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虞爾湖
出品 | 潮起網「于見專欄」
在中國小家電行業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期,小熊電器的業績波動始終是觀察行業生態的重要窗口。這家以"萌系設計+互聯網基因"崛起的企業,曾憑借對Z世代消費需求的精準捕捉,在廚房小家電細分賽道快速突圍,2019年至2021年營收連續突破20億、30億、40億大關。
但2024年財報顯示,公司營收增速降至不足1%,凈利潤卻創下近九年最大跌幅,這種"增收不增利"的態勢,折射出小家電企業在存量競爭時代的共性困境。我們結合小熊電器最新的財報數據,從盈利結構、業務布局、市場策略三個維度,足以窺見小熊電器的發展瓶頸與破局路徑。
成本與費用的雙重擠壓下的利潤失守
小熊電器2024年財報呈現出鮮明的"剪刀差"特征:全年營業收入47.58億元,同比微增0.98%,但歸母凈利潤2.88億元,同比大幅下滑35.37%,這一業績落差不僅遠超行業平均水平,更將公司拉回2021年的盈利規模。深入剖析財務數據可見,原材料成本上漲與銷售費用高企形成的"雙重擠壓",是利潤空間持續萎縮的核心原因。
從成本端看,2024年小熊電器營業成本同比增長2.67%,其中原材料成本漲幅達4%,顯著高于營收增速。這一現象與小家電行業的產業鏈特征密切相關――塑料、鋼材、電機等核心原材料占生產成本比重超過60%,而2024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導致ABS塑料采購價同比上漲8.3%,不銹鋼板材價格上漲5.7%,直接推高了單位產品成本。
更值得關注的是,公司人工成本同比增長10.42%,反映出在智能制造轉型過程中,生產線改造帶來的短期人力成本上升壓力。成本端的剛性增長直接導致毛利率從2023年的36.61%降至35.29%,單百分點的毛利率下滑對凈利潤的影響超過3000萬元。
費用端的壓力同樣不容忽視。2024年小熊電器銷售費用達8.76億元,占營收比重升至18.41%,較2023年提高1.2個百分點。這一數據背后,是線上流量紅利見頂后的獲客成本飆升――作為以電商渠道為主的品牌,公司在天貓、京東等平臺的推廣費用同比增長23%,直播電商領域的投入增加45%,但轉化率卻下降了12%。
管理費用2.36億元的同比增長,則與公司近年來擴張的5大智能制造基地帶來的折舊攤銷、管理團隊擴容直接相關。研發費用1.95億元的增長(同比36.48%)看似亮眼,但研發投入占比僅4.1%,低于九陽(5.8%)、蘇泊爾(5.2%)等同行,且新品毛利率較傳統品類低2-3個百分點,顯示研發轉化效率仍有提升空間。
財務數據的細節對比更能揭示問題本質:2024年公司營收每增長1元,對應的成本費用增加1.12元,這種"增量不增利"的運營效率,反映出小熊電器在規模擴張過程中,尚未建立起與之匹配的成本控制能力。第一季度的數據延續了這一趨勢,10.58%的營收增長伴隨13.96%的凈利潤下滑,說明盈利困局并非短期波動,而是需要系統性解決的結構性問題。
核心品類式微,多元擴張面臨協同難題
據了解,廚房小家電作為小熊電器的起家業務,長期貢獻著70%以上的營收,但其2024年的表現卻亮起紅燈:實現營收32.76億元,同比減少10.10%,占營收比重從77.33%降至68.84%。
這一核心業務的式微,與公司近年來大力推行的品類擴張戰略形成鮮明對比,暴露出業務布局中的協同性不足問題。
從細分品類看,西式電器(三明治機、多士爐等)收入同比下滑12.3%,壺類及鍋煲類產品跌幅達14.7%,這些曾支撐公司高速增長的優勢品類,在2024年集體失速。
背后原因值得深思:一方面,疫情期間"宅經濟"催生的需求提前釋放,2024年消費者換機周期延長至3.5年(2021年為2.2年),導致行業整體需求疲軟;另一方面,頭部品牌的下沉擠壓明顯――美的、九陽通過規模化生產降低成本,在百元價格帶推出同質化產品,直接沖擊了小熊電器的核心價格區間(150-300元)。
數據顯示,2024年小熊電器在電煮鍋、養生壺等主力品類的市場份額分別下降2.1和1.8個百分點,反映出核心競爭力的弱化。
面對核心業務下滑,小熊電器選擇以品類擴張尋求突破,目前已形成涵蓋80個品類、900多款產品的龐大矩陣,生活電器、個護小家電、母嬰用品等成為新的發力方向。
2024年生活小家電收入同比增長15.33%,個護小家電更是激增174.31%,看似取得階段性成果,但深入分析可見隱憂:個護品類中占比最高的電動牙刷,70%依賴外部代工,自主生產比例不足30%,導致其毛利率較自有工廠生產的廚房電器低5-7個百分點;母嬰小家電雖然增速達31.83%,但受制于母嬰市場的強品牌壁壘,全年收入僅1.2億元,對整體業績貢獻有限。
