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很多文獻記載,秦始皇當年在四川陜西等地區收集了大量的水銀,而且還大力支持當地的丹砂礦的開采,為地宮的修建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
據此很多野史記載,秦始皇與巴寡婦有曖昧關系,其實完全是誤傳。
水銀在地宮當中的作用,不僅僅是繪制山川湖海,還有防腐、防盜等實用功能。
秦始皇地宮有多少水銀秦始皇地宮當中有多少水銀,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而且根據周圍地質勘察取樣也發現了,周圍有大量的水銀,而且整個水銀占地面積達到12000㎡,汞含量平均達到250ppb,即使地宮封土外圍汞含量也達到平均30ppb。
這是經過2000多年之后,測出的汞含量還如此之高,可見地宮當中汞的數量有多大,要知道水銀具有易揮發的特性,夯土也是能夠向外擴散的。
那么地宮內部到底有多少水銀呢?目前學界百噸說比較普遍,根據專家推測,在12000㎡的強汞區內,按照20℃汞的濃度為13.54g/㎝3換算,秦始皇陵墓當中水銀理論數字應該是1600多噸,但是考慮到水銀要匯聚成山川、大海,要有一定的流動性,即使不是平鋪到墓穴當中的,但是按照水銀密度測算,不會差太多,應該在百噸以上。
秦朝時候煉汞的方法是低溫焙燒法,煉汞爐一般高約0.6-0.7米,兩個爐子連成一組,合用一個燃燒室,主要以木材作為燃料。
爐子主要由地鍋、天鍋、頂鍋、還有裝水銀的缽組成。
地鍋主要用來裝壓碎的朱砂礦,天鍋放到地鍋上,用于收集汞蒸氣。
天鍋上面還要接一根泥管,一直通到冷凝器那兒。
有時候為了提高效率,還在冷凝器上灑水。
這些汞蒸氣凝聚到缽的內壁上,為了防止汞珠墜落,還在內壁上涂抹桐油,產生吸附力。
裝水銀的缽必須不斷更換,否則形成大珠之后,容易流到地鍋當中。
據《天工開物》記載,焙燒爐一次能夠裝15-20公斤的朱砂礦石,如果用炭燒,需要10個小時。
如果是優質的礦石,能回收率能夠達到20%,每天能夠產出3公斤的汞。
限于當時技術條件有限,汞的生產率也不是很高,而且汞易揮發,秦始皇地宮當中這么多的汞,肯定不是幾年之內能夠上貢完成的。
這些汞都是從哪里來的據《史記》記載,有兩個礦產地,一個在巴渝地區也就是重慶,另一個在陜西的旬陽,說起巴渝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巴寡婦,在《史記·貨殖列傳》也記載了巴寡婦的事跡。
巴寡婦世世代代經營丹砂礦產,家產富可敵國,而且巴寡婦舍得花錢,雇人保護自己,沒有人敢侵犯他,而且秦始皇非常敬重她女懷清臺。
司馬遷感慨,為何一個鄉野寡婦,能夠和帝王一樣揚名天下?秦始皇武力統一六國,為何允許一個婦孺在巴渝,要知道像靠冶鐵起家的趙卓氏,以及山東的程鄭氏都被迫遷到四川,目的都是為了削弱舊貴族的經濟實力,進而削弱他們的政治影響力。
但也絕不是巴寡婦守貞節,在戰國和秦朝時期,還沒有貞節觀,一直到西漢時期,婦女改嫁都稀疏平常的,因此貞節只是后世附會的故事罷了。
當然更不是郭沫若先生所寫的那樣,秦始皇和巴寡婦有男女關系,郭沫若先生在他大型歷史劇《高漸離》當中,把秦始皇描繪成,荒淫無度,把天下美女匯集咸陽瑯琊行宮里,并且玷污了巴寡婦。
秦始皇后宮美女如云,怎么會看上一個偏遠山區的寡婦呢?根據王學理先生《巴寡婦懷清的礦業與秦始皇陵水銀之需》研究,巴寡婦是一個統稱,是指這一地區丹砂采礦煉汞的從業者群體。
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溱州土貢丹砂,也就是重慶綦縣,這一地區一直盛產汞,也就是丹砂礦。
另外還有陜西的山陽,旬陽地區也是汞礦主要產地之一。
現在旬陽縣汞儲存量還是居全國之最,并且放眼亞洲,儲存量也是最高的,達到5000多噸,根據旬陽古礦洞中采集到的遺物判斷,其開采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代以前。
至于山陽、略陽等縣采汞的上限年代,雖不能確證始于秦代,總可以做這樣的推斷:在封建專制時代,通過政權力量,迫使全國上貢丹砂的事實未必都做詳細記錄。
西南地區大量的丹砂礦是如何運送到西安的呢?其實蜀道在武王伐紂時期就已經開通了,其中《尚書·牧誓》中記載了巴蜀地區參加戰斗的經歷。
所以這些棧道在秦朝時期就已經修過,通常在峭壁上鑿孔,然后插上木梁,形成棧道,可見當時運輸丹砂礦的困難。
旬陽運送丹砂到西安則要方便多了,順著旬河,再沿子午道就可以抵達西安。
為何墓葬中用汞墓葬當中發現丹砂,最早要追溯到河南偃師二里頭商朝墓葬,當時墓底有大量的朱砂,厚度達到6㎝。
后來在商朝的婦好墓當中,也在棺木周圍發現了大量的朱砂。
在國外瑪雅文明墓葬當中,尸身先裹以棉毯,再撒以朱砂,在第二次埋葬時甚至會將尸骨涂朱砂。
把朱砂放在棺木當中可能和古代信仰有關,因為朱砂能夠防蟲,防腐,而且經久不褪色,在古代有不死的象征,因此經常用在死者身上。
在《舊漢書》中記載,秦始皇地宮當中要錮水泉,塞文石,致丹漆,也就是,要排地下水,并且設法封閉泉水,并且用文石筑壁,用青泥膏及澆灌銅液堵漏,再涂以紅漆以為防滲及防潮。
可見秦始皇地宮當中這些朱砂,除了宗教意義外,還有防潮、防腐的作用,而且還是很好的紅色顏料。
汞因為是液態金屬,所以成為很多金屬的溶劑,能夠形成汞合金,古代記載汞殺金銀,就是指汞能溶解金銀。
在春秋時期,人們利用液態汞溶解金銀,然后利用汞的可揮發性,發明鎏金工藝。
汞還具有毒性,因為它無色、無味,因此古代墓葬當中使用汞防止盜墓行為。
據《括地志》記載:齊桓公墓在臨苔縣南二十一里牛山上,亦名鼎足山,一名牛首崗,一所二墳,晉永嘉末,人發之,初得版,次得水銀池,有氣不得入,經數日乃牽犬入中得金蠶數十薄,珠襦、玉匣、繒彩、軍器,不可勝數,又以人殉葬,骸骨狼藉也。
古籍當中齊景公墓地,飛鳥進去都會立刻死掉,可見利用汞防止盜墓,秦以前就有了。
雖然秦始皇地宮目前技術條件,沒有進行挖掘,但是按照目前測得數據,保守估計至少也有20噸以上水銀。
秦朝從探礦、采礦、運輸、研磨、蒸餾、儲存,已經有了一整套化學工藝,可見先秦時期冶金水平也是非常高的。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32-6491-0.html秦始皇嬴政的地宮當中有多少水銀?有什么作用?歷史真相是什么?不該存在的秘密是什么?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關羽與馬超:英雄之間的較量真相還有哪些?