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以來,為揭開乾陵深藏地下的千年懸案,郭沫若先生積極主張發掘乾陵,希望能看到乾陵內的典籍文物,解決唐史以及歷史學家為武則天翻案的一些疑問。
郭沫若認為,乾陵內應該有不少字畫書籍保存在墓室里。打開乾陵,說不定武則天的《垂拱集》百卷、《金輪集》10卷、武后的畫像、上官宛兒的手跡等都可重見天日。郭沫若之所以對乾陵發掘如此積極,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關于王羲之《蘭亭序》帖的歷史懸案。那么,這又是怎樣一個懸案呢?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病危之時,囑咐兒子(高宗李治),要把《蘭亭序》帖帶進棺材里去。李治遵從父命,用玉匣裝著《蘭亭序》藏在唐太宗的昭陵里。于是,這件古代文化藝術的珍品,便被掩埋在地下了。但到了后來,五代軍閥耀州刺史溫韜派人盜挖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從此以后,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積畢生心血給后世留下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的真跡便失去了下落。
如今我們看到的,都是唐代虞世南、褚遂良、馬承素等人的摹本和臨本。然而,郭沫若不同意這種觀點。他認為《蘭亭序》帖其實埋藏在乾陵里面。李世民臨死前將《蘭亭序》真跡交給了繼承皇位的唐高宗李治保存。
據《述圣記碑》所述,李治書法遒健,生前尤喜收集,臨終遺囑把他所藏的書字都埋在墓內。唐高宗繼位后不幾年,權力被皇后武則天篡奪,《蘭亭序》真跡也被武則天據為己有。不過武則天在死時,沒有將《蘭亭序》帖留給兒子,而是作為陪葬品埋入乾陵。
遺憾的是,由于技術條件不夠成熟,郭沫若先生并沒有實現發掘乾陵的愿望。因此,乾陵至今也沒有被人挖掘過。所以,乾陵里面的秘密只能留給后人了。我們相信,乾陵打開的那一天,許多歷史懸案一定會被解開。
喜歡看《水滸傳》的朋友肯定都知道36天罡,72地煞,這是梁山群雄的兩大陣營,基本上,厲害的都在前36名中。
當然,這并不是說72地煞都很菜,事實上,72地煞的前幾名還是相當厲害的,比如病尉遲孫立,神機軍師朱武這二位,尤其是朱武。
仔細分析的話,你會發現,神機軍師朱武這個人是非常非常厲害的,他的綽號可不是為了吹他而瞎起的。
朱武是水滸里第二出場的英雄,而且是少華山大寨主,手下是跳澗虎陳達,白花蛇楊春。陳達被史進活捉的時候,朱武很有眼力,知道打不贏史進,也知道史進講義氣,所以一個苦肉計搞定了史進。
應該說朱武的謀略還是很牛的,在上梁山后,雖然他沒有吳用的地位,但發揮的作用可不比吳用少。
朱武作為盧俊義的軍師,協助盧俊義多次破敵。比如盧俊義被圍困的時候,朱武冷靜指揮,終于等到救兵,成功脫險并擊敗遼兵;攻打王慶的西京時,朱武擊破奚勝的陣法,盧俊義得以攻入西京。
最精彩也是巔峰時期,是朱武跟遼國統軍兀顏父子斗陣。兀顏延壽精通陣法,先后變了四次陣,都被朱武一一識破了,而且最后活捉兀顏延壽。
吳用就不行,整場斗陣一句話都沒有,還有兀顏光跟宋軍決戰時擺了個“太乙混天象陣”,吳用壓根不知道這陣法,急的說了一句:“不知他陣內虛實,如何便去打得?”而朱武卻識破了這陣法。
可見,在陣法方面,朱武是勝于吳用的。
還有,梁山捉了高俅后,吳用指望著通過高俅達到招安的目的,后來發現高俅不行,吳用也無可奈何,還是朱武建議尋找宿太尉打通關節,最后果然成功招安。
看來,在識人方面,朱武也比吳用高。
征討方臘時,朱武說出了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等皆是中原山東、河北人氏,不曾慣演水戰,因此失了地利。”
重要的是,朱武很機智,很冷靜,能看透人心。
史進上少華山的時候,朱武立馬把寨主的位置讓給了他,比起白衣秀士王倫,朱武很明智,再比如他的排名很靠后,也沒有怨言,該怎么做,他總是做的最好。
這么看來,他沒能進入前36名實在可惜,不過話說回來,難道朱武很看重排名高低嗎?人家壓根就不在乎!
為什么?因為征討方臘歸來,他沒有貪戀著朝廷的職位,而是看透人間世事,放棄功名利祿,跑去找公孫勝學道了,最后善終。
功成名就后,回歸于自然,頤養天年,這才是人生贏家。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32-923-0.html乾陵里究竟藏了什么秘密 令郭沫若如此神往?是怎么回事?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