產品力不足是擴張受阻的深層原因。盡管2024年研發投入增長顯著,但新品上市后的市場反饋不及預期。第三方平臺數據顯示,小熊電器2024年推出的23款新品中,有17款月銷量不足1000臺,遠低于行業新品平均3000臺的水平。
更嚴重的是,質量問題引發的信任危機――黑貓投訴平臺顯示,2024年關于小熊電器的投訴量達1200余條,其中養生壺底座過熱、空氣炸鍋涂層脫落等問題占比過半,這些投訴直接導致相關品類復購率下降。品類擴張本應是分散風險的策略,但在缺乏核心技術支撐和質量管控的情況下,反而可能陷入"多品類、低效益"的泥潭。
線上紅利消退與全球化布局的雙重挑戰
小熊電器的渠道策略曾是其差異化競爭的核心――早期依托線上渠道的低成本優勢,快速占領年輕消費市場,2021年線上收入占比高達95%。
但2024年的數據顯示,這一模式正遭遇嚴峻挑戰:線上收入同比下降3.2%,線下收入雖增長28%但占比仍不足10%;國內市場增速放緩至1.3%,海外市場雖增長80.81%,但基數偏低。這種"線上乏力、線下滯后、海外待破"的格局,折射出市場策略轉型的緊迫性。
國內市場的競爭已進入白熱化的存量博弈階段。2024年中國廚房小家電市場規模同比僅增長0.8%,增速較2021年下降12個百分點,行業正式進入"零和博弈"時代。
線上渠道的競爭尤為激烈,天貓平臺數據顯示,2024年小家電品類參與"618""雙11"大促的品牌數同比增加40%,促銷期間產品均價下降15%,這種"以價換量"的內卷模式,直接導致小熊電器線上業務毛利率下降2.3個百分點。
更嚴峻的是流量結構變化――抖音等內容電商崛起改變了消費路徑,但小熊電器在內容運營上反應滯后,2024年其抖音店鋪粉絲數僅為九陽的1/3,直播場均觀看量不足10萬人次,錯失了新流量紅利。
線下渠道的拓展則面臨"水土不服"的問題。小熊電器2024年新增線下門店150家,總數達580家,但單店月均銷售額僅8萬元,遠低于蘇泊爾單店15萬元的水平。
這一差距源于線下渠道的運營能力不足:一方面,線下消費者更注重產品體驗和品牌認知,而小熊電器的"萌系"設計在下沉市場接受度有限;另一方面,經銷商體系建設滯后,對三四線城市的覆蓋仍依賴傳統家電賣場,未能形成差異化的線下場景。
線上線下渠道的協同不足,導致資源內耗――同一款產品線上線下價差達12%,引發渠道沖突和消費者信任問題。
海外市場的拓展則處于"起步即遇坎"的階段。2024年小熊電器國外銷售收入6.68億元,雖實現80.81%的高增長,但占總營收比重僅14.04%,且60%以上為ODM代工業務,自主品牌收入不足2.5億元。
在東南亞等重點市場,面臨著三重挑戰:品牌認知度低――越南市場調研顯示,僅12%的消費者知曉小熊品牌;渠道建設緩慢,主要依賴當地經銷商,終端定價權缺失;產品適配性不足,未能針對熱帶氣候優化產品功能,導致退貨率高達18%,遠高于行業水平。
國際貿易環境的不確定性加劇了出海難度,2024年歐盟針對小家電的環保新規實施,使小熊電器的出口認證成本增加30%,部分產品因不符合能效標準被迫退出歐洲市場。
結語
小熊電器的業績波動,本質上是小家電行業轉型期的典型縮影――當市場從增量擴張轉向存量競爭,當消費者從功能滿足轉向價值認同,當渠道從單一線上轉向全域融合,企業必須重構增長邏輯才能穿越周期。
從財務數據看,公司當前的核心矛盾在于:規模擴張與盈利質量的失衡、品類多元與核心能力的脫節、市場拓展與資源匹配的錯位。
破局的關鍵在于建立"有質量的增長"模式。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小家電行業仍有廣闊的結構性機會,消費升級帶來的品質需求、下沉市場的消費覺醒、全球化浪潮中的出海潛力,都是可以挖掘的增長極。
對于小熊電器而言,當下的陣痛或許是轉型的契機――只有擺脫對規模擴張的路徑依賴,真正構建起以技術、品質、品牌為核心的護城河,才能在行業洗牌中站穩腳跟,從"網紅品牌"成長為"長青品牌"。
這不僅是小熊電器的突圍之道,也是中國小家電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共同命題。期待小熊電器能夠穿越行業周期,找到發展危機存在的關鍵卡點,早日迎來柳暗花明。
《潮起網》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38-6250-0.html小熊電器利潤失守 ,核心業務下滑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Ulike“買脫毛儀送貓”活動引質疑,品牌道歉、刪除相關物料
下一篇: 石頭科技上半年凈利潤同比下降3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