而,國有車企在新能源轉型的步伐上卻明顯滯后于比亞迪、吉利等民營企業。在此背景下,東風與長安的潛在合并無疑成為了市場關注的焦點。雙方在技術、供應鏈、市場渠道等多個維度上的資源整合空間,被視為推動雙方發展的關鍵驅動力。
從技術協同的角度來看,東風在高端電動化領域已經布局了主打智能豪華的嵐圖品牌和硬派越野的猛士品牌,而長安則通過高性價比的深藍品牌以及與華為、寧德時代合作的阿維塔品牌,覆蓋了中高端市場。雙方在三電系統、智能駕駛等領域具有顯著的互補性。例如,東風在固態電池研發方面的優勢可以彌補長安在電池技術上的短板,同時,長安基于華為ADS的高階智能駕駛系統若向東風開放,將加速東風的智能化轉型進程。雙方在混合動力技術上的專利儲備若實現共享,也將大幅降低研發成本。
在供應鏈方面,東風和長安在電池、芯片等核心零部件的采購上存在重疊,均與寧德時代有著緊密的合作關系。合并后,雙方將擁有更強的規模化議價能力,有望改變在供應鏈上的話語權。
在生產基地方面,東風在湖北、廣東的產能布局與長安在重慶、合肥的布局若能實現統籌調配,不僅可以緩解區域產能過剩的壓力,還能針對出口需求,集中沿海基地進行生產,從而降低物流成本。在渠道方面,東風在一二線城市的傳統4S網絡與商用車渠道優勢顯著,而長安則通過深藍品牌的直營模式積累了豐富的新能源用戶運營經驗。合并后,雙方將能夠共享這些優勢資源,進一步提升市場競爭力。
然而,品牌定位的重構也是雙方合并后需要面對的一大挑戰。當前,雙方在15萬至30萬元的價格帶內存在產品重疊現象,這反映出國有車企在轉型過程中的戰略焦慮。為了避免內耗,雙方需要在整合過程中進行品牌定位的重構,以覆蓋更多元化的市場需求。
盡管整合的邏輯看似清晰,但實際操作起來卻并不容易。東風作為老牌央企,其決策層級相對復雜,而長安近年來在市場化改革方面則更為激進。雙方管理風格的差異可能會成為整合過程中的一大障礙,影響整體效率。
此次重組若最終落地,將釋放出兩大重要信號。一是國有車企正在從“規模擴張”轉向“核心能力聚合”,通過資源的集中整合,沖擊新能源產業鏈的話語權。二是汽車行業的“強者恒強”趨勢將進一步加劇,缺乏技術或資金的中小車企可能會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
不過,業界普遍認為,東風與長安直接合并的概率相對較低。更可能的路徑是通過國資委主導的資本運作,實現控股股東的變更,進而推動雙方在技術、供應鏈等關鍵環節的漸進式整合。這種“戰略統籌+獨立運營”的模式既能避免大規模合并帶來的震蕩,又能逐步釋放協同效應。
至于有自媒體報道的“未來會組建新集團,而不再會有東風和長安兩大汽車集團存在”等傳聞,目前尚未得到任何一方的正式回應。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45-10626-0.html東風長安整合在即,國資車企能否借新能源東風重塑話語權?